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他們離開熟悉的工作崗位
下沉海澱稍顯陌生的社區(村)
和社區兩委幹部並肩作戰
成為社區疫情防控的一分子
盛夏,他們收拾行囊作別「戰友」
把安寧和祝福留在海澱的社區(村)
三個多月裡他們用腳步丈量小區
用汗水為疫情防控注入戰鬥力
他們是240名市級下沉幹部
與海澱區22個「未返京人員超1000戶社區」、
城鄉結合部人口倒掛村、
27個「三無」小區
建立結對幫扶關係
參與社區(村)疫情防控工作
他們用腳步為親的行動
踐行下沉幹部的責任和擔當
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
我們走訪了三支下沉幹部隊伍
通過他們的抗疫歷程、所思所感
勾勒市級下沉幹部的戰「疫」群像
作為送別的感謝、紀念和寄語
應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
在今年春節疫情發展蔓延之際,組織部門迅速行動,承擔了社區防控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工作,研判形勢、制定政策、發出號召,廣泛動員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衝鋒一線、擔當作為,推動工作重心下移,發揮組織優勢、群眾工作優勢,築牢了社區防控的「銅牆鐵壁」。
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海澱區社區防控組迅速將14家市直機關部門和5家市屬企業共240名幹部,與海澱區22個「未返京人員超1000戶社區」和城鄉結合部人口倒掛村,27個「三無」小區,建立結對幫扶關係,並迅速參與到社區(村)防控工作中。
在全市疫情防控最吃緊、最關鍵的時刻,這些市級幹部下沉到社區(村),不僅為社區(村)的疫情防控充實了力量,也在戰「疫」中錘鍊了能力和本領。
他們下沉社區,變身「社區幹部」,參與社區值勤,給居家觀察人員送米麵油、送快遞、送外賣,接滯鄂返京人員回社區。
他們把社區居民當「親人」,「叔叔」「阿姨」叫得親切,為測體溫、核實身份、化解焦慮注入潤滑劑,給疫情防控注入溫度。
他們每說一句話都字斟句酌,思考怎樣讓居民更容易接受,贏得信任;用記住每一張面孔的努力,避免居民忘帶出入證進不了社區的尷尬。
他們在風裡、雨裡、雪裡、烈日裡,用堅守的身影,書寫一個名字——下沉幹部;他們在社區(村)裡,用一項項工作記錄,書寫疫情防控成績的來源。
他們在「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的社區下沉,目睹社區幹部日夜堅守、社區民警24小時待命、70多歲志願者無私奉獻,用心點讚基層。
他們在社區(村)的火熱生活裡,在這場持續三個多月的戰鬥中,踐行入黨誓詞,踐行初心使命,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
除了市級下沉幹部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海澱區級層面也啟動了機關黨組織和黨員「雙聯繫」「雙報到」防控應急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將區屬600餘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與所有社區和村一一對接,「全天候」參與小區門口值守和重點人員看護等任務,累計下沉黨員幹部20餘萬人次。
社區防控,一名下沉黨員幹部就是一面旗幟,在海澱的大地上,迎風招展。
劉雙
「叔叔」「阿姨」誇讚的「新居幹」
劉雙是市委組織部辦公室四級調研員。按照組織安排,2月10日下沉到海澱街道萬泉莊北裡社區參與疫情防控工作。這是疫情期間北京市第一批市級幹部下沉社區。
萬泉莊北裡社區有17棟樓,1100戶,3500多名居民。其中,流動人口900多人。截至5月29日,外地返京625人。而社區兩委就7名工作人員。劉雙第一天來社區報到就找準定位,把自己當居委會的一員。
下沉期間,她和社區幹部一起工作,參與了日常門崗的值班值守、制發社區出入證、摸排返京人員信息、居家觀察人員服務等工作,注重在工作中當好「守門員」「宣傳員」「服務員」;幫助社區捋順返京人員登記、觀察、辦證工作流程,制定疫情期間物業履職責任分工;根據「敲門行動」、信息摸排等成果繪製了「萬北社區樓情圖」;主動到轄區「七小」門店走訪,提前了解返京人員情況,了解復工困難,動員轄區門店黨員志願者參與社區值守;跟蹤了解社區防控中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積極向市級專班反映、提出建議。
