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愛《山海經》,在註冊的商標名稱中,很多取自《山海經》中的山、神、獸等名稱。例如,以「崑崙」「蓬萊」「軒轅」「泰山」等為雲端伺服器命名,取其高遠之意,完美詮釋華為的「科技修真」;以「當康」「青鳥」「饕餮」「黃馬」等為晶片命名,取其祥瑞之意,蘊含未來科技的無限想像;以「祝融」「重黎」「大禹」「精衛」等為專利命名,取其超凡脫俗之意,寄託開天闢地、披荊斬棘的勇氣和決心……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記錄了天地山河,奇珍異獸,神話傳說。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山海經》的記載以方位為其脈絡,將天與地分為四方和中心,即南、西、北、東、中。先民以中土為中心,環視四方大陸。
因此《山海經》以四方為主,記錄了各方位的山川河流、地域風貌、奇珍異獸、神仙異族等。在樸素的文字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天地人宇宙觀的體現。
創世神與天象、日月星宿描繪出天的浩渺,珍禽異獸是陸地生物的冰山一角,異族及其文明的記錄是對人類的探索認知。在天地人為一體的山海宇宙中,無論是對天神、人類或異獸的相關文字,都充滿了雲譎波詭而又奇特瑰麗的想像。
萬物皆奇:山水生靈與神秘國
山川、水道作為連接神與地、人的中介,富有神秘氣息。
《山海經》記敘了大量的山川與水道,它們構成了奇異世界的地理「骨骼」。
據統計,書中一共有26座山系,囊括大大小小606座山。264條水道從這些山上發源或經過,匯入水澤或奔流入海。在書的18卷文獻中,《五臧山經》涉及的山川與水道數量最多。其中,《中山經》記錄了199座山川;《北山經》記錄了85條水道。
眾山之中,崑崙山是一座聖山,是神話的發源地。據《海內西經》記載,崑崙山是天帝的都城,其九道門皆有開明獸鎮守,是「百神之所在」,由陸吾掌管。
後世的言談記載與文獻考證中,崑崙山也反覆出現,使崑崙山的神話色彩越發濃厚。除此之外,書中提到的山川幾乎都與獸、神息息相關,是靈怪異物的依附。酈道元的《水經注》在撰寫時,引述了書中關於水道的記錄,作為考證資料。如濁漳水、清漳水等水道名也出現在《水經注》之中。
山川之上的生靈也屬奇物。據統計,異獸、奇鳥、奇魚分別是171種、99種、52種。怪木、奇草分別有130種與60種。
異獸是生靈中記載數量最多的,或許這與先民粗獷原始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遠古時期的人類需要生存就得與異獸搏鬥,正是出於對野性、未知的好奇心,《山海經》收錄了大量見所未見的奇珍異獸,描述了它們的棲息地、外形和習性等。奇異草木的記載中,燻華草朝生而夕死,嘉榮草「赤葉赤華,華而不實」,三桑樹有百仞之高卻無枝。功效方面,荀草是「服之美人色」,恐怕比現在的護膚品作用更大。
在地理「骨骼」之上,國是極為重要的「血肉」。
據統計,《山海經》裡的奇國一共有126個。此處所說的國,與現代國家並非同一概念,遠古時期的國更多是指人所聚集、生活的地區。奇國的記載同樣以四方作為劃分,集中在海內經、海外經與大荒經之中,是遠古時期先民對地理的認知以及中華文明早期的生根發芽。
以海內經為例,《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是對西北地區的探索,記錄了各地區的山川河流與物產。《海內東經》則描述了東北地區至吳越地區的風貌。
在龐大的地理認知體系之外,先民對國的想像也令人嘆為觀止。
無腸國的人都沒有腸子,交脛國的人小腿皆交叉,跂踵國的人走路雙腳不著地(讓人好奇他們是飛行的嗎?)。大人國的人民,「為人大」,貿易之處是海中的「大人之市」。小人國在書中出現了3次,焦僥之國的小人姓幾,以穀物為食,另兩種「小人」則叫「菌人」或「靖人」。
同樣寫到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書還有英國的《格列佛遊記》,但這本書出版於1726年,比《山海經》的記載晚了千餘年。
我們無法獲知遠古時期,先民出於何種原因而去構想這類現實之外的奇國,但從中可以窺見到他們騰飛的想像力。
遠古神界:人面獸身神的創世神話
夸父逐日、刑天舞幹戚、應龍殺蚩尤等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在《山海經》中都有記載。
