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向講求一個趕早不趕晚,孩子學習識字的時間按照教育規定,最晚甚至可以拖到孩子上學之後,可這卻是大多數家長絕對是忍不了的。於是孩子們識字的時間也不斷被提前:5.6歲上幼兒園之前的幼小銜接班,甚至小學化的幼兒園會教4.5歲的孩子認字,還有一些在孩子沒上幼兒園的2.3歲就已經開始教孩子識字了。
而這樣的超前教育也的的確確培養出了許多「三歲識千字」的天才神童,比如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王恆屹」。但其實根據哈佛大學的兩項科學研究,如果想真正地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那其實並不建議過早的教孩子識字。
哈佛大學的2項研究
一、孩子的大腦發育在3歲之後才逐漸成熟
哈佛大學的第一項科學研究是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測量研究結果顯示:人的大腦在出生之後的幾年有著劇烈的改變,人在出生時大腦質量只有320g,不足正常成年人的1/4;而在孩子到了3歲之後,大腦重量卻可以達到1250g,有成年人大腦重量的87%左右。而孩子的大腦真的達到穩定水準,這個時間還要再往後推。
二、超前學習意義不大
第二項研究則是科學家對孩子超前學習的成果進行了跟蹤統計,調查結果顯示:超前教育所帶來的優勢,對於孩子們來說只能持續到四年級左右,一旦過了四年級就沒什麼意義了。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那我一直超前不就得了?可實際上,孩子在每一年齡段能夠接受的教育都是有上限的。
以識字為例,常用的漢字其實只有3500個左右,而掌握這3500個漢字對於適齡的孩子們來說,並不需要太久,最多有個一年就足夠了。但如果家長們讓孩子超前學習,那麼孩子們尚未發育完全的小腦瓜學起來就會十分困難,還很可能邊學邊忘——三歲時花費一年學習的成果,可能還不及六七歲時一個月的成績,因此教孩子超前識字並沒有什麼意義。
教孩子識字應該在什麼時候?
所以想要教孩子識字,究竟應該是什麼年齡呢?我國的教學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授孩子最簡單的基礎漢字。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孩子哪怕完全不在家中學習漢字,上學之後再學也來得及;但是根據很多家長反映,學校的課程普遍偏快,很多學生在上小學之後很難跟上老師們的講課課程。
所以綜合來說,家長可以在孩子上學後前的一兩年左右開始教孩子識字,孩子哪個時間大腦基本已經發育完成,同時家長提前教孩子識字,也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在學校學習的感覺,讓孩子更容易地融入學校的學習氛圍。
而為了保證孩子們能夠及時將所需要學習的課程學會,在這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學前1000字》識字圖書,全套圖書共計4冊,分為入門、基礎,提高、拓展4本4個層次,每一冊都要比前一冊難度更高,字的結構和生僻程度也要有所上升,而孩子只要能夠學好這4本的1000個字,那基本上就可以安然度過小學前期的識字這一難關了。
書中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識字,將每個字的字形、拼音、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圖片都進行了關聯,讓孩子對文字記憶得更加深刻;同時在漢字的右側還有可以供孩子描紅的區域,方便孩子跟著書一起練字。
而與此同時漢字的學習也並不是只需要學完就完事了的語言作為一門工具,學來就是用的,在整體學習上也處於一種越用越熟練越用學得越快的趨勢,所以我在這裡在線家長推薦這套《魔法拼音》童話故事書。
這套《魔法拼音》選取了8篇中篇兒童故事,都是由各類文學大家所創作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比如這篇《別去五釐米之外》,是由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湯素蘭(湯湯)所創作的。
而除此之外,其他的故事也是由張秋生,王一梅,沈石溪等現代文學大家所創作的,其中還有6篇故事的片段被各版本小學及初中語文教材所選中,是相當值得閱讀的兒童故事集。
這套《魔法拼音》故事書,在故事上適合孩子閱讀可以吸引孩子在拼音的幫助下對之前學會的漢字進行跟讀練習,幫助孩子在看故事培養良好品質的同時,也學習和使用漢字,讓孩子更好的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