在這些工作中,劉雙擁有滿滿的成就感。
登記發放出入證時,劉雙通過在調研中積累的其他社區經驗,設計了社區樓情圖。藉助樓情圖可以直觀把握社區房屋的出租情況、低保情況、殘障人士情況、常住人員情況等豐富內容。
劉雙和社區黨委書記、社區民警一起,走訪「七小」門店發現,鏈家有3名黨員,並促成這3名黨員到社區當志願者。
社區裝了路燈,還在出入口裝了兩個探頭。在一次出現糾紛時,通過監控和登記信息,很快找到了當事人。
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春英說,樓情圖很實用,人在戶不在,戶在人不在,誰家幾口人,是否出租,都很清晰,為人口普查打下基礎。社區的一些活動如垃圾分類,劉雙也幫著策劃、組織。
居民對劉雙的工作同樣很認可。在社區門崗執勤時,劉雙很熱情。遇到老人家,就會主動迎上前「叔叔」「阿姨」地喊,再檢查出入證,測體溫。居民有意見建議,她也都記下來幫忙反映。
一位老居民的話讓她印象最深。他說:「有你們黨員幹部在,我這心裡踏實」。
一位阿姨說,我閨女跟你一般大,也在值勤。硬是塞給她一個桔子。
還有一位阿姨總是自己出來買東西,看上去不是很開心。劉雙每天跟她熱情地打招呼。受她影響,後來阿姨見到她時,也慢慢地開心起來。有一天,阿姨問她有沒有對象。
社區民警魏宏偉說,當時,劉雙戴著護目鏡和口罩,看不清臉。阿姨沒有「以貌取人」,完全是被她的熱情打動了。
劉雙說,社區工作人員都非常認真,白天夜晚輪流值班。社區民警紮根社區21年了,24小時待命。社區裡有的阿姨70多歲了,還在當志願者。跟他們相比,我做的工作不算什麼。
作為一名組工幹部,下沉社區參加疫情防控,劉雙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對社區工作和社區隊伍有了更深的認識。她說,基層幹部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毫無怨言地「舍小家為大家」,具有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優秀品質。
訾辛
「新兵」敲門敲出「123工作法」
2月27日,按照市委組織部、中關村管委會黨組部署,中關村管委會下沉幹部突擊隊進入西北旺鎮屯佃村、永豐屯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中關村管委會機關黨委幹部訾辛任隊長,帶領12名隊員進入兩個村開展工作。
訾辛所下沉的永豐屯村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人口倒掛村,由於地理位置緊鄰永豐基地、公交場站和地鐵站,外來人口多,防控難度大。
訾辛基本上沒有農村工作經驗,雖然參加過2015年的全市村兩委換屆,但他入村工作還是頭一遭。參與村裡的居家觀察人員巡查工作,對這些下沉的市級幹部來說都是第一次做,確實不知道如何下手。有時入村下戶,還有居民問他們是哪裡來的,來幹什麼。
三個月時間裡,這些下沉幹部按照村兩委的要求和部署,協助村裡做好人員排查登記、防控宣傳、居家觀察人員管理服務、門崗值守、轉運滯鄂返京人員等疫情防控工作。
一開始,他們「細心」地看村兩委幹部如何敲門、如何問、如何說,「用心」總結適合下沉幹部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礎上,針對村裡的實際情況,對高峰期村東口人流疏導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總結了開展「敲門行動」的「123工作法」。
雖然是下沉幹部,但是,跟村兩委幹部一樣,工作時間要下沉到深夜。為迎接滯鄂人員返京,訾辛等下沉幹部制定了村內滯鄂返京人員轉運規範流程,主動擔負起晚班轉運任務。
3月27日夜裡,下沉幹部承擔第一批滯鄂返京人員回村轉送任務後,已經是28日凌晨1點半。一位返京人員動情地說:「真沒想到,都這麼晚了,這麼多人送我回家,真的太感謝你們了。」
「能夠在這寒冷的夜晚溫暖返京人員的回家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後來,我們堅持到現在。」訾辛說。
這些下沉幹部很快融入社區,他們的家庭也跟著融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大部分下沉幹部孩子小,上有老人,有的同志愛人還懷有身孕,但沒一個往後退的。訾辛說:「大家都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做好防護、保全自己』是責任,幫助村裡做好疫情防控也是我們的責任。」
