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回合「跌宕起伏」的被逆轉,讓郝偉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再考慮到這是電網掌權下,魯能在中超的最後一戰,未來充滿著很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魯能自然希望用勝利收官。郝偉終於帶隊拿到了常規時間的首勝,魯能也拿到了聯賽第5,追平了李霄鵬去年帶隊的排名!
首回合3球領先被逆轉,刷新了中超歷史上的一大恥辱紀錄。而談及魯能被逆轉的原因,有人說是魯能球員在大比分領先後的思想鬆懈所導致的;有人談到魯能提前為足協杯在做準備,所以把排位賽當成熱身賽來打,這種說法的根據是魯能上一場都沒怎麼犯規。客觀的說,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掩蓋不了郝偉臨場指揮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即便排聯賽第5和聯賽第6看起來沒有什麼區別,但考慮到第5等於跟李霄鵬去年帶隊的排名一樣,第6則要低於魯能去年戰績的情況下,實際上能否拿到聯賽第5,可能會影響到郝偉的「威望」,這成了郝偉的正名之戰。
或許正是因為這場比賽,對於郝偉而言比較重要,他在首發安排上進行了一定的針對性調整;後防線上本賽季發揮非常糟糕,且轉身太慢,容易被重慶的摩託單吃的卡達爾被放在了替補席上,劉洋和王彤這兩個轉身回追能力出色的球員打兩個邊後衛。而在進攻端,排位賽階段被越來越多的放上替補席上的佩萊,不僅又回到了首發陣容,進攻套路也進行了一番調整;魯能在地面推進的過程中多了不少長傳轉移,往前滲透時,也試圖去發揮中鋒的支點作用。而在攻堅這一環,與之前兩場更多的嘗試直塞打身後相比,本場魯能又多了很多邊中結合後的邊路起球。
之所以郝偉本場對攻堅手段進行了調整,體現了一種無奈;畢竟蒿俊閔排位賽階段一直在踢,接下來的足協杯還得指著蒿俊閔挑大梁的情況下,蒿俊閔需要輪休;在蒿俊閔輪休,金敬道自從打完國安一直缺陣的情況下,魯能場上球員只有格德斯善於傳滲透性直塞球;然而魯能陣中最善於接這種直塞球,最善於反越位的還是格德斯。當格德斯「分身乏術」,本場多了一些長傳轉移和邊路起球,也表明了魯能這批球員還是更善於打的簡單點時,其實又打回了李霄鵬時期的套路。
王彤擴大戰果
當然打回李霄鵬時期進攻套路的同時,我們同樣能看到郝偉的微調;與李霄鵬時期,基本上就是看劉彬彬和吳興涵下底,起球基本上是往佩萊、費萊尼、郭田雨頭頂硬砸,金敬道偶爾上去包抄個後點相比,郝偉手下魯能在對方禁區的包抄點明顯增多了;打國安的第二回合被吹掉的進球,就是段劉愚包抄到了後點,而本場王彤則衝上去砸了對方一個。費萊尼也同樣在定位球進攻中,埋伏在後點,亂戰中進了一個。
費萊尼首開紀錄
上半場改打法,試圖發揮中鋒戰術作用的背景下,佩萊重新獲得了進攻核心的戰術地位。然而佩萊在場上的表現卻難言理想,在半場休息時就被郭田雨給換下去了。談及佩萊表現不理想的原因,跟他年齡大了,賽季開始前基本沒跟隊合練,沒有完整的準備期進行儲備,身體機能出現了下滑有關。