全州
全州縣是桂林市行政區規劃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是桂北湘南的物資集散中心。全州有句民諺:姜辣口來蒜辣心,朝天海椒辣全身,講的是全州「三辣」:紅辣椒、大蒜、生薑。那桂林全州的十大特產有哪些呢?
一、湘山酒——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湘山酒是中國小曲米香型白酒的傑出代表。精品湘山酒是採用精選優質大米加特製小曲,秉承千年嚴格的傳統工藝悉心釀製而成。窖藏多年,量少而品精。酒色晶瑩透亮,味蜜香清雅而芬芳,入口甘美綿甜,回味悠長怡暢,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湘山酒廠位於山青水秀、魚兒肥稻米香的廣西北部古城全州城東,湘江、灌江、萬鄉河匯聚之濱。企業建於1954年,經過50餘年的發展,從建廠時的21名員工,5933元的固定資產,發展成為佔地25萬多平方米、總資產9000多萬元的廣西外貿商品出口基地,廣西最大的米酒生產廠家之一,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並於2003年通過ISO9000:2000質量體系認證;2004年邁入了全國釀酒行業百名先進企業的行列。
湘山酒廠的主導產品「湘山酒」是米香型白酒的代表,以優質大米為原料,以特製純種根黴小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半液態半固態小陶瓷缸糖化、發酵、蒸餾,並經長期陳釀、精心勾兌而成,以「酒色清亮透明,味蜜香清雅而芬芳,入口綿甜,落口乾冽而淨,回味怡暢」的風格而聞名,自參加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開始,一直被評為國家優質酒,榮獲國家銀質獎,自1963年起至今一直保持廣西名酒稱號。湘山牌湘山酒系列產品自1997年2005年四次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湘山牌湘山酒2005年被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推薦為全國酒類產品質量安全誠信品牌;其商標「湘山牌」三次被評為廣西著名商標,成為消費者信得過商品。原區人民政府李兆焯主席在視察湘山酒廠後,欣然題詞「湘山酒香遍萬裡」。
湘山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現轄行政區域。
二、全州禾花魚——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全州禾花魚是鯉科淡水溫水性魚類,是團鯉的一個變種,又稱禾花烏鯉、禾花鯉、烏鯉,因長期放養在稻田內,食水稻落花而得名;是全州縣著名特產,也是桂林市十大名牌農產品之一。
全州禾花魚屬中國土著魚類,體短而肥,一般體重在50-250克,全身紫褐色,細葉鱗,皮薄,隱約可見內臟。它肉多刺小,有主刺無細刺,肉質細嫩清甜,無腥味。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8.06%,胺基酸總量為73.66%,人體必需胺基酸總量為33.54%。它具有食性雜,生長快,抗病力、繁殖力強等優點,是一種營養價值高,集美食與觀賞性於一體,宜推廣養殖及加工利用的地方優良魚類品種。
全州禾花魚進貢歷史始於南宋(一說始於乾隆盛世),之後家家戶戶都有稻田養殖禾花魚的習慣。
全州稻田養魚的歷史漫長而悠遠,早在漢代就有了。據傳全州的縣城還在洮陽(現全州之古洮陽遺址)時,一位清晨早起賣魚的漁夫一不小心,把一擔從江裡捕撈的鯉魚仔倒進了路邊的稻田裡,除了撿撈起那些已死和將死的魚外,那些活跳跳的早就逃散了。稻田是人家的,禾苗正在拔杆孕穗,田裡是挖不得水的,怎麼辦這漁夫不死心,經與田主協商,就把進水和出水口用杉樹枝攔好,等到稻田挖水時,吃飽了禾花的鯉魚仔不但肥得油光水滑,而且吃起來有一種特有的滋味,聰明的全州人從此開始特意在稻田裡放養鯉魚。
全州縣的禾花魚是把它用酸水、鹽煮過,放在火爐上烘乾,吃時放豆豉、蒜、姜,加上辣椒粉———鹹辣適宜,味鮮無比,堪稱「嶺南一絕」。禾花魚吃法多種多樣。但只有把它「烘」幹,才別有一番風味。全州人喜歡將「禾花乾魚仔」在煮和蒸前稍用溫水浸泡,佐以豆豉、辣椒粉,配以白酒、味精、放在鐵鍋裡煮。更佳的是待飯要熟時,放到飯上蒸。端上桌來,真是一片稻米魚花香。其肉質細膩,魚刺鬆軟、味道濃厚。造型美觀,湯汁乳白,富含膠質,魚肉鮮香細嫩,藿香味濃。
