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5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比上年增長9.8%;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比上年增長8.1%。
你去年的收入有沒有達標,增長幅度如何呢?是不是屬於被平均的呢?不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這些數據是如何得來的,再作討論。
首先我們看看統計範圍
城鎮地區全部非私營法人單位,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股份制、外商投資、港澳臺商投資等單位。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全國共調查約217.2萬家,就業人員1.72億人。
這裡的私營法人單位主要是指:在內資法人單位中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2019年的工資統計中,共調查76.4萬家單位,佔全部城鎮私營單位總數的7%。
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非單位就業人員不在工資統計範圍內。
因此我們先站站隊,然後再和平均工資做些比較。
統計工資包括的範圍
根據《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工資總額是指本單位在報告期內(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和住房公積金等個人繳納部分,以及房費、水電費。
也就是這個工資總額,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應發工資,我們實際到手的並沒有那麼多,這樣再看平均工資,壓力沒那麼大了吧。
舉個前幾天我在文章中分析的馬鋼的薪酬水平,來具體剖析一下,根據馬鋼的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我們可以知道馬鋼2019年人力成本37.07億,總人數為26219,因此,人均人工成本為14.13萬元,由於當時寫成人均薪酬,因此也誤導了大家。
根據中智公司《2018年A股上市公司人工成本與經營業績趨勢觀察》,2018年上市公司人均人工成本平均值為15.0萬元,從不同性質企業來看,央企人均人工成本水平居首位,2018年為18.9萬元,其次為地方國企16.8萬元,民企最低為13.3萬元。
因此,馬鋼的總體水平處於中等偏下,並非高的離譜。而企業人工成本包括:職工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費、勞動保護費、職工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費用等7大項。
根據馬鋼的報告,2019 年共繳納各項社會保險 80,257 萬元,企業年金個人按 繳費工資的 1%,企業按個人同一基數的 5%,住房公積金企業個人各12%,員工個人承擔的5險為10.5%,根據這些因素,不考慮其它成本,粗略的推算一下,剩餘人工人本29.04億,人均為11.08萬元,其中包含企業承擔的年金、公積金17%,個人承擔的年金、公積金、五險為23.5%,估算實得薪酬為11.08/1.405=7.89萬,折合月薪為6500左右。應發為6500*1.235=8028元,應發年薪96336元,比2019年全國非私營單位平均值90501略高。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前面的作品:馬鋼億元補助開啟裁員,2萬「前浪」艱難選擇,特殊工種要注意啥
根據上海的統計口徑,一些容易有爭議地方的是這樣規定的:
單位以崗位津貼或補貼形式發的電話費等,應計入工資統計。但銷售人員的電話費(工作需要)不算工資總額上下班交通費、飯貼包含在工資總額範圍內。單位從職工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代繳的社會保險費、所得稅、住房公積金以及其他各類扣款都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由單位撥付的部分暫不計入工資總額。 單位為職工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補充公積金和補充醫療保險暫不作工資總額統計,單位為職工購買的其他各種商業性保險其性質為勞動報酬,不論以何種形式發到職工手裡的均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誤餐補貼是指對因公外出,需要在餐館就餐的職工給予補助,是屬於差旅費性質的補貼,不計入工資總額。除此以外,各單位發給職工的夥食性補貼,不論以何種名義發放,不論經費來源,不論以何種形式發放的,一律計入工資統計。銷售者的銷售收入提成,屬勞動報酬性質的應計入工資統計範圍。
平均工資有什麼用
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
不出意外的話,過幾天標準就會出臺了。按照往年都是以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65天,減去104天雙休日,然後就得出2019年全國職工日平均工資346.74元。
那麼更多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是當地的平均工資。這個平均工資涉及到社保基數的上限和下限,上限是300%,下限是60%,以前這個平均工資是以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作為基數,顯得偏高一些。
2019年5月1日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正式實施,要求採用新的計算方式來確定平均工資和繳費基數。也就是把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也計算進去,這樣通常而言是可以降低平均工資的基數。
確實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江蘇、雲南兩省2019年社保繳費基數降幅居前兩位,降幅均超15%。青海、重慶、寧夏、湖南等7省份降幅也都超過10%。想要更多的了解社保,可以點擊下方的小程序。
但是上海竟然以15%的增幅排第一名,這還是悠著點的結果。根據國家統計制度規定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8年上海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40270元,比2017年增加10475元,增長8.1%;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7056元,比2017年增加5018元,增長9.6%。加權計算,2018年上海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05176元。折合月薪為8765元。
這裡就有點看不懂了,上年度的統計中,2017年上海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85582元,這次的說明中,變成140270-10475=129795元,這個調整幅度也太大了。總之,調整以後,上海的月平均工資由7132躍升至8765,增幅高達22.9%,後來政府也看不下去了,說三年把基數調整到位,2019年5月1日起就按照8211元的基數吧,這樣增幅才降到15.1%,但是依然排全國增幅第一。
對此,上海市政府並沒有做出解釋,只是在統計局頁面上備註欄中寫道:新、老平均工資在統計的地域範圍、調查對象、人員類型等存在差異,兩者指標不可比。就這樣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好在企業承擔部分社保比例也由20%降到16%,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如今這個上海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不光關乎社保繳費,還關係到經濟補償金的標準,工傷待遇等,對外省市人員如果想落戶上海,這個還和積分有關,簡單的說,員工工資比市平均工資高的越多,積分就越高。
2019年,全國社保基數前三名是上海(8211元)、北京(7855元)、西藏(7815元)居前三位,最後三位是山西(4565)、河南(4575),黑龍江(4608),全國各地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按照目前的國家平均工資的增長趨勢,估計各省市的平均工資也在8%左右,去年是由結構調整引起的下降,而今年,這個基數將實打實的上升了。
就算按照8%計算,上海市2019年的平均工資將高達9466元/月,魔都的朋友,是高興還是失落呢?對一部分今年不漲工資的朋友,在7月起,或許因為個人社保繳費增加,而導致收入降低。想升職加薪可以讀讀盧大師的專欄,他也是從普通的培訓教師,逆襲成為網絡紅人的。
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有沒有被增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