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1.請吃飯是門大學問
你跟朋友說過的最心安理得的謊言是什麼?
「改天請你吃飯」應該算個標準答案。
現如今,在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裡,「請吃飯」與「被請吃飯」都絕不僅僅是吃頓飯那麼簡單。
裡面糅雜著人性的貪婪與欲望,包裹著一定的企圖和目的。
飯,不僅僅是飯,更像是一場以情誼為代價的交易。
一頓飯,能換來名利;一頓飯,能得到訂單;一頓飯,能收買人心……
總之,請吃飯與應邀赴宴都是門大學問。
而關於這門學問中的得與失,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思考……
2.飯沒吃完,友盡
昨天收到一封私信,來自粉絲小李,不,按照他現在的職稱,應該稱他為李主任。
李主任真名叫李華,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
李華出身貧寒,老家農村,身上流淌著吃苦耐勞的精神。
大學畢業後,他來到這家外貿公司,從基層小業務員做起。
那時候,一沒人脈關係,二無業務能力,李華在工作上處處碰壁,吃了不少閉門羹。
兩年後,與他同進公司的那批畢業生,因受不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走得走,跳槽的跳槽,總之,堅持下來的沒幾個。
李華留了下來,他暗暗發誓,遲早要幹出點名堂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磨一劍,如今34歲的他終於在事業上迎來了曙光。
從去年開始,李華的業務量猛增,即便今年伊始疫情肆虐,他的業務也幾乎沒受影響,堪稱奇蹟。
上個月,李華憑藉優異的業績拿到了過萬獎金,與此同時,他還從業務崗轉到了管理崗,晉升為市場部主任。
從此,小李變成了李主任。
說來也怪,自從升職加薪以後,李華的微信天天響不停,每天都有很多人加他好友。
連十多年前同進公司的幾個原始老同事,十年間杳無音信,這會兒也都突然冒了出來。
李華挑選出當年關係最好的三個人建立了群聊,在群裡,大家都起鬨讓他請客吃飯。
升職加薪,雙薪臨門,這喜悅應該與老友分享,於是李華痛快答應請客。
吃飯那天,三個同事竟然帶來了九個人,這讓李華大跌眼鏡。
菜未上桌,三個同事都介紹所帶來的人,有的是小舅子,有的是朋友的朋友,總之,都沾親帶故。
原來,他們都因疫情受影響失了業,所以想趁飯局讓李主任幫個忙,能不能給他們在公司安排個職位。
李華一聽傻眼了,他只是新晉升的小主任,哪來那麼大權利。
飯吃到一半,他藉口說臨時有事溜了,為了表示歉意,給每人發了一個30塊錢的紅包,寓意「散」,以後再也不要聯繫。
李華說,他這種做法肯定把那波人得罪死死的,但也是無奈之舉。
3.入了世俗的局,就該守規則
李華的私信,我先後讀了幾遍,有個問題匪夷所思:
那幾個朋友既然有求於李主任,難道不應該請李主任吃飯嗎?
為什麼反倒鬧哄著讓李主任吃飯,卻還要讓李主任幫忙呢?
好像沒有這樣的道理,我暗自思忖,李華之所以半途而撤,大概也是氣這群人「不懂事兒」。
放眼當下,要想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就得學會「懂事兒」。
入了世俗的局,就要遵守它的規則。
不情願也好,不甘心也罷,這就是遊戲規則,否則就game over。
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領導與員工擠在一個電梯裡,領導不小心放了一個屁,眾人皆捂嘴掩鼻,面露厭惡之情。
只有領導不動聲色。
一個小員工特別會察言觀色,早已猜到這個屁是來自領導。
於是,他故意乾咳兩聲,一臉歉意說:不好意思,昨天晚上有點鬧肚子。
第二天,這個小員工就被領導提拔成秘書。
一個屁,讓他平步青雲。
再想想李華邀請的那「三帶九」來吃飯的人,的確有些不「懂事兒」,如此看來,他們之所以失業,不被認同,是有原因的。
不是提倡人人要變得功利世俗。
只是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無法制定遊戲規則時,那就請好好遵守規則吧!
4.及時清理朋友圈,活得才輕盈
郭冬臨曾在春晚上演過一個小品《有事兒您說話》,裡面的郭子是熱心腸,為了面子,不管朋友提出什麼幫忙要求,他都大包大攬應承下來。
為了幫朋友買到臥鋪票,他在火車站愣是排隊排了一個大通宵。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爽了朋友,苦了自己。
為朋友無私付出、兩肋插刀值得肯定,但並不是所有朋友都值得我們如此付出。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小事:
幾年不聯繫的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甩來一個連結,讓你幫忙投票;沒說過幾句話的「朋友」突然給你發來一個愛心眾籌,說他三大爺小舅子的姨奶奶得了癌症,一定要幫幫她……
原本岌岌可危、可有可無的關係,因為一件件有求於你的小事或求助而又「迴光返照」活了過來。
但等你投過票,捐了錢以後,他們只有一句「謝謝」,也或許沒有,然後你們的關係又將進入「挺屍」狀態,不會再多說一句話。
這就是當下我們朋友關係和朋友圈的真實寫照,用得著的時候,拿出這不遠不近的關係來利用一下,用不著的時候就當不存在。
「點讚之交」「投票之交」「助力之交」成為尷尬關係的常態。
被朋友需要是一種幸福,不僅是證明自己的價值,還能給人以幫助。
但「被需要」與「被利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們喜歡被人需要,但不喜歡被人利用。
被需要,是帶有溫度的,心是暖的;被利用,是冷冰冰的,心是涼的。
所以,我們十分有必要及時清理朋友圈,敢於對那些不是朋友的朋友割斷關係,就像李主任那樣,乾脆發個「散」的紅包,老死不相往來才好。
生活本就千頭萬緒,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累,恰恰是來自於那些可有可無的朋友圈。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創作的《斷舍離》,提倡人們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中。
其實,關於「斷舍離」不僅指物質,還應該包括那些沒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斷掉、捨棄、離開那些毫無意義的人與事,人生才能更輕盈。
文/無筆
請客吃飯時,對於那些不請自來的人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