經統計,書中提到的神話人物一共有186個。龐大的神話系統源於先民對於創世神的原始崇拜,主要記載在《海經》中。在創世神中處於至上地位的是天帝,書中描述通常以「帝」出現。「帝顓頊」「帝俊」「帝堯」「黃帝」等帶有稱謂的「帝」,則不同於天帝,是創世神中與人類起源相關的祖先神。數據統計發現,在這些有具體稱謂的「帝」神中,提及次數最多的是顓頊、帝俊,分別是17次與16次。
顓頊後人形成了季禺國、讙頭國、叔歜國等諸國,帝俊後裔是歌舞、琴瑟等文化的源頭。這意味著,與其他黃帝為中心的神話不同,或許《山海經》建構的是以顓頊、帝俊為主的神話宇宙。
除男性神之外,還有常羲、羲和等女性神,她們和日月、星宿有直接的聯繫。兩位女性神皆為帝俊之妻,常羲「生十日」且為太陽沐浴,羲和「生月十有二」,且為月亮沐浴。
這說明她們在創世神話中也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再如員神磈氏主「司反景」(在太陽西沉時將影子撥到東方),女和月母國的神司日月之長短。足以可見,在先民關於日月星宿的知識中,真實與虛幻並存。
《山海經》裡記錄了神的模樣,其外貌與如今常識中的神仙相異,它們多為人面獸身,帶有動物的屬性,例如「人首蛇身」的女媧、「九首蛇身」的相繇等。圖騰是原始宗教的形態之一,《山海經》中有大宗的圖騰崇拜線索,如日月崇拜、動物崇拜以及祭祀崇拜都可納入《山海經》的宗教考古之中。
遠古時期的人類對神與獸類尚處於探索之中,特別是處於怪獸圖騰的崇拜,使得神在人的基礎之上,擁有了獸的特徵。
異獸初探:想像與現實交織
整部《山海經》總共記載了幾百個異獸形象,這些異獸造型奇偉、形象豐滿,其原型多是由「牛」「馬」「雞」等現實動物幻化而來。古代先民通過聯想還將類似「人面」、「人首」、「人身」等諸多人的特徵與動物特性重新組合,構造出全新的神話形象。
除了外貌,這些異獸的聲音有的如「嬰兒」,有的如「吠犬」……想像與現實的交織,給我們帶來關於異獸的全息體驗,也使得《山海經》裡的奇珍異獸變得極富吸引力。
《山海經》研究專家袁珂曾經說過:「《山海經》包羅萬象卻源自生活,它是華夏文明早期歷史、民俗和文化的經典。」雖然這些異獸看似荒誕不經,經常被人們賦予預測或招禍的神秘力量,卻足以窺見當時先民對於自然和環境的認知,以及人類從蒙昧逐漸走向文明的探索。
異族奇民:超越人類的存在
《山海經》中對異族的想像體現為他們區別於現代人的樣貌特徵,「一臂」「一目」「一手」皆是對異族的描述,例如三首國中的族人為一身三首,而三身國的族人則是一首而三身,這些異族所對應的原型實質為人本身。《山海經》中的虛構與想像以現實為藍本,通過「怪異化」的構想,展示出「五彩爭勝,流漫陸離」的圖景。
在異族之外,還有「屍神」的存在,《山海經》中共出現了12種屍象,如「夏耕之屍」「奢比之屍」「女丑之屍」等。「屍」在《山海經》中並非現代泛指的屍體之意,而是與「神靈」與祭祀相關。天神死後靈魂不滅,繼續以「屍」的形態活動,在遠古「屍祭」的習俗之下,形成了「屍」文化中的「屍神」,這「對後世的天人觀與禮樂制度有影響」。
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古已有之,這一點在《山海經》中多有體現。「永生」的審美意象在書中反覆出現,並以「不死」「延壽」「復生」「化生」四種形式呈現。先民幻想著靈魂不滅,將永生的信念貫穿於書籍始終。
「不死」所包含的意向有不死之人、不死之山、不死之國、不死之藥等等。「延壽」是突破死亡、尋求長生的方式,書中出現的「乘黃」與「吉量」皆為具有神力的坐騎,乘坐它們便有「乘之壽二千歲」與「乘之壽千歲」的作用。「死即復甦」與「冬死而夏生」等則是「復生」的路徑,是通往永生之路,刑天與夏耕雖斷首,卻依舊能以復生的方式延續生命。
「化生」同樣在書中反覆出現,如夸父「棄杖化林」,女娃溺於東海而化身精衛,都是「化身」的體現。《山海經》中的永生審美意象,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母題之一。
返璞歸真:《山海經》的現代意蘊
《山海經》流傳至今,憑藉其獨有的符號與文化意義,啟迪了無數後人的想像。我國以「夸父計劃」來為太陽監測衛星活動命名,既是對《山海經》中夸父逐日神話的化用,更是同古人對太陽之好奇的一脈相承。
我國以《山海經》中的「崑崙」來命名南極科考站,不僅凸顯了極地的遙遠而神秘,也蘊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沒有停止的對自然的探索。