但與此同時,我們同樣能看到佩萊態度上所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今年是佩萊的合同年,魯能跟佩萊雙方都沒有續約的意思;當佩萊把心思早就用在找下家之時,他對比賽的投入度在大幅降低;上了球場,他現在想的已經不再是能不能進球,能不能助攻,如何給隊友提供隊友支援,而是先確保不受傷的情況下,他在場上的活動範圍明顯要比前兩年小很多;之前在比賽中一丟球就會積極反搶的佩萊,現如今一丟球基本上就是在原地站著把手一攤。而與前幾年爭高球,只要隊友傳個差不多的區域,佩萊都能拿到第一點,有時候哪怕落點稍有偏差,他也可以衝起來去搶前點或後退中去爭頂相比,現如今佩萊在禁區裡基本上是走著踢,除非球可以準確的到達他的頭頂,否則佩萊都不一定起跳。
當佩萊的態度問題越來越明顯,無論是李霄鵬還是郝偉都減少了他的出場時間,郝偉之前還把他的戰術核心給拿掉了。而伴隨著出場次數的減少,佩萊的比賽感覺也越來越差,低級失誤次數在增加的背景下,恐怕足協杯郝偉也不敢再指著佩萊了。對於郝偉來說,足協杯可以有兩種進攻套路進行選擇,一種是徹底往傳控的路線去轉,格德斯為箭頭,莫伊塞斯往前頂;另一種是郭田雨或者是把費萊尼頂上去當高中鋒,格德斯當個前場自由人,繼續採取原有打法。
格德斯打單箭頭,莫伊塞斯打前腰在之前的比賽收到過不錯的效果;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格德斯面對球門的威脅要遠大於背對球門;然而魯能的禁區弧更需要費萊尼拖後保護,郭田雨雖然展現出了未來國足主力中鋒的潛質,但他現如今還不具備挑大梁的能力,且魯能目前的防守質量相較於李霄鵬時期又有著明顯的下滑時,郝偉接下來又該如何去調整進攻線?如何平衡攻守呢?
接手後進攻線有著積極的轉變,防線明顯不如李霄鵬時期的同時,我們同樣能看到郝偉對於球隊的控制力以及臨場指揮明顯不如李霄鵬時期。甚至說句不客氣的,之所以魯能打國安的兩回合都在先領先的情況下被逆戰,跟郝偉的臨場指揮堪稱敗筆有著直接的關係。
打國安的第一回合,在巴坎布點球罰進到巴坎布追平比分這20分鐘之間,如果郝偉及時做出調整,魯能把2比1守到終場,還會有人去查裁判的論文麼?如果沒有人查論文,足協還會專門把馬寧調去蘇州麼?吹國安魯能第二回合的就會是石禎祿而不是韓國裁判!而在巴坎布第二個進球之前,魯能多名球員都跑不動的情況下,郝偉的調整直到被扳平之後才出現。而打國安的第二回合,張弛的解圍不往界外踢,也不大力往對方球員身上踢造個界外球,而是在本方底線附近玩個細活,結果被對方斷了,立刻用反擊打進,這種進球是絕對不可能在李霄鵬時期的魯能身上出現。而打國安第二回合最後20分鐘,在還剩4個換人名額的情況下,郝偉一個都沒調整,也沒有把幾個大個同時推上去高舉高打,所凸顯的便是他自己當時已經在那坐以待斃了。而打重慶的兩回合,他的換人也都是「機械性」的,換上的人並沒有起到積極的效果,所體現的便是他臨場指揮真的不行。
對球隊掌控力不夠,臨場指揮不行,這多少能體現出郝偉在魯能主帥的位置上,如今更像是個「臨時工」。聯賽排名跟李霄鵬完全一樣,這個成績雖然不至於讓郝偉得到差評,但並不足以讓郝偉轉正,足協杯對郝偉而言是個大考。由於恆大會派全主力打亞冠,國安、上港至少有一家也會派全主力打亞冠,今年的足協杯是魯能的絕佳機會。而電網已經跟文旅對俱樂部的管理權開始交接,未來文旅治下的魯能到底會走向何方也被打了個很大的問題時,足協杯會是魯能最近幾年最接近冠軍的機會!
然而一個業務能力不足,臨場指揮幾乎沒有的教練只憑敬業,真的能扛起重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