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雋明朗-明清古典家具》專場,特推出「移情正心齋」舊藏專題。Lot5127-5140為該專題的第一部分,後續會向大家呈獻專題(二)。
「移情正心齋」書法為鄭珉中先生為藏家題寫。此部分拍品多數在《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萃珍》、《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家具卷》及《清代家具》等權威著作中出版。
出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家具卷》33號,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77頁。
現藏北京龍順成中式家具廠。此桌為圓腿、束腰。牙板為三條圓弧紋組成,最下面一根圓弧棖與桌腿相交,造型明快簡潔,為典型明式製作手法。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家具卷》33號
5128
明末
黃花梨圓裹圓方桌
97×97×87.7 cm
依體型尺寸,此為八仙桌。採用優質黃花梨製,包漿瑩潤,紋理清晰美觀。桌面以格角榫攢邊平鑲二拼面心,其中一拼點綴著可愛的小鬼臉,另一拼則起伏有致,猶如層巒疊嶂。桌面下設三根穿帶支承。
桌面邊沿與牙條為一體,採用劈料裹腿做法,邊、抹五劈料,頂牙羅鍋棖與劈料牙條實為一木連作,鎪挖而成。桌下又安霸王棖,以加固聯結。圓腿直足,用材粗碩。
整器面方腿圓,用料厚重,線條流暢圓潤,頗具美感,做工精細,明快簡潔,雋永耐看。
5134
明末清初
黃花梨夾頭榫獨板面小畫案
117.5×73.2×82 cm
此案以黃花梨為材,包漿和使用痕跡都十分自然。桌面以格角榫打槽平裝獨板面心,夾頭榫結構,牙板沿邊起細致圓潤的燈草線,牙頭鎪出卷雲紋。其特色在於兩側腿足,兩根橫棖之間打槽嵌裝鏤挖兩個開孔的縧環板,應為漁門洞透孔的變化式樣,底棖下面又安沿邊起燈草線的素牙條。這樣不僅增添了裝飾,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更加固定間架的作用。
觀明代版畫,可見桌案用途多樣,可隨意搬動至屋中各隅。其比例有規可循,並且可依不同用途製作各式尺寸。一般認為案深逾 60 釐米者可曰「畫案」,未逾者則為條案或書案。論尺寸,此案寬度為七十三公分,足供文士作畫寫字。其形態古樸,結構嚴謹,裝飾獨特,應為特別訂製者。
參閱:古斯塔夫·艾克《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圖版106,地震出版社,1944年,第134頁。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圖版卷,丁40,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第159頁。
頂箱帶座是明代四件櫃的形式之一,即頂箱比本身的底座縮進一周圈,故上小下大,穩定而有趣。惟不論大型、小型,均不多見。大型頂箱帶座四件櫃,北京祿米倉智化寺有多具, 柴木製,順著佛殿的兩面山牆擺放,內儲經卷法器。小型頂箱帶座四件櫃除艾克《圖考》(版134) 所收一件外,只50年代在德勝門曉市見到一具,亦為黃花梨製。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明末
黃花梨包鑲頂箱帶座四件櫃
114.5×57.2×252 cm
根據王世襄先生記載,大型的頂箱帶座四件櫃多為柴木製,小型的黃花梨製者,僅在艾克先生《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收錄一件,實例則只在上世紀50年代的德勝門曉市見到一具。