華為公司鍾愛《山海經》,在華為註冊的商標名稱中,很多取自《山海經》中的山、神、獸等名稱。例如,以「崑崙」「蓬萊」「軒轅」「泰山」等為雲端伺服器命名,多是取其高遠之意,完美詮釋華為的「科技修真」;以「當康」「青鳥」「饕餮」、「黃馬」等為晶片命名,多是取其祥瑞之意,蘊含未來科技的無限想像;以「祝融」「重黎」「大禹」「精衛」等為專利命名,多是取其超凡脫俗之意,寄託開天闢地、披荊斬棘的勇氣和決心……
無論是航天、科考還是雲端科技,或關於天,或關於地,這些遠古的想像似乎已然穿越時空在現代重又煥發生機,將傳說化為現實,把科技與創造結合,成就另外一種浪漫。
經典流傳:「俯仰終宇宙」
《山海經》裡體現出遠古至大禹時期的先民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宇宙觀。《海外南經》中有這樣的描述:「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有仙洲曰云荒。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唯聖人通其道。」先民認為宇宙廣闊而瞬息萬變,但萬物有靈,雖死仍復生,無窮無盡。
在《山海經》成書之後,歷朝歷代從未停止對它的追問與探尋。
神話體系中的天神如西王母、祝融最初形態源於此,在後世不斷被美化、加工,應龍、饕餮(書中名為狍鴞)等神獸也多次出現在神怪記載中,這些神人與異獸的想像共同啟迪了古代志怪小說,衍生出更多絢爛浪漫的故事。書中記錄的遠古文化、地理風貌、山川物產也成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陶淵明曾在《讀山海經》的序篇中寫道:「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也道出每個人在書中獲得思想火花與玄妙頓悟的感受。先民追求永生,幻想西天之神;現代科技探索太陽,返回《山海經》的山海宇宙。
但無論是先民還是現代人,對宇宙萬物永遠保有好奇之心。正是歷代人類出於探索未知的心理,使《山海經》的精神得以延續至今,《山海經》自身也成為不斷被研究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方韜譯註.《山海經》中華經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吳康.《山海經》:中國神話的建構[J].中國文學研究,2007,(1):43-46.
[3]楊義.《山海經》的神話思維[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1-10+122.
[4]陳剛,梁家勝.大荒為何?——《山海經》中的神界[J].青海社會科學,2011(02):166-171.
[5]紀曉建.《楚辭》《山海經》神祗之互證——《楚辭》《山海經》神話比較研究之三[J].江蘇社會科學,2006,(5):156-159.
[6]徐麗慧.《山海經》中的異獸形象考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9(04):104-110.
[7]陳連山.《山海經》對異族的想像與自我認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9(01):130-135.
[8]羅筠筠,李潔瓊.《山海經》永生審美意象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9):82-95.
[9]王永明. 《山海經》中的「屍」文化[D].河南大學,2007.
[10]周晶. 《山海經》中的「屍」[D].東北師範大學,2013.
[11]韓湖初.《山海經》宇宙觀初探[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63-68+158.
作者 | 秦浛嫣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研究生
周震洋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研究生
劉 藝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研究生
美編 | 黃 雯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