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11月30日披露稱,近兩個多月以來,美方有關機構對21艘到岸中方商船以及16架次入港中方航班進行突擊檢查,甄別中方船員和機組人員的中共黨員身份,甚至詢問入黨原因。消息人士說,此類盤查「極其罕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昨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上述報導內容時說,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她強調:「美方有關做法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破壞中美正常人員往來,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挑釁,也是麥卡錫主義死灰復燃和美反華勢力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又一表現。」「這是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歧視與排斥。」中美問題專家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今,川普政府似乎想要拼命留下一些外交政策遺產,因此,不排除他們在接下來的50天裡會對中方採取更多無理打壓措施。當地時間周一,美國以「協助委內瑞拉政府打擊網絡異見內容」為由宣布制裁中國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後會如何處理複雜的對華關係持續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在《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學者看來,儘管當下的美國政治與輿論氛圍不利於塑造中美友好關係,然而,拜登想要處理疫情、經濟復甦等迫在眉睫的問題,就必須與中國合作。
盤查有時長達幾個小時
有消息人士對國內媒體透露,截至11月11日,共有21艘中方航運企業(包括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輪船遭美執法部門和不明身份便衣人員登船突擊檢查,其中有16艘船在10月份的25天內集中被盤查。大部分檢查是在船隻停靠美港口後立即進行的,顯示美方是有備而來。美方人員仔細檢查中方船隻,並且拍照、查看船舶有關文件。
據報導,美方對中方人員的盤查有時長達數個小時,反覆糾纏有關共產黨員身份的問題。其他問題還包括船員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中國目前的防疫狀況以及對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的看法等。另外,今年9月以來,共有16架次中方航空公司的赴美航班機組人員遭美國執法部門問詢、盤查,其中3次被問及共產黨員身份。
「我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有關錯誤行徑,停止製造意識形態對立,停止對中方的無理打壓。」華春瑩11月30日表示,「如果美方執意升級挑釁行動,中方必將採取反制措施。」
「以往我們到美國,通常沒有人問是否是中共黨員這種屬於私人、又較為敏感的問題。」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1月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離任的這屆美國政府在對華行動中「已經喪失基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良知底線」。他認為,這種甄別中共黨員的做法會給美國作為一個包容、多元化的國家名聲造成損害,也反映出它當前不自信的心態。
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中美問題專家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理念,不管中美之間有多少差異與分歧,華盛頓都不應該這麼做,這不僅違背國際社會行為準則,也沒有國際法為此類行為提供依據。朱鋒強調,這是對正常中美關係的刻意政治打壓和阻礙,相當於在私底下進行一種「變相冷戰」,會對兩國正常的商貿以及社會往來造成巨大傷害。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30日就此事回顧道,今年7月15日有報導稱,美國政府正考慮對所有中共黨員實施籤證限制,當時華春瑩說,如果消息屬實,那麼美方就是選擇公然與14億中國人民作對,站到世界1/5人口的對立面。「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贏得了獨立、自由和解放,而且在國家建設和發展進程中不斷取得偉大成就。」她強調。《紐約時報》當時報導說,中國共有約9200萬共產黨員,在這個國家,共產黨是生活中既強大又平凡的一部分。「這就好像是中國因為對川普不滿而制裁所有共和黨人。」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學者布蘭切特曾這樣形容華盛頓的做法,並說「這樣的舉動會激怒中國輿論」。