本例為大型黃花梨包鑲的頂箱帶座四件櫃,因通常用來儲存經卷法器,亦可通俗地稱為「經櫃」。此櫃正面和兩側都是平的,通體光素無紋飾,設閂杆和櫃膛。櫃門選擇紋理優美的黃花梨包鑲作,正面鑲嵌蓮花形面葉、 合頁及鏤空吊牌。
櫃內由上而下,第一層為屜板,第二層為抽屜架和抽屜,第三層為櫃膛。櫃膛用材同樣紋理美觀,下安光素刀牙板。頂箱內亦有一層屜板,更便於存放經書。頂箱底座光素,與下櫃的簡潔風格和諧統一。背面原漆灰,因歷史久遠,已呈斑駁之色。
明萬曆
「大明萬歷年製」款纏蓮八寶紋描金朱漆大衣箱
69×69×97 cm
此衣箱尺寸碩大,形制規整;且原配底座保存完好,十分難得。朱漆地,四面及蓋頂以描金回紋作邊飾,各繪蓮紋十六朵,分為四排,以枝葉串聯,每朵上承一件八寶(輪、螺、傘、 蓋、花、罐、魚、腸),金色分深淺,花蕊、花瓣用赤色金,球狀花心及枝葉用正黃色金。 八寶分別用兩種金色裝飾。這是常見的組合,即八寶紋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和纏繞蓮託起八寶的構圖。箱體紋樣的此種組合更為清晰,線條靈動,自然流暢,技藝嫻熟。 款在蓋裡,正中以泥金直書「大明萬歷年製」楷書款。箱前面正中有鼻鈕,以備穿釘上鎖,背面有銅鉸鏈三枚,兩側面各有銅環,因箱蓋無子口,故在箱身兩邊及正面裝有銅飾三枚, 目的是起到子口的作用,這是典型的明代宮廷造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箱口嵌裝的桃形銅飾件,是一般箱具所沒有的,只在明代宮廷的衣箱上才可見到。此件大衣箱未見設有平屜痕跡,也無抽屜,與《明式家具研究》戊 19 纏蓮八寶紋描金紫漆衣箱,在紋飾、技藝、銅活及尺寸上都類似。且同為「大明萬歷年製」 款,唯此件衣箱底座猶在,富完整性。 從髹漆衣箱的存世數據來看,目前可見三例:一是《明式家具研究》戊 19 纏蓮八寶紋描金紫漆衣箱,二是吉美博物館的朱漆衣箱,三是本例。三具衣箱中,唯獨本例仍保有完好的底座,十分珍罕。其製作規矩,漆工考究,為明萬歷年間之宮廷家具,歷經四百餘年而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圖版卷戊19 吉美博物館的朱漆衣箱
本次上拍此件大箱與嘉德 2003 年秋季拍賣會王世襄先生儷松居專場中的一件明萬歷纏蓮八寶紋描金紫漆大箱的形制、紋飾及各處配件與款識均完全相同,唯有不同之處在於此件大箱為朱漆作地,而王先生舊藏大箱是紫漆地。明朝初年洪武大帝在位之時,朱元璋下旨,只準皇家所用的器物上才可以用朱漆和描金裝飾。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還特別作了嚴格規定:軍官和軍士的箭囊都不準朱漆描金,違者處死。至此有明一代,朱漆描金即為宮廷皇家之代表。此件大箱乃是朱漆描金裝飾,僅從這點就可斷定其為萬歷時宮廷中所用之物。
出版: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圖版卷,甲48,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第34頁。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35號,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74頁。
有束腰二人凳的基本形式可以此件為代表。其工料均比前例考究,故已不是一般民間用品,而是官宦或鄉紳之家的家具。原有藤編軟屜已被改為草蓆貼面硬屜。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方材,直足,內翻馬蹄,足間施羅鍋棖,採用有束腰家具的基本形式。和前例相比,用材考究,尺寸較大,是一件比較正規的二人凳,而不是一般的民用家具。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
明
黃花梨有束腰羅鍋棖二人凳
102×42×49 cm
來源:移情正心齋舊藏。
