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年初定目標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今年要讀完五十本書。就在前幾天,翻看自己讀書記錄的時候才發現,這個目標自己已經遠遠超出了。
今年我一共讀完了55本書,一年閱讀時長為475個小時。
同事小藍讓我評選出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原本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在我細細思索一番後,發現還真有那麼一本書,是我真正想安利你們去讀的。
那便是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所寫的《1984》。
這本書,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70年後的今天,這本書依然值得我推薦給大家。
01
反烏託邦代表作——《1984》
《1984》和英國作家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烏託邦的三部代表作。
那什麼是反烏託邦呢?
反烏託邦(dystopia)一詞來源自烏託邦(utopia);它的希臘語前綴意指「壞的、不好的」。
而烏託邦的本意是「沒有的好地方」,或者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空想的國家」。烏託邦社會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而反烏託邦題材,實質上就是在隱喻批評「烏託邦」社會是空想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反烏託邦題材一向以尖銳、批評、反諷而聞名。喬治·歐威爾的《1984》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1984》出版70年後的今天來看,世界也正變得越發的不確定性,民粹主義和各種極端思想的抬頭,也讓我們有必要再次來回顧這本書。
70年前喬治·歐威爾所著的《1984》到底寫了些什麼?為何在70年後的今天依然能夠給我們以啟發和深思?
喬治·歐威爾在書中假想了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世界。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
三個國家之間彼此戰爭不斷,國家內部則實行高度集權,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而書中那句最廣為流傳的「老大哥在看著你!」,便是由此而來。
書中的主人公溫斯頓在「大洋國」真理部從事著篡改歷史的工作。長期篡改歷史,讓溫斯頓對該國的領袖「老大哥」產生了懷疑,從懷疑轉變到反叛,最後被列為「思想犯」,又經過思想改造成為「思想純潔者」的悲慘故事。
說到思想犯,我想起了另一部著作,片中的一段臺詞令我至今心有餘悸難以忘懷:
「我們被教導要記住思想,而不是人,因為人可能失敗,他可能被捕,他會被殺死,被遺忘,但四百年後,思想仍可改變世界。」
《1984》在今天讀來,依然能夠給我們以莫大的啟發。它幫助我們在這個混亂無序的世界中尋找自我的意義,警惕一些思想,一些回潮,一些可能出現的東西。
02
喬治·歐威爾,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其實喬治·歐威爾之所以能夠寫出《1984》和《動物莊園》這兩本著作,與他本人的經歷也無法分開。
1903年,喬治·歐威爾出生於英屬印度彭加爾省(孟加拉邦)摩坦赫利(莫蒂哈裡)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父親供職於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家境並不寬裕,奧威爾自稱家庭屬於「上層中產階級偏下,即沒有錢的中產家庭」。
但在1917年,14歲的喬治·歐威爾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最有名的伊頓公學讀書。畢業後的奧威爾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
這段經歷,讓奧威爾深感殖民主義的卑劣和不堪。他對西方的殖民主義政策產生了反思;更進一步的認識了極權主義。
成年後的奧威爾曾去參加西班牙內戰,回國因為被劃到「左派」而被排擠。二戰後,奧威爾在BBC參加從事反法西斯的宣傳工作。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奧威爾切身感到法西斯的敗壞和不堪,便以「希特勒」為原型,創造了《1984》這本書。
他在《1984》中這樣寫道:「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這短短的十五個字,戳破了極權國家的一切謊言。
喬治·歐威爾的一生曲折不已,年紀47歲,便死於困擾多年的肺病。從早年間自己追尋的信仰,再到去反對這信仰,喬治·歐威爾用短短一生的時間,為我們樹立了「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對喬治·歐威爾來說,沒有什麼是必須去堅守一生的,只有「正確的」事情才值得去堅守。
正如他背叛自己早年間的信仰一般,他只為自己的「良知」發聲,為人民謀福。
喬治·歐威爾說:「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
在他看來,這樣的「自由」,不要也罷。
整個世界的變幻是對應熵增的,我們所要去做的,就是抵抗熵增。從有序到無序,從不確定性到確定。
而這,便是你要讀《1984》的理由。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