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臺灣島再往南一點點就是菲律賓的呂宋島,臺灣島與呂宋島之間隔著呂宋海峽,呂宋海峽從北到南,又被巴丹群島和巴布延群島分隔成了三條水道,分別是為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和巴布延海峽,呂宋海峽的寬度約為250多公裡,而巴士海峽的寬度僅為185公裡,既然中國的臺灣省與菲律賓的呂宋島距離很近,那麼,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為何沒有一併將菲律賓也給「收復」了呢?其實,菲律賓之所以未被鄭成功納入版圖,與一樁特殊的婚外情有關。
菲律賓其實與中國很近
明朝滅亡以後,鄭成功曾率其父鄭芝龍的舊部,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鄭氏集團實力最強時,一度攻佔了長江流域的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及附近數十州縣,但鄭成功在南京並未立足,而是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南京之役,鄭成功最終慘敗,被迫退守到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這兩座島嶼之上。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鄭成功到達廈門,第二年,順治皇帝駕崩,年幼的康熙皇帝即位,康熙即位以後,清廷即採納黃梧的建議,施行遷界令,黃梧原來是鄭氏集團的將領,後來投降了清朝,他深知海外貿易對於鄭成功的重要性,遂建議清廷施行遷界令,斷絕鄭成功的財源,自山東以至廣東,沿海居民後退二十裡,「寸板不許下水」,這樣一來,鄭成功不僅不能從海外貿易中獲得軍餉,而且沿海居民也無法接濟他,長此以往,鄭氏集團的數萬兵馬必然陷於絕境,此時,鄭成功想起了臺灣。
鄭成功畫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臺灣最早的古人類是澎湖原人和左鎮人,澎湖原人與左鎮人皆是由福建沿海遷徙而來的,他們可能是臺灣最早的居民,後來的臺灣原住民與他們的關係目前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南太平洋各大島嶼之上的南島語系民族,皆發源於我國的臺灣島,而我國臺灣島的南島語系居民,則來自福建沿海,因此,臺灣原住民的故鄉其實也在祖國大陸。
臺灣是中國的「寶島」,但因臺灣海峽氣象條件複雜,航行困難,故而開發較晚,直到明清時期,當中原地區有大量的漢人移民到臺灣以後,臺灣才真正變成了「沃野千裡」的寶島,正因為臺灣富庶,所以,鄭成功才想將臺灣作為抗清的後方基地。
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據,鄭成功率軍進入臺灣,不僅僅是為了將臺灣作為後方基地,更重要的任務是收復臺灣,將荷蘭殖民者驅逐。
荷蘭人在中國的臺灣島修築的熱蘭遮城
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攻佔了荷蘭人修築的赤崁城,將赤崁改為「東都明京」,並設府州縣進行治理,「東都明京」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明朝在東邊的京城,表明鄭氏集團誓死忠於明王朝,而不是自立為王。
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蘭殖民者的殘存勢力,向鄭成功投降,並正式退出臺灣,鄭成功終於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鄭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此時的他,才39歲,正當盛年,但是,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鄭成功就溘然離世,鄭成功的死因成為了一個千古謎案,並且鄭成功在離世之前,正準備做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攻佔菲律賓的呂宋島。
菲律賓群島的位置
菲律賓的面積約為29萬平方公裡,大小島嶼7600多個,明清時期,有大量的華人移民到菲律賓開墾土地,為菲律賓的開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不久以後,菲律賓就成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島兩次屠殺華人,華人傷亡多達5萬餘人,對於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的種種暴行,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其實早有耳聞,但是,正值明末清初戰亂之際,無暇顧及,西班牙殖民者遂有恃無恐,懲罰西班牙殖民者暴行的重任就落在了鄭成功的肩上,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鄭成功向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遞交國書,要求西班牙人「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並未理會鄭成功的警告,鄭成功大怒,決定率軍徵討呂宋,懲罰西班牙殖民當局。
