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作於1848年的管弦樂曲《拉德斯基進行曲》(Redetzky-Marsch),以逐鹿天下的豪邁激越,雄渾霸氣的捨我其誰音樂風格贏得無數掌聲。其膾炙人口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及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震撼,作品其象徵意義也從英雄頌歌過渡到新年贊曲,作為音樂傳統,每年1月1日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總是以這首洋溢著熱烈氣氛的作品作為終場壓軸曲目。
▲ Radetzky-von-radetz
老約翰·施特勞斯當年是為了炫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而作,用嘹亮的軍樂節奏歌頌奧地利名將拉德斯基元帥,與小施特勞斯所作的《藍色多瑙河》同屬奧地利音樂之代表。《拉德斯基進行曲》一開始就是軍鼓雷鳴,朔風正勁,戰旗飄揚,似乎看到士兵踏著整齊的步伐大步昂揚地走來。歡快的作品把人引入到積極、高亢的境界,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而當年的拉德斯基侵略義大利的歷史也逐漸被人們忘記,好的音樂總能超越歷史。大浪淘沙,風雲際會,江山代有人才出,每個人都有家國夢與使命感,田肥美,民殷富,國富強是我們的責任。戰爭只是偶然,而人類終將安定。
▲ 卡拉揚
重溫卡拉揚1987年的經典,老而彌堅的指揮充分顯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威風凜凜,英姿勃勃,展現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風採。當返場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歡快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卡拉揚轉過身來,調動現場氣氛。唯有此曲與鼓掌相得益彰,於是,每到這首曲子響起便鼓掌的習慣就沿襲了下來,奧地利人也把這首歌當做「維也納的空氣」。
▲ 2010年86歲高齡的法國指揮家喬治·普萊特(Georges Prêtre)指揮演出的《拉德斯基進行曲》
一路走來更體驗到歲月是一面明鏡,既有著「今宵酒醒何處」的婉約,也輝映著「醉裡挑燈看劍」的雄邁。我們有粗礪的與命運搏鬥的印記,那些溫馨連綿的回憶及最後戰勝困難而譜寫成迴腸盪氣的頌歌更深入人心,有了音樂,歲月就不是簡單的流逝,而是充滿歡欣。聽《拉德斯基進行曲》每每讓人心潮澎湃,多少辭藻華麗的句子,於音樂的描述都是輔助性的,唯有聆聽,山河為誓,日月證知。藝術就像浩瀚星空絢麗又讓人目酣神醉,音樂的所有的過程,都是潤物細無聲。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時間就這樣如白駒過隙,一年終結,所有的頑強都是為了勝利!隨著音樂的節拍鼓起我們的雙掌,用《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熱烈,開啟美妙的新年!我們期待著2017年是一個奮發向上、歡快明亮的年景!祝福「古典音樂」的每一位朋友!
▲ 安德列·裡歐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2016年馬裡斯·楊松斯指揮演出的《拉德斯基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