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周年院慶暨全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傳播教育創新論壇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論壇受到傳媒業界共同關注。來自學界、業界等各傳媒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傳媒精英們匯聚一堂,探討全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傳播的創新方向。
12日下午,以國際新聞傳播教育中的"全球模式"與"本土經驗"為主題的分論壇一正式拉開帷幕。臺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院的吳宜蓁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是吳宜蓁的講話實錄。
吳宜蓁:各位下午好,先謝謝清華大學給我這個機會。我們今天下午談的是創新的教學方式。我代表臺灣跟大家講一下我們輔仁大學怎麼應對現在的全媒體教學。
傳播產業提出的變遷,傳播的工作內容都翻新了。以前是你要當記者,要當廣告AE、拍電影,可是現在做的這些工作不再是這些分類的方式了。我們來看看一些創新的工作。現在有一種職業是把這些簡報發展成專業。幫這些專業的人士去做非常專業的PPT,比如說客戶。有一種職業是將書籍改換成語音的書摘。幫助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完很多的書記。這樣的竹摘我同事每天坐一小時的車去上班,再坐一小時下班。他一個月可以聽兩百本書。
有一種工作是幫人開發APP來翻新媒體的形式。現在很多年輕人微型創業,他用幾萬塊臺幣就可以開發APP的應用。我們的工作形態也變了。現在很多SOHO族,早上是一人臺。以太子的例子,經營個人媒體,影響力超越大眾媒體。各位看到的右邊是獨立記者,他叫朱時堅,他長期從事環保新聞的從放,他是一個布洛克。左邊這個是相當轟動的導演,他經過長期的紀錄片拍攝,挖掘出來臺灣衛生署藏匿了禽流感疫情。這個導演叫李惠仁,現在在各大學校播他的紀錄片。還有人藉由網絡平臺上集資、創業、創作。
我們輔仁大學的做法,傳播教育策略有三個:第一,掌握核心能力。第二,跨接對話合作。第三,進行實作探險。
掌握核心能力,我們要跨越剛才講的這些藩籬來探討共同的資料採集、查證、設計和行銷,用這樣一些新的概念去包以前的。重點我們不是在開新課。我們面臨業界的挑戰是,現在的行動通訊,FACEBOOK行銷,你們沒有這種課,你們就落伍了。我們經過很多討論,我們向業界、向其他的競爭者提出來,課永遠跟不上時代。你要融入到每一個原來的課裡面,讓這個課都有新意。下面這個小字是新聞編輯,如果你能夠在裡面探討跨媒體共通的編輯策略,它就是一個新的課。掌握核心能力就能夠應對工作傳播的瞬息萬變。以前都是系裡面老師各開各的課,現在我們是跨系老師共組團隊來研發新媒體和新聞體。跨系學生聯手創作,專業互補,相輔相成。
第三,進行實作的探險。他的做法有三個:第一,混搭網路科技,你把現在網絡上看到的所有的,包括博客、照片、影片、編採群組、知識管理。第二,重新定義新聞。以前採訪路線可能是,你跑社會,他跑政府,每個人都有路線,現在我們這個路線在我們創新實驗裡面是被打散的。記者分成了媒體組、創意組、文化組、教育組、公益組。第三,發展數位敘事。我們用數字媒體來說故事。影像學院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把廣告說的精彩。現在數位媒體說的更精彩。把握媒體界限,量身定造精彩。我們有學生要報導一個有機稻米的認養,前面是導言,下面馬上一個影音,當你看到導言馬上點稻米認養制度的影片就出來了。這個就是影像系的一個學生去拍的。又有一個新聞,要告訴大家臺灣義診診所的位置,窮人怎麼找到這些診所呢?他用網絡地圖,一點,診所地址就出來了。
我的結論是,現在在我們教育課程裡面,要根據新的趨勢大翻轉課程結構的重整,會引起很大的幹擾。可是媒體的趨勢變化這麼快,最快的應用方式就是你把新的應用課程融入到課程裡面,進行垂直、水平的整合。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