類似此形式的二人凳,統稱為「春凳」。此件黃花梨二人凳,是標準器,有束腰,羅鍋棖,堅實馬蹄足。整器工料考究,紋理美觀,線腳簡練,比例適當,造型古樸,為二人凳中之精品。
明末
黃花梨大四件櫃成對
126×55.2×255.5 cm×2
來源:移情正心齋舊藏。
大四件櫃即頂箱櫃,方角櫃樣式,體積較大,能容納諸物,是非常實用的家具。同時,其用材貴重,製作成本高,陳設時頗具威儀,一般成對擺設,置廳房側壁,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此對大四件櫃以黃花梨滿徹,如此大件家具用料異常華貴奢侈,且保存完整,十分珍貴。通體紋理清晰自然,流暢美觀,色澤紅潤。由頂箱和立櫃組成,尺寸碩大,頗有氣勢。框架用格肩榫卯相接,正面和兩側都是平的,設閂杆和櫃膛。蓮瓣形合頁、面葉,鏤空雙魚吊牌,做工精細。櫃內中上部設抽屜兩具,增加了實用性。下設悶倉,以放置不常用的季節性衣物或細軟。悶倉下安刀牙,其上鏟地浮雕相對的螭龍紋,紋飾靈動流暢,又以拐子紋來佈局空間,整齊有序。四足穿銅靴。觀其器表,除牙板、銅活外光素無雕琢,充分展現了黃花梨木本身的紋理之美和自然色澤。
整器精整大氣,頗有氣勢,是難得的黃花梨家具。大櫃背面標有「K.B.R.No.8-13A」和「K.B.R. No.8-13B」字樣,蓋為流傳有序者。
明
黃花梨帶券口三層雙屜架格
87.5×43×161 cm
來源:移情正心齋舊藏。
架格為方材,以立木為四足,足底穿銅靴。黃花梨製,用料厚實。以橫板分隔成三層,每層前、後、左、右四面均加沿邊起陽線的素券口。中部加抽屜兩具,抽屜臉中央起似開光的長方形陽線,其內鑲嵌癭木面,紋理瑰美,與黃花梨木相得益彰。抽屜層兩側採用落堂起鼓的造法,細節考究。整器是明代的形式,簡約疏朗,疊書置物總相宜。
清初
黃花梨鼓腿彭牙拐子紋四柱式架子床
218×147.5×222 cm
來源:移情正心齋舊藏。
拐子紋是填布長方形空間時常用的紋飾,此四柱床的掛簷及三面圍子便採用拐子紋,上下呼應。選用木材紋路美觀清晰。圖案採用攢接技法,工藝複雜,然整齊有序,工整如織。拐子紋沿邊起陽線,中部表面為弧面,並鎪出拐子回紋,可見製作用心掛簷懸棖打漥作。四角立柱兼用起線與打漥的造法,底有花瓣形柱礎承託,新穎獨特。
在存世的架子床中,四柱相對少見。此床黃花梨製,尺寸寬大,整器由床圍、床身、立柱、掛簷等多件組成,各結合部位均用活榫銜接,便於分解組合。床面藤編軟屜,下設三根穿帶支承。邊抹素混面,底壓一道窄線。有束腰,束腰下設若有若無的託腮。牙板邊緣起線,沿腿足而下,大弧度帶飛牙床腿,整挖而成,工料頗費。牙板浮雕拐子紋,線條表面採用打漥作法,細節分外考究。整器選材、用料和做工都值得稱道,且四面有工,每個角度皆可觀可賞,端莊有度,繁簡相間。在寬大的臥室陳設,實用又氣派,冬夏兩季可分別掛棉幛和紗幛。
清初
鐵力木大方角櫃成對
118.5×56×192 cm×2
來源:移情正心齋舊藏。
此對方角櫃以鐵力木為材,外形方正,久經歲月,色澤沈穆。一封書式,無閂杆,不設櫃膛,通體光素無飾,樸素大方。邊框橫材及立柱皆打漥作,細節經得起推敲。門板為紋理美觀的面心,採用落堂起鼓的造法,頗為考究。櫃內分三層,中部設抽屜兩具,實用性強,門上鑲嵌長方形面葉、合頁及吊牌,櫃腿之間安沿邊起陽線的刀牙板,可見明榫。
下卷乃文房書齋中陳設清供所用,此件尺寸寬大,為黃花梨一木整挖,選料精美,不加雕飾而令人愛不釋手。
形為卷書式,幾面寬闊,紋理緻密,清晰美觀,包漿瑩潤,可見自然的使用痕跡。邊抹均打漥作,細節考究。底部平直,置物穩固。此下卷小器大作,保存完好,品格高雅,為文房尤其是香道具上器。
黃花梨中牌子喜上眉梢衣架
73×29×137.5 cm
據《魯班經匠家鏡》、明墓出圖明器及傳世實物來看,明代的衣架有光素和雕花兩種。此件為雕花衣架,在搭腦之下加透雕花鳥紋縧環板裝飾構件,即北京匠師所謂的「中牌子」。
此衣架黃花梨製,色澤溫潤,包漿自然,設計和製作精美。墩子用兩根橫木和八字形彎木各一根組成,新穎獨特,上植立柱。兩墩之間安直材組成欞格,使下端聯結牢固,並具有一定寬度,可以擺放鞋履等物。中牌子縧環板上委角開光內透雕喜上眉梢和靈芝紋飾,一隻喜鵲乍立枝頭,另一隻則穿飛於梅花間,刀功爽利,線條流暢,生動寫實,玲瓏剔透。中牌子上下橫棖與立柱格角相交處,各安一根末端雕成如意頭形狀的銅條來加固。最上是搭腦,兩端上揚,大腦與立柱聯結處亦裝銅條,並安如意雲紋小角牙裝飾。