總結這三個月的脫產抗疫經歷,訾辛認為,總的就是以「勤」補拙、以「勤」求長效。一是腿勤。每天2萬多步,用腳步丈量民生、用汗水做好工作。二是腦勤。了解掌握最新政策,加強與村兩委溝通交流,及時調整村裡疫情防控措施。三是手勤。眼中能「生活兒」,手底能做「活兒」,把村裡當成自己的家,主動融入村裡的生產生活。
下沉幹部的勤奮,永豐屯村黨支部書記靳秀峰深有體會。他說,我們就是本地人,對村子很熟悉。這些下沉幹部對情況沒那麼了解,一開始讓我們心裡沒底。後來,下沉幹部確實給我們幫了大忙,讓我們有更多的人手投入到村裡的其他重點工作。
「在疫情防控一線鍛鍊、成長,這是我們一生的經歷和財富。」訾辛說。
龐婧華
記住您的臉,是為了更好地服務
2月27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選派9名共產黨員和3名入黨積極分子,下沉到海澱區田村路街道幸福社區、半壁店第二社區,協助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四級調研員龐婧華任隊長。
龐婧華所在的幸福社區有8個小區、1個平房區,多數為老舊小區,流動人口多、住宅分散。社區僅有8名工作人員,疫情防控難度大。
幸福社區下沉幹部先後被抽調負責社區所屬甲59號院、61號院進出值守,以及整個社區居家觀察人員管理,共完成登記394人次,實現不漏一人。
這5名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下沉幹部,有1名70後、1名80後、3名90後。下沉社區之初,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不會說話了。疫情嚴重之時,為緩解居民特別是居家觀察人員的焦躁情緒,打電話不能簡簡單單走程序,上來就問有沒有不舒服情況,而要當做親人一樣關心,問問在沒在家,有什麼困難。每說一句話,都要提前想好。
在社區值守,還要隨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比如,幸福社區返京居家觀察人員較多,為避免私自外出情況發生,龐婧華建議張貼居家溫馨提示,並幫助設計了模板,公布樓門號、觀察起止時間,接受鄰裡監督。之後,有3戶居家觀察人員外出因鄰居監督得到及時制止。
為便於居家觀察人員服務聯繫,他們還幫助社區逐小區建立了居家觀察人員微信群,群裡監測體溫、反饋需求,提升了工作效率。
61號院只有3名物業人員。每天上午11時、下午4時,下沉幹部都會和物業工作人員為居家觀察人員集中配送快遞、外賣。小區沒有電梯,大家拎著沉甸甸的快遞反覆上下五六層樓,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就相互打氣說,「今天坐得太久了,正好當做鍛鍊」。
這些第一次脫產參加社區防控的下沉幹部,在工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辦法。交接班人員有兩個筆記本,一個記物資,一個記重要問題。
大家拼命記住住戶的臉。多記住幾個人,有時候居民進出沒帶證件,因為認識,就沒有那麼尷尬了。
除了參與社區防控,下沉幹部還廣泛參與其他事務。3月25日,下沉幹部發揮自身優勢,為兩個社區發放智慧財產權普法書籍、宣傳海報等,還圍繞商標、專利、著作權的概念及法律知識,為社區兩委幹部進行講解。
4月25日,幸福社區下沉幹部和居委會、物業公司、報到黨員等一起參加「幸福社區愛國衛生月環境集中整治活動」,清理甲59號院環境衛生。
5月下旬,下沉幹部協助居委會幹部赴田村派出所完成了人口普查有關戶籍核驗工作。
看到下沉幹部每天辛勤值守,幸福社區一位居民拆了家裡的泡沫板箱子給他們當臨時凳子,半壁店第二社區居民們不時送來水果等慰問品。這樣的關懷讓大家倍感溫暖。
讓大家感動的,還有社區幹部不辭勞苦的日夜奔波。8名社區幹部,每天在社區轉3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汪寶雲快60歲了,帶頭騎自行車去社區轉,主動跟居民打招呼,一圈下來,好多情況也摸透了;社區張貼相關提醒,不用白紙而用粉色的紙……點點滴滴,顯示社區幹部工作的敬業、實幹和藝術。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黨組、田村路街道黨工委的全力支持和保障,對下沉幹部既是鼓勵,更是鞭策,提醒他們堅守崗位,確保萬無一失。
經過三個多月在社區值守,龐婧華等下沉幹部不僅努力提升能力,以適應社區防控需要,也對入黨誓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是下沉黨員幹部在疫情防控中最真誠的告白。
倪恆虎、張紫瑜 /文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