三、東山豬——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據東山瑤民間口傳史料和《樊氏族譜》記載,東山瑤先民是原始的「土著」和祥慶公先自元末由江西遷居東山定居組成的族群。又據東山瑤《盤鄧李歸陰祭單》記載光緒至民國三年期間老人歸陰祭祀云:「盤法團一雙黃氏者三位家先祖墳一供度地主,行途社王廟以牲豬祭祀歸安」;「盤法德家先祖墳安葬渭酸衝半領坪,行途社王廟以牲豬祭祀」;「鄧妹耐家先祖墳葬永縣管入油茶裡田頭平龍都地,平安社王廟以牲豬祭祀」。憑藉東山瑤中盤鄧李氏瑤民《盤鄧李歸陰祭單》記載透露的這一信息,說明東山瑤自元末進入東山不久便馴養東山豬,《盤鄧李歸陰祭單》足可說明並資證東山瑤馴養東山豬的歷史事實。以及從事東山瑤歷史文化研究教授盤福東著作《東山瑤社會》一書中寫道:「東山豬始養於明初」。都資證東山豬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1998年版全州縣誌記載,上世紀50年代,東山豬就已被縣畜牧主管部門擇優定為本地良種豬。上世紀70年代,經中國農業科學院鑑定為全國良種豬之一,並載入《中國良種豬》。
東山豬主要產於廣西全州縣。產區多為沙壤土,江南多為紅壤和黃壤,屬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左右,冬夏溫差較大。農作物一年二至三熟,以水稻為主,旱作物有薯類、大麥、小麥,大豆、花生、油菜、高粱、玉米、棉花等。物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糧食加工、制粉、釀造業發達,農副產品充足,四季青料和野草豐茂,為發展養豬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四、石塘生薑——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味辣、皮薄、肉嫩、鮮脆」是全州石塘生薑的特點,作為「全州三辣」土特產品之一,以「五指姜」為上品的石塘生薑每年上市時都能熱銷一空,甚至遠銷湖北、廣東、福建以及東南亞等國內外市場。
近年來,隨著標準化生產新技術的引入,石塘生薑從產量到品質都有了提升,帶動了全州全縣的產業輻射。「石塘鎮種植效益得到提高,也輻射帶動了安和、兩河、鳳凰等周邊鄉鎮規模化種植石塘生薑。種生薑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村經濟的重要項目之一。
五、桂林腐竹——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腐竹,又叫腐筋,遠在唐代就在各種素菜中獨佔鰲頭,其形似幹竹枝而名。「桂林腐竹」是廣西桂林地區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品種,桂林腐乳廠20多家企業生產,年產量1000多噸。選用優質大豆磨成豆漿, 放入鍋加熱,將凝結的豆漿薄膜用手扯起來搭在竹竿上晾乾或烘乾即成。
桂林腐竹大約盛行於唐代,那時候,桂林是北達中原,南連嶺南的重鎮,佛教在此盛傳,寺廟林立,齋食盛行。腐竹作為素食也就隨之興起。唐代以來,人們世代相傳,沿襲至今,腐竹成了桂林的傳統食品。得益於灕江和桃花江水泡浸大豆以及傳統的特別製作工藝。成品顏色淡黃、油麵光亮、枝條肥胖、空心鬆脆、 品質優良。含蛋白質45%, 脂肪25%,膽固醇及飽和脂肪很低。
因其所含均為植物營養素,故被稱為「素食之最」。腐竹的吃法很多, 炸燉炒燜皆可。無論作主菜或配菜, 都可熟飪出色澤鮮美、香味撲鼻、酥脆嫩滑、風韻別致的葷、素佳餚。銷國內各地和出口東南亞、北美、澳大利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象山牌」腐竹1981年來3次獲國家食品銀質獎, 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 1990年獲輕工部首屆博覽會金獎, 1991年獲北京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漓-」腐竹1990年獲廣西優質產品獎。.