公元16世紀,西班牙派往菲律賓的總督
當時的鄭氏集團,其實還佔據了廈門和金門,負責留守廈門、金門的就是鄭成功的嫡長子鄭經,鄭經留守廈門,而鄭成功寓居臺灣,金門、廈門與臺灣之間隔著茫茫大海,鄭成功無法管束自己的兒子,鄭經也在金、廈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正當鄭成功準備攻打呂宋之時,鄭經在廈門與其弟弟的乳母陳氏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鄭克臧,乳母陳昭娘相當於鄭經的母輩,在中國古代,與長輩私通,被認為是亂倫、敗壞家風的惡劣罪行,鄭經的嶽父唐顯悅聽聞以後,非常氣憤,將此事報告給了鄭成功,還說:「此治家不正,安治國乎?」鄭成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特別在乎儒家的倫理道德,聽聞鄭經的婚外情以後,大怒,決定整頓家風,準備將鄭經的母親董王妃(鄭成功的正室)、鄭經、陳氏、鄭克臧一併處死,以表治家之嚴,負責處決鄭經、陳氏等人的將領是洪旭,洪旭讓鄭成功的堂兄鄭泰保全鄭經,鄭經才躲過了一劫,鄭泰為何可以抗拒鄭成功的命令呢?因為中國古代講究「長幼有序」,在治家的問題上,兄長是可以抗拒弟弟的命令的。
鄭經畫像
處決鄭經,諸將無一人從命,只有周全斌表示要堅決執行命令,但周全斌被鄭泰關了起來,鄭泰保全鄭經,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家事」,也涉及到「國事」,鄭經一旦失勢,鎮守廈門、金門的將領未來將無法在鄭氏集團內部獲得權力,而鎮守臺灣的將領則會得勢,所以,鄭泰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保全鄭經的,確保鄭經能夠順利繼承鄭成功的爵位。鄭成功對這一件事當然是心知肚明,諸將無一人從命,令鄭成功十分的傷心,悲痛欲絕,離開了人世。
關於鄭成功的死因,清朝學者的記載是:鄭成功有一次飲酒,當飲到第三杯時,發出了長嘆,「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用雙手撕破自己的臉,悲憤而死,在這次飲酒中,鄭成功為何突然想到自己沒有臉面去見先帝呢?因為在飲酒之前,鄭成功曾命人將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訓取出來觀瞻,在這個非常重要的禮儀活動結束後,才「坐胡床,命左右進酒」的。
鄭成功的畫像
當時的義大利傳教士李科羅在其著作中,則記載了不同的說法,李科羅認為鄭成功患了日射病,即憤怒又痛苦,經常咬自己的手指,並且抓破臉面,直到五天以後,才痛苦的死去,並且在臨時之前,還經常毆打身邊的侍從,甚至處決手下的將領。日射病,其實就是中暑,人在中暑以後,因體溫升高異常,可能會神經失常,即痛苦又憤怒,李科羅的說法似乎也有些道理。不過,鄭成功從小就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我國臺灣島的氣候與福建沿海,其實並沒有多少區別,鄭成功並不是北方人,他怎麼可能因不適應臺灣炎熱的夏季而中暑呢?而且鄭成功當時才39歲,正當壯年,一個從小就生活在南方的人,年紀輕輕,即使中暑了,也不可能這麼不經折騰,所以,鄭成功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鄭經的婚外情,堪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代價最高的、最慘的婚外情,差一點讓自己和自己的母親喪命,同時,也中斷了鄭成功攻佔呂宋島的計劃,並且還激怒了鄭成功,加重了鄭成功的病情。
菲律賓差一點成為了中國的領土,鄭經繼承了鄭成功的爵位以後,也曾想出兵呂宋,正在積極準備糧草、船隻之時,又發生了「三藩之亂」,為了響應三藩「反清復明」的號召,鄭經把軍隊派到了福建沿海,佔領了很多據點,無暇顧及呂宋的事情,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清廷在「平三藩」的過程中,鄭氏集團其實也備受打擊,損兵折將,不久以後,鄭經就去世了,鄭經去世之後,鄭氏內部發生了兵變,馮錫範殺世子鄭克臧,改立其弟鄭克塽為王,導致人心不服,鄭氏集團遂陷入一場危機,鄭克塽只想據守臺灣,根本沒有心思管菲律賓的事情了。
到了乾隆年間,菲律賓還想加入中國版圖,不過,乾隆皇帝並未理會,只是將菲律賓當作清朝的藩屬國,於是,菲律賓就再一次錯失了機會。
鄭氏父子為收復和開發臺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忠於明朝,奉明朝為正朔,認為自己統治的區域不過是明朝的一個地方行政區而已,所以,康熙皇帝統一臺灣以後,對鄭成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命令當地官員護送鄭成功、鄭經的靈柩至泉州府南安歸葬,這裡是鄭成功的故鄉,康熙皇帝還親自贈了輓聯,歌頌鄭成功對明朝的忠誠,對於鄭成功的後代,清朝也給予了妥善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