「擬禁中共黨員入境」消息傳出兩個多月後,也就是10月初,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發布新政策文件,宣稱將不再受理任何中共黨員的移民申請。新政策是美國國會通過的「應對美國安全威脅」法案的一部分。「華盛頓正在重拾其冷戰時期的立法」,香港《南華早報》對此事作出這樣的評價。
現政府想要以對華限制措施「束縛」拜登
「川普採取甄別中共黨員這樣瘋狂、非理性的舉措,就是想要留下對華政策外交遺產。」朱鋒表示。本屆美國政府的任期還有大約50天,不排除接下來會採取其他對華施壓舉措。路透社11月30日披露稱,川普計劃把中芯國際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加入所謂「中共軍工企業」黑名單,以限制它們獲得美國投資。上周路透社還刊登獨家報導稱,川普政府醞釀把89家中國企業定義為「有軍事背景」,限制它們採購美國商品和技術。
「中方堅決反對將中方有關企業政治化的做法。」華春瑩11月30日回應道,美方不該濫用國家安全名義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或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為中美之間的正常交流合作設置障礙和壁壘。
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眾議院計劃在本周三考慮通過一項措施,迫使阿里巴巴等中國公司要麼接受美國監管機構審查其年度審計報告,要麼從美國股市退市。該法案若成為法律,那麼中企將有3年時間來滿足檢查要求。外媒評論說,儘管這項法案獲得兩黨的支持,但它令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美國投資者面臨諸多風險和困難。
總部位於沙特的阿拉伯新聞網11月30日刊文稱,(上接第一版)在離任以前,川普政府可能批准更多對華懲罰性措施來「洩憤」,並以此束縛新政府。李海東表示,川普的一些舉措會限制拜登政府未來在處理對華問題時的靈活度,在過去4年,美國政治與輿論氛圍也確實在沿著對華不友好的方向走。「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拜登要解決疫情、經濟復甦和氣候變化等迫在眉睫的問題,就必須與中國合作,否則他無法兌現對選民的承諾。」李海東認為,從政經驗豐富的拜登知道處理具體的現實問題時意識形態掛帥是不管用的,因此務實將是他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他與川普政府一些無所不用其極的做法應該會保持距離。
英國《快報》11月30日說,有分析認為,拜登將以一種「更穩定的方式」而非「飄忽不定的政策」來應對川普留下的貿易戰等涉華議題。不過,北京也會準備好拜登政府可能帶來的衝擊,中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將採取更全面、不輕率的方式。「設計一種與中國競爭、合作、共存的有效戰略,將是拜登面臨的最艱巨的外交政策挑戰之一。」阿拉伯新聞網評論稱,要想全面緩解緊張關係,拜登與中國領導人需要表達穩定雙邊關係的意願。這一溫和的路線圖或許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大國之間的分歧,但可以讓國際社會相信,在這兩個國家裡都是冷靜的頭腦佔據上風。
歐盟想與美國建新聯盟應對中國
一些媒體分析認為,拜登上臺後,一方面會尋求與中國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也會與盟友合作抗衡中國影響力。歐盟似乎正在迎合這一論調。英國《金融時報》11月30日披露說,歐盟希望以一份詳盡的計劃草案說服美國,抓住「一代人只有一次」的機會打造新聯盟。「作為開放的民主社會和市場經濟,歐盟和美國都認同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自信所帶來的戰略挑戰,儘管我們並不總是就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達成一致。」這份草案說,如果民主世界想要在對抗「威權國家」和那些利用歐洲所需的開放性的「封閉經濟體」時維護自身利益,那麼歐盟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就需要「維持和更新」。
與《金融時報》一樣看到這份草案的德新社報導稱,歐盟提議在貿易、新冠肺炎疫情、氣候保護、多邊主義以及維繫和平事業等5個領域優先開展緊密合作,並希望跟美國在與中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相關的事務上建立共同路線。這份11頁文件將在12月10日至11日的一次會議上提交給歐盟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2021年上半年,歐美將舉行一次歐盟-美國峰會,屆時將啟動新的跨大西洋議程。
德國新聞電視臺11月30日評論說,儘管歐盟主張戰略自主,但現階段仍需要美國,因此組建新聯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跨大西洋關係已變得更為現實。歐盟在人權、貿易等事務上能與美國達成一致,但在北約經費等問題上,雙方之間的分歧難以輕易化解。而在環境保護等方面,歐盟能與中國合作。今後,歐美中的關係將更加複雜。德國《每日鏡報》稱,德國以及歐盟不應該在大國中被當作棋子,需要避免在中美競爭中盲從美國,不讓中美矛盾激化。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