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歲》
本片由15個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構成。帶著孩子開計程車的單親媽媽、家裡有兩個癌症患者的年輕醫生會去扮小丑在病房裡哄孩子開心、為了幫孩子還債賣掉唯一房子的上海老奶奶靠賣油炸墩子維持生計、退伍的老兵、賣唱的老年盲人夫婦、在拉薩騎三輪車的河南老大爺、失戀的舞女、賣唱的明哥......
只有在關掉特效之後,我們才知道平凡的生活有多麼震撼。人的一生都在努力接受這三件事:一、接受父母的平凡。二、接受自己的平凡。三、接受子女的平凡。在經歷並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認為這就是普通人的終極。本片把關注點放在了普通市民的社會生活上,普通人在故事的表達上具有豐富多樣的特點,採用了紀實的手法來關注普羅大眾的不同生活,揭示了人的生活本質。讓人們在觀看別人的生活的同時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人人不同,但是人人又都同樣面臨著形形色色生的生活挑戰。拍攝內容沒有進行「人為的加工」,當攝像機離開後,他們依然會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本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大眾化,貼近生活,從不同的主體表達出了共同的社會情感訴求。
武漢機場,帶著女兒開夜班出租的單身媽媽。每天下午5點出,次日凌晨5點交班回家。一邊開車,一邊招呼乘客,一邊照顧孩子,與其說她不願意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分每秒,更不如說她孤獨無助,背後無依無靠。期間因為孩子的吵鬧,媽媽失去了一些乘客。
十分打動我的,是一對賣唱的老年盲人伴侶。
中秋節的飯桌上,老頭對老太太說:「反正我這也快完了,沒有多少時間了,只要我在,不能讓你自己到處摸去,到處買東西弄吃的。我儘量照顧你,人嘛,走到一起有今生沒來世是不是?」。
攝像抓到一個他們碰杯的特寫,他們連碰杯都碰不到一塊兒,就這樣相互扶持走了大半輩子,可想而知攝像頭照不到的地方有多少艱辛。這一幕,兩個人雖然都看不見,但是感情就在這一個空間、這一個畫面裡蓬勃而出,觀眾的眼淚也在那個點上蓬勃而出了。
老太太特別感動,但她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她拿起一塊點心吃,在那兒偷偷哭。可是,老太太怎麼哭,怎麼忍著,老頭也看不見。
當你在抱怨沒有一雙精美的鞋子的時候,有的人連完整的雙腳都沒有。生而為人,他就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他還在表達:「人生是很高尚的,世間有很多生,有牛生,有馬生,可是我投到了人胎來享受生活...」。
明哥喜歡唱歌,他愛唱《順流逆流》。
在廣州街頭賣炒螺、賣唱的明哥,舉手投足間露出一股「gay裡gay氣」在1994年與老婆離婚後獨自一人把女兒撫養成人,成功的供養她念了大學。酒桌上的客人問他失去了什麼,明哥說:我失去了我的女兒。因為他的女兒嫌棄他是個賣唱的。
這是我在整部片子裡最喜歡的一個鏡頭。繁華明亮的城市作為背景,大爺弓著腰騎著三輪,這一切都與他無關,在這裡二十年,他沒有捨得100塊的門票去過布達拉宮一次,現在門票漲到了200塊。拉薩是拉薩,他是他,他跟這個城市毫無關聯。
66歲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騎三輪、拉客、收錢……客人問他多少錢,每一次遇到講價的客人,他都會說:「你看著給吧。」
他要回老家了。他和幾個朋友在酒桌上,酒過三巡,他們的對話無不充斥著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老頭說起自己的信仰:「我不是信『金錢教』的,我講良心。」他生活裡的光,他生活裡的信念是什麼,你是能看到的。至於他的外在生活成了什麼樣,那是他的命運,那是人生百態。一個比他年輕的工友信奉佛教,總是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百度得知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不穩定的,不是永恆不變的。他們都是暫時的假合在一起。事物在不停的變化發展,沒有任何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愛情,事業,親人等一切你現在看見的認為「真實」的東西最終會消亡,一切歸於空寂。
我認為這是他說服自己忍受生活的箴言。
單身母親還在拉著女兒跑計程車,賣油墩子的大媽還完債想去毛主席紀念堂看一下,賣唱盲人夫妻換了一個好點的電子琴,三輪車大爺回到了河南老家,都市蜘蛛人的兒子來體驗了他的工作。他們把自己「不及格的生活」過出了自己的幸福。
布萊士·帕斯卡有句名言,「我只能讚許那些一邊哭泣一邊追求著的人。」在失意受挫的時候,能夠感恩生命的奇蹟,這是人類擁有的渺小而堅定的力量。
Hello life,生活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