2010年12月,「桂林腐竹」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確定對「桂林腐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廣西省桂林市永福縣、臨桂縣、陽朔縣、龍勝縣、靈川縣、荔浦縣、平樂縣、恭城縣、興安縣、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12個縣所轄行政區域。
六、全州文橋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全州文橋鴨,原產地為全州縣文橋鎮,《全州縣誌》記載為本地麻鴨。也稱為本地鴨、文橋土鴨、土麻鴨等。經濟類型:屬蛋肉兼用型鴨。
雛鴨:全身絨毛黃色。
公鴨:頭頸羽毛為墨綠有金屬光澤色,背部羽毛為棕黑相間略帶白點,並帶金屬光澤,尾羽為黑白色,性羽呈墨綠色向背彎曲,翅膀上的羽毛墨綠白相間。
母鴨:背部呈泥黃色或灰白色,泥黃或灰白色羽毛中又摻雜著黑麻點羽毛,頸羽為泥黃色。
文橋鴨具有個體小、適應性強、性情溫馴、覓食力強、耐粗飼、產蛋量多、鴨肉脂肪含量少、適口性好、肉質細嫩、無羶鴨腥味、味美清香等特徵,適合於目前家庭食用,文橋人歷來用五花肉炒醋血鴨招待貴賓。全州醋血鴨是兩廣特別是南寧、桂林等城市的一道名菜。
藍天、碧水、綠樹,一群幸福的文橋鴨遊來遊去……這是全州縣境內眾多河流、湖泊、水庫裡一道美麗的鄉村風景線。全州文橋鴨以體型小、產蛋量高、肉質細嫩、味美清純等著稱, 尤其是「文橋醋血鴨」成為一道名菜,享譽八桂。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地方特有物種文橋鴨,年出欄60萬羽以上,成為全縣廣大農戶增收的新亮點。
七、全州蜜梨
全州蜜梨是廣西最優秀的梨種之一,它具有本地特色,果肉白色,果心較小,肉質脆而細嫩、化渣、清甜,有較濃的蜜梨香味,果肉切開後長時間不變色,具有豐產優質等特點,是梨中珍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八、全州豆豉
全州縣製作豆豉的歷史源於唐代中葉,與「全州第一香」五香豆腐乾產生時期接近。特點:顆粒鬆散,異香撲鼻,捏之易爛無核,黝黑而有光澤,佳餚佐料,後味回甜,加入精鹽和高度米酒,可增長貯藏時間。
全州豆鼓不但香味好成本低,且營養豐富,所以歷來為群眾喜愛,產品久而久之,盛名遠播,目前已銷臺灣、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
全州豆豉素有桂林市名牌農產品之稱,是桂林辣椒醬或豆豉醬的主要原料,產品在「廣西農產品貿易網」等區、內外多家網站做過專門的產品介紹。由豆豉首先產生於全州小南門,故全州歷有「小南門豆豉,就此一鬥!」之說,這是古傳下來稱讚全州小南門豆豉的行話,其意是:全州豆豉加工廠雖然到處都有,但最好的豆豉出在小南門。而在與全州相鄰的湖南周邊縣,也有贊言:「全州豆豉新寧醬,湊在一塊天下香」之古諺。
九、全州魔芋豆腐
資源狀況:魔芋又稱鬼芋、鬼頭、花連杆、蛇子頭、天南星、蛇六穀等,英文全名ElephantFoot,Konjac,屬天南星科魔芋屬多年生草木植物,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據有關資料記載,全球大約有130個野生品種。在東山瑤族自治鄉、蕉江瑤族自治鄉、石塘、才灣、鹹水、紹水、大西江等鄉鎮,有許多群眾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區,這些地方寒氣足,林木疏密度是魔芋生長的適宜區域,相傳,採植野生魔芋製作豆腐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民間栽種蘑芋也有幾百年歷史。
