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文化相比,俄羅斯文化的本質特點在於,它發源於宗教。建築、音樂、繪畫、戲劇、文學等各種文化領域,追本溯源,其源頭皆在宗教。而東正教教堂,自古以來,不僅是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而且是文化的記錄者、保存者,最重要的載體之一。
弗拉基米爾大公統治時期的987年,國勢漸已衰微的拜佔庭帝國發生內亂,危急關頭向基輔羅斯求援,雙方於次年籤訂同盟條約,其中一條是:危機解除後拜佔庭帝國需將安娜公主嫁給弗拉基米爾大公,作為交換條件,基輔羅斯接受東正教為國教。內亂平定後,拜佔庭皇室試圖撕毀遠嫁公主的協議,弗拉基米爾大公盛怒之下,帶兵攻打拜佔庭,一舉攻到臨近首都的赫爾松,迫不得已,拜佔庭皇帝履行了條約。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將全體國民趕入第涅伯河受洗,並下令燒毀所有多神教神像。隨後,王公和貴族開始大肆興建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
世界上,第一批東正教教堂為建於公元5世紀的聖薩巴斯修道院,以及建於6世紀西奈山的聖凱薩琳修道院。至於俄羅斯東正教的教堂,則晚了4個多世紀,在公元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即「羅斯受洗」後的基輔。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索菲亞大教堂。
雖然東正教與天主教皆源於基督教,是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產物,是基督教一分為二的結果,但是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諸多差異,如,天主教地區以拉丁語為主,東正教地區以希臘語為主,即便教堂建築,也存在很大區別。
西羅馬帝國的天主教教堂的空間具有動態性,哥德式的尖頂高聳,直指天空,這種建築風格是天主教社會積極性的直觀表述;東正教的特點為內省,即追求人的內在改造,教堂建築形式與天主教不同,內部空間是靜態的,寓意信徒在圓頂的庇護下凝神於自己的內心,靜靜感受主的降臨。
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形狀有幾種,最常用的是橢圓形或矩形。均有自己獨特的含義。每座教堂一般只採用一種形狀,整體造型像一艘船,寓意為:船隻會在熟練的舵手的引領下,把人們從驚濤駭浪的海上帶迴風平浪靜的港灣,而教堂,則是在上帝的引領下,幫助人們穿越瀰漫人間的種種罪惡,最終平安抵達之所。有時,教堂也會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昭示著人們永世銘記,正是因為信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自己才得以救贖,為此信徒們願意承受一切苦難。東正教教堂大致分為拜佔庭式和斯拉夫式,前者如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後者如哈爾濱的索菲亞教堂。
東正教教堂的布局幾乎均為東西走向,建築的入口在西側,象徵著禮拜者從罪惡的黑暗之所(西方)走向真理的光明之地(東方)。東正教教堂一般建有圍牆,起防護作用,圍牆內設有迴廊庭院;中央場地建有教堂、噴泉或食堂;四周是供修士們居住的小屋。另外,教堂還配有圖書館、印刷所等,這是因為,早期的東正教教堂除了用作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還是貴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學校。至於東正教教堂內部的設置,通常情況下,祭壇前會設有聖障,將其與教堂中殿隔開。
東正教教堂的屋頂上通常都能找到一個或多個炮塔,其頂部是圓蔥頭形狀的圓屋頂,這是俄國東正教教堂獨有的特徵,寓意為蠟燭的火焰。
東正教教堂屋頂的數量均為奇數,不同的數字象徵意義不同:一個圓頂象徵獨一的神;三個圓頂象徵聖三位一體;五個圓頂象徵基督和四福音書作者;七個圓頂象徵東正教的七項聖事,即受洗、塗聖油、授升職、告解、婚配、終縛和聖體血;九個圓頂象徵天使的九個等級;十三個圓頂象徵基督和十二使徒;最多的圓頂可達三十三個,象徵基督在人世間的三十三年。另外,圓頂的形狀也具有象徵意義,盔形圓頂象徵著戰鬥,即精神的戰鬥、教會與惡勢力的鬥爭;蔥頭形圓頂象徵著燭火,意為基督是世界之光。
教堂圓頂的顏色不同,含義不同:金色是天上榮耀的象徵,通常大的中心教堂是金色的,如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紀念基督和十二大節日的教堂圓頂也是金色的;藍色帶星星的圓頂教堂是紀念聖母的,因為星星代表著基督從童貞女馬利亞誕生;紀念三位一體的教堂一般是綠色圓頂,因為綠色是聖靈的顏色;紀念聖徒的教堂圓頂一般綠色或銀色。當然,有些教堂的圓頂,由幾種顏色構成。
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處於亞歐大陸之間的俄羅斯,在文化方面,兼容並蓄的特點異常鮮明。為了深入了解俄羅斯民族和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從其文化源頭——宗教入手,應是最智慧的選擇,而作為宗教文化最重要載體之一的東正教教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俄羅斯文化藝術之旅 微信:sam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