衣架橫材前後面打漥作,轉角處在陽線上又造出凹面,遂使線腳處理上富有變化。而這些考究的細節都吻合衣架輕盈玲瓏的特質,可見製作的精心。
此衣架的部分構件採用了貼皮工藝,不經仔細辨認難以發現。採用如此工藝是為了減輕重量,便於移動,由此說明此衣架是為了某種雅集特殊訂製的家具。
明末
黃花梨高靠背四出頭官帽椅
59.5×60.5×119 cm
此椅形制高大,經過幾百年的磨損,高度仍接近一米二,超出一般官帽椅很多。整器造型挺拔,通體光素,典雅靜默,優美恢宏,傳遞出強烈的威嚴感。
黃花梨製,搭腦彎弧很大,兩端向後上揚,中部削出斜坡以成枕,枕部用大料鎪挖而成,後面凸起,極富立體感,造型有力。後腿上截出榫納入搭腦,穿過椅盤與腿足一木連做。三彎靠背板紋理順直美觀,扶手彎弧亦大。鵝脖後退,不與前足一木連作,鵝脖與扶手間安小角牙。坐面藤編新屜,下設一根彎帶支承。邊抹素混面,至底壓一道窄平線。壼門牙板光素,僅在沿邊起一道圓潤的燈草線;兩側窪膛肚券口牙子亦採用相同做法。腿足外圓裡方,安步步高趕棖,皆出明榫;正面和兩側棖下又安光素刀牙條。
清初
黃花梨無束腰馬蹄足四柱式架子床
215×144×203 cm
存世的架子床,六柱較為多見,四柱相對較少,各大權威著作中出版的四柱床也很少,《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和《明式家具研究》中都各收一例。
此為不帶門圍子的四柱床,三面圍子均在中間加橫棖,構成兩個等分的空間,上下錯落排列單矮老。掛簷四面施一木整挖的高拱羅鍋棖,其上加雙矮老,前後各五組,兩側各三組,排列有序而合理。掛簷以榫卯與角柱、床頂接合,四角支以下端出榫納入床沿的門柱,門柱四面打窪,底承託子,新穎別致。雖然架子床的圍子和掛簷可以採用兩種不同的圖案和造法、不必上下一致,但此床的圍子和掛簷相對而言是統一的,皆為清爽簡潔的佈局,視覺上舒適連貫。
床面格角攢邊裝軟屜,邊抹立面光素,微有弧度,過渡微妙,上下各壓一道窄平線,與頂架的造法一致,可見此床的製作工藝注重對稱和統一。床身無束腰,猶如四面平式,牙、腳沿邊起流暢的陽線。四腿方材,底承堅實的馬蹄足。此架子床床面以上的構件均打漥作,可見細節的考究。整器黃花梨製,紋理清晰美觀,色澤紅潤,包漿自然。其結構簡潔,不施雕飾,但四面皆為看面,外觀清麗雅致,格外賞心悅目。
清初
紫檀直欞式坐墩
徑29釐米,高46.5釐米
來源:明月尋我軒舊藏
《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中,曾列舉一例紫檀制直欞式坐墩,其直欞之斷面如U形,外兩角方而內兩角拋圓,而此坐墩直欞之斷面,則四角均扁方帶圓,除此之外,兩器之用料、造型、工藝結構乃至尺寸,均相類同,應屬同一時期、同一地區,即清初蘇作精心之品。 坐墩之造型,修度委婉,通明靈秀,清雅不俗。上下內外,徹用上好紫檀,烏瑩光滑如美玉。其圓座面,邊框六接,芯板兩拼;天地出弦紋,飽滿醒目;起鼓釘,腴潤如圍棋黑子。
王世襄先生評價此類紫檀直欞坐墩說:「實物僅見一對.與清式坐墩差別還是十分顯著。腔壁用二十四根木條中夾短材鬥合而成,實際上吸取了直欞窗及鳥籠的造法。」此件坐墩以優質紫檀滿徹製作,油性大色澤潤, 合理運用了紫檀木條,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坐面圓形,上下各有兩排鼓釘,腔壁採用二十四根木條中夾短材鬥合而成,木條和短材斷面皆為弧形,工藝考究,耐人品味。
參閱: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圖版卷,甲37,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 司,1989年,第30頁。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29號,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69頁。
