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6月16日消息,網絡上動動手指,驗證一下身份,就能輕鬆借到錢……相對傳統借貸,網絡借貸因審核周期短、放款流程簡單而受到借款者青睞。隨著網貸平臺整治不斷深入,該行業風險持續得到緩釋。但記者調查發現,仍有網貸平臺玩起了巧立名目的「變形記」,對借款者「雁過拔毛」,亟須引起警惕。
雁過拔毛、巧立名目,借款人防不勝防
「一共只借1500元的錢,卻花了720元買會員,利息還得另算,太坑了!」來自江蘇無錫的周女士1月份在同程旅行App上借了1500元,借款時系統彈出一個「樂活會員」開通界面,費用一欄寫著「60元月/年卡」。
「必須開會員才能借錢,當時以為會員總值60元,沒想到是個每月付60元的年卡,最終借了3次錢,開3次會員,花了3份錢。」周女士說,由於當時急用錢,沒有認真看條款,導致現在即使還清貸款,還要繼續交會員費。
來自成都的小梅的困惑則是借的錢總是不能足額到帳。由於此前畢業旅行「經費」緊張,小梅在某第三方信貸推薦平臺上找到了指上旅行App,「當時平臺上寫的是借3000元,分三期還,最後只需還3090元」。
「到手時傻眼了,只有2096元,App客服告訴我扣掉的904元用來給我買違約保險。後來我仔細一看三期還款時間一共1個月,每期10天。粗算下來借款年利率超過300%。」小梅說。
來自上海的小謝也有類似經歷。2019年以來,他多次在小花旅行App上借款,幾乎每次都要求購買約佔借款金額30%的「超值廈門五日遊」旅遊代金券。「例如,前期借3000元,買了900元的券,實際到帳只有2100元。」
記者了解到,隨著監管趨嚴,如今各個網貸平臺套路越來越隱蔽。除了會員費、違約保險、旅遊券,還有的以管理費、服務費等各種名義扣除借款人的費用。
「挖窟窿」「擦邊球」,維權路上困難重重
借錢過程中,稍不留意就進了「坑」,但維權卻不容易。
在某投訴平臺,投訴同程旗下提錢遊產品捆綁會員消費、變相收取「砍頭息」的帖子超過百條。但同程的官方回復卻為「提錢遊確保在法律法規及協議允許的範圍內收費,平臺相關業務均符合相關規定,是合法合規的經營」。
「借完錢才發現,平臺和實際放款方不是一家公司,維權只能被『踢皮球』。」小謝覺得,有的網貸平臺精心設計好了「窟窿」,就等著借款人「往裡跳」。
廣東的廖女士反映,她在惠花錢App借款時被搭售多份華泰保險產品,「但給惠花錢和華泰保險打了無數次電話,雙方就沒一個肯退錢」。
記者發現,有的網貸平臺在App條款裡就埋下了推責「伏筆」:「如您與平臺合作方(實際放款方)之間發生糾紛,由您與平臺方自行解決」,但實際發生糾紛時,借款人想要找到放款方就很不容易。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指出,如果不能證明平臺方和實際放款方之間對「雁過拔毛」的收益存在分成關係,很難判定搭售屬於「砍頭息」或「斷頭貸」,相關糾紛更容易被看作搭售問題引發的合同糾紛,維權難度較大。
記者還發現,有的網貸平臺為了避免被維權,頻繁更換「馬甲」,加大借款人維權難度。如被多位網友投訴的點點金融App就長期處在閃退無法打開狀態。多位借款人表示,因為不能按時還款被迫記入徵信系統,或難以保存借款和還款記錄用以維權。
網貸平臺轉型需「堵偏門、開正門」
當前,部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正向小額貸款公司轉型。專家認為,需警惕轉型中的網貸平臺「搞變通」,對借貸者收「過路費」,應持續提高平臺合規審慎經營能力。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監管部門要加大對不規範、不合法網貸平臺的清理整頓力度,加快市場出清;同時,應當鼓勵商業銀行、正規消費金融公司提供更多規範、合法的網際網路貸款產品,更好地滿足借貸者的需求。
方超強認為,在實踐中,對於鑽法律漏洞,利用優勢地位,迫使借款方接受不公平借款條件,加重借款人負擔,甚至導致實際借款成本超出法定利率上限的,金融和市場監管部門應及時對相關企業進行約談,進行懲處或提出警示。
中央財經大學應用金融系主任、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韓復齡建議,應利用部分網貸平臺向小貸公司轉型契機,對網貸平臺的網際網路背景和網絡技術資源基礎、監管系統對接等方面設置更嚴格準入門檻,使其真正滿足非現場監管要求。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指出,當下不少借款人在被「雁過拔毛」後遭遇維權難,主要原因在於對平臺的股東、出借方與自身之間的權責不夠清晰。網貸平臺在借貸時應向借款人進行「強提醒」,明確各方權利和職責,進行合規審慎經營。
「應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力度,幫助其養成審慎的習慣;平臺在設置所謂增值服務時需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借款人,不得將捆綁商品或服務作為默示同意的選項給借款人下套。」方超強說。
(原題為《砍頭息「穿上花馬甲」,網貸「變形記」怎麼破?》)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