傳統手工製作方法:將鮮芋洗淨去皮,用手拿住在特製的磨擦板(一般用長20餘公分,寬15公分左右的鐵皮,用細鐵釘釘穿成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孔,把粗糙的背面朝上,裝釘在木框架上即可操作。有的農家用破瓦片擦漿)上快磨成漿(或擦漿),每公斤鮮芋加草木灰水4升左右(總水量的1/2),充分攪拌均勻,漿磨好後再加入另1/2草木灰水(現在的人認為製作草木灰水麻煩,多半用食用鹼或生石灰水,磨漿時只加清水,上鍋煮至半熟時摻入鹼水。加鹼量為1千克鮮魔芋,用白鹼20-50克,或加入5%的生石灰水),拌勻後上鍋,用急火煮,邊煮邊攪,至熟透後快速舀出置於乾淨盆中,讓其靜置冷卻凝固,再用刀在鍋內將其切劃成自己所需存放的塊狀,加入清水大火猛煮,待豆腐軟綿有彈性,色灰光亮時取出,放在清水中充分漂洗,便可除去澀昧或多餘的鹼質,此時可上市賣或自行烹飪後即可食用。
吃法:魔芋豆腐是全州人喜歡吃的地方特色菜之一,最常見的吃法有悶、炒、燉、涼拌四種,酸辣魔芋豆腐、魔芋豆腐炒鴨子、涼拌滷魔芋豆腐、黃悶魔芋禾花魚等等,都是全州人民餐桌上常見的送飯菜,而魔芋豆腐炒文橋土鴨子,是全州地方菜一絕。
十、桂北臘腸
臘腸俗稱香腸,是指以肉類為原料,經切,絞成丁,配以輔料,灌入動物腸衣經發酵、成熟幹製成的肉製品,是我國肉類製品中品種最多的一大類產品。臘腸可分為三大類:生抽腸,又名「白油腸」;老抽腸及鴨或豬肝腸(統稱潤腸),臘腸可開胃助食,增進食慾。
桂北臘腸是其代表。桂北臘腸是以豬肉為原料,經切碎或絞碎成丁,用食鹽、硝酸鹽、白糖、麯酒、醬油等畏料醃製後,充填入天然腸衣中,經晾曬、風乾或烘烤等工藝而製成的一類生幹腸製品。
貯放臘腸,如放冰箱內,通常可保存鮮味3個月左右。
優質臘腸做法
優質臘腸色澤紅豔,間有白色夾花,滋味鹹口帶甜,細品時芳香濃鬱。
一、配方 瘦豬肉90公斤、白砂糖5公斤、肥豬肉10公斤、精鹽3公斤、味精200克、白酒750克、鮮薑末(或大蒜泥)150克。
二、製法
1、切丁:將瘦肉先順絲切成肉片,再切成肉條,最後切成0.5釐米的小方丁。
2、漂流:瘦肉丁用1%濃度鹽水浸泡,定時攪拌、促使血水加速溶出,減少成品氧化而色澤變深。2小時後除去汙鹽水,再用鹽水浸泡6-8小時,最後衝洗乾淨,濾幹。肥肉丁用開水燙洗後立即用涼水洗淨擦乾。
3、醃漬:洗淨的肥、瘦肉丁混合,接比例配入調料拌勻,醃漬8小時左右。每隔2小時上下翻動一次使調味均勻,醃漬時防高溫、防日光照灑、防蠅蟲及灰塵汙染。
4、皮腸:鹽、幹腸衣先用溫水浸泡15分鐘左右,軟化後內外衝洗一遍,另用清水浸泡備用,泡發時水溫不可過高,以免影響腸衣強度。將腸衣從一端開始套在漏鬥口(或皮腸機管口)上,套到末端時,放淨空氣,結紮好,然後將肉丁灌入,邊灌填肉丁邊從口上放出腸衣,待充填滿整根腸衣後紮好埠,最後按15釐米左右長度翅結,分成小段。
5、晾乾:灌紮好臘腸掛在通風處使其風乾約半月,用手指捏試以不明顯變形為度。不能曝曬,否則肥肉要定油變味,瘦肉色加深。
6、保藏:保持清潔不沾染灰塵,用食品袋罩好,不扎袋口朝下倒掛,既防塵又透氣不會長黴。食時先蒸熟放涼後切片,味道鮮美。
看到這全州的十大特產,
又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了,
當然全州不止這十大,
更多家鄉味道等你來留言哦~!
好懷念那味道,暑假要到了,
是時候回家好吃好喝了,
朋友們一起吧。
來源:圳盤蟹、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