紫檀有束腰三彎腿二人凳
101×50.5×52.3 cm
二人凳,因便於兩人同坐而得名。此二人凳採用優質紫檀製,坐面攢框裝藤編軟屜,席面平整光潔,邊抹素混面至底壓線,凳面底部有四根穿帶支承。束腰與牙條一木連作,三彎腿,大挖外翻馬蹄。牙條鎪出窪膛肚式輪廓線,圓婉而完整。為保證堅實,採用了霸王棖,腿子上部安霸王棖;棖下端與腿子相交,採用「勾掛墊楔」的榫卯,上端則交代在凳面軟屜下外面的兩根彎帶上。牙、腿圓格角相交,沿邊起流暢的燈草線,延伸至足底,鎪出卷雲紋。整器簡約流暢,做工精細,風格古樸端莊。
黃花梨有束腰羅鍋棖馬蹄足條桌
139.7×65×88.5 cm
此黃花梨桌,寬逾八十八公分,作畫置書皆宜,陳設和使用靈活。造型標準,採用了明式桌類家具最標準的造型:束腰、馬蹄腿、羅鍋棖,規矩而雅致。桌面以格角榫攢邊平鑲二拼面心,紋理美觀,清晰流暢,邊抹光素,底有兩根穿帶支承。束腰與牙條一木連作。牙腿沿邊的陽線是全器唯一的裝飾,其餘光素。羅鍋棖為一木整挖,以齊頭碰的形式與腿足結合。四足方材,高挑挺拔,底收高馬蹄。整器結構嚴謹,造型簡約,線條利落。
清初
黃花梨有束腰直棖加卡子花禪凳成對
64×64×49 cm
此對禪凳的設計,明顯受竹製或藤編家具影響,將整料鎪出劈料的樣式,做工考究。凳面藤編軟屜,邊抹鎪出垛邊的樣式,實為一塊木料,下有兩根穿帶支承。束腰窄細,與牙條一木連作,牙條、直棖均鎪出粗細兩根木材相連的造型,與凳面邊抹的垛邊樣式完美呼應。四面橫棖上均加一枚雙環卡子花,典雅美觀。四足外圓內方,直立落地。
參閱:古斯塔夫·艾克《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圖版76、77,地震出版社,1944年,第97頁。
清中
紅木嵌螺鈿石面鼓凳成對
D:49.5 cm / H:52 cm
此對鼓凳以沉穆的紅木為材,形狀似鼓,圓形坐面鑲嵌雲石,鼓釘、牙板及腿足上平鑲卷草花卉紋五彩螺鈿,賞心悅目。插肩榫結構,面下與託泥之間的腔體部分由弧形木構成一周海棠形開光紋飾,模仿藤墩,這種形狀複雜,榫卯考究,製作難度大。託泥下承五矮足,玲瓏別致。
鼓凳是可以隨意陳設的家具,使用靈活。此對造型圓潤飽滿,氣質典雅靜穆,保存較為完整,適合客廳、書房、陽臺擺放。
左:明龍泉窯坐墩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坐墩」這一形式:「有一種常見的清式坐墩,形體兼有矬胖、瘦高兩種,即四足造成如意柄狀,匠師稱之曰『如意擔子』,足間有的加劈料分瓣開光,近似菱形,有的則不加。它們多為清中期以後的廣東製品,而蘇式亦曾仿製。」美國密蘇裡州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有一件嵌棕色紋理石面的紅木鼓凳,著錄在安思遠1971 年的《中國家具:明清硬木實例》(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ies)一書中,為其中的圖版101(第194 頁)。
參閱:《洪氏所藏木器百圖第二卷》圖25,privately published,HongKong,2005,第61頁。
按住下圖左右滑動瀏覽全圖
此翹頭案尺寸碩大,鐵力木製,用料厚實。案面獨板,緻密細膩,中間紋理若起伏高聳的山紋,兩端裝小翹頭,輕盈上揚。夾頭榫結構,牙條寬大,沿邊起線,牙條上鏟地浮雕螭龍捧壽紋,牙頭鏟地浮雕旋轉的螭龍紋,以腿足為界,每邊各有一隻大小螭龍,實為「蒼龍教子」圖案,以拐子回紋作結,線條流暢清晰。
腿足方材,為外撇香爐腿的造法。前後腿足間置管腳棖,棖上擋板透雕相向的螭龍紋圖案,尾部為卷草形,頭、爪吸取了走獸的形象,特別之處在於龍翼龍尾還陰刻了拐子回紋。整器雕刻精湛,曲線靈動飽滿,玲瓏剔透,富有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