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貝貝
圖文:審稿-嘟嘟、排版-斯凱勒
封面圖:PongMoji / Shutterstock
六月下旬,正當川普的土耳沙造勢被網軍搞得烏煙瘴氣(underwhelming)之時,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施韋因富特市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一個榴槤包裹,勢不可擋地攻下了(overwhelming)當地郵局。
因其臭味過於「驚悚」,當地出動了六部救護車,五臺一級反應車輛,兩臺緊急事故應急車輛,還涉及三個消防單位。
警員、消防隊員和救護人員統統到場,12名郵政局員工因為榴槤氣味而感到噁心不適,其中更有6人被送往當地醫院,另有約60人緊急疏散離開大樓。
當地媒體報導
截圖:https://www.br.de/index.html
結果,警察發現罪魁禍首是榴槤。這個裝有4粒榴槤的包裹,是一位50歲的當地居民委託朋友從紐倫堡市(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寄到施韋因富特市的。
是榴槤,沒錯。這一包裹所產生的衝擊性影響目前已徵服了當地。紐倫堡到施韋因富特,兩地相距120公裡,車行時間1小時20分鐘。可想而知,包裹寄出時,沒有發出異味引起任何警覺,抵達目的地的時候鬧出這麼一個大烏龍。榴槤的好名聲是藏不住了。
There is nothing new with Durians
榴槤搞事也不是第一次了。去年5月,正值南半球的秋天,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的大學圖書館,也上演過一幕榴槤驚魂。
圖書館內有人向管理員報告,發現「有強烈的瓦斯氣味」,結果聯繫上處理危險物品工作人員前來,經過空氣測試後,證實這種持久不消類瓦斯氣味是安全的,是有人把一個榴槤扔到垃圾桶裡引發的臭味恐慌。
儘管最後這個榴槤被密封后移除,但這個事件當時仍導致了一場圖書館大疏散,疏散人數達到550人。
前文提到的德國郵局事故, 最初排查原因也是懷疑為瓦斯洩漏,引發的個人反應有過之而無不及。
榴槤愛好者表示非常不解,這昂貴而美好的味道怎麼能和瓦斯相提並論。
再往前追溯,2018年四月,墨爾本理工大學的600名師生也曾遭榴槤暗算,當時出動了40名消防人員,包括專業人士前往排查,來確定異常味道是否為瓦斯洩漏。鑑於此,校方提出應讓員工熟悉這種氣味。
此外再列舉幾個榴槤恐慌事件:
● 2013年,有消防員在接到疑似煤氣洩漏電話後,緊急排查了普利茅斯市中心的商店,結果發現是榴槤。
● 墨爾本一家醫院因疑似氣味而緊急疏散,結果發現是榴槤。
● 2013年,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一座購物中心緊急疏散,結果發現是榴槤。
● 在雪梨,辦公樓因疑似煤氣洩漏被疏散,最後仍然是榴槤。
報導來自:https://jerseyeveningpost.com
德國人聞到榴槤味道就會噁心嘔吐的梗在幾年前的一個視頻中已經深入人心。
看著他們在視頻上的表現,只覺得誇張,只有經過此事件後的當事人,重看這個視頻才真是感同身受。
油管一位博主讓爺爺嘗試榴槤之後
圖片來源:Youtube@TheAngryGrandpaShow
Either you love it or you fear it
要麼愛它,要麼怕它。
榴槤原產馬來群島,我國海南兩廣等地也有栽培。成熟的榴槤樹高達20多米,枝繁葉茂,猶如一把遮陽巨傘。其果實足有三四公斤重,表面長滿鋒利的刺,氣味很臭,果肉鮮美香甜。據說藥用價值也不俗,能活血散寒,健脾補氣等等。
榴槤素有水果之王的美譽,這個稱號由19世紀英國自然學家Alfred Russel Wallace提出,馬來西亞的榴槤果以其入口香甜嫩滑贏得中國人的特別推崇,甚至用到了cultish population。愛好者稱其如同帶有杏仁味的奶酪蛋糕,憎惡者稱其味道是臭腳丫,貓屎和爛洋蔥的混合體。
豆瓣網友甚至買到了榴槤味的螺螄粉
原帖來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5601353/
泰國榴槤約有2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的質地,口感和味道各有不同,榴槤味道的蛋糕、冰淇淋、糖果和披薩市場上均有銷售。2018年僅泰國一地就有60萬噸榴槤產出, 今年受疫情影響,銷量上的損失不是一般的慘重。
在東南亞一帶,榴槤的得名和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在品嘗這一水果後用流連忘返來形容它,遂得名榴槤。由於榴槤霸道而刺鼻的味道,常常受到指責,在亞洲地區的酒店和公共場所Divide response。
圖:LEE SNIDER PHOTO IMAGES / Shutterstock
美國CNN新聞網也報導了這一事件,網上樂開了花。
讓東南亞人惦記的美味榴槤在這一消息上了推特後,大家禁不住心癢手癢起來。
如果我們要和德國宣戰,不用動用槍炮,只要用上榴槤就能輕鬆搞定。
榴槤是下一代生化武器,可以擊敗歐洲人。
韓流粉可以把榴槤包裹寄往白宮。
The most challenging food in the world and more
全球最富挑戰食物,你吃了哪幾個?
衣索比亞的英吉拉,酸得詭異,有些餿味的賴皮餅,3千年來獨得埃國人的專寵, 挑戰食客的戰鬥精神。
圖:P.F.Mayer / Shutterstock
緬甸的魚湯米線,小家碧玉,好吃看得見。
圖片來源:Zay Nyi Nyi / Shutterstock
盛行於英國和紐西蘭的馬麥醬;定義了愛與恨的千古哀愁。
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樣子
圖片來源:Sheila Fitzgerald / Shutterstock
吃過的朋友稱:舔了一下就差點昏特了
當然也有認為沒那麼恐怖的
中國和巴西人熱愛的蠶蛹,串串、幹煸、蔥姜、 開邊、 蒜蓉辣椒、韭菜炒、鹽水煮, 無所不用其極。
圖:nicemyphoto / Shutterstock
圖:mujijoa79 / Shutterstock
圖:bobographicto / Shutterstock
圖:PUGUN SJ / Shutterstock
蠶蛹漢堡……!
圖:nicemyphoto / Shutterstock
還有秘魯豚鼠,讓人吃了產生罪惡感又欲罷不能的低脂高蛋白豚鼠肉。
圖:Andreas Wolochow / Shutterstock
東南亞的榴槤,不再贅述。
布魯塞爾的抱子甘藍,是所有成年人童年時的梗,因其散發的異味讓人皺眉,卻又因黑芥子酶的抗癌功效受人追捧。
知乎網友表示「吃過一次再也不會吃了」
What I would be challenged
蘇格蘭黑暗料理哈吉斯, 連羅伯特彭斯也將之視為美味, 流傳頗廣的就是每年一月25日的彭斯晚餐上不可或缺的《致哈吉斯》
售賣時的哈吉斯
圖:Wikimedia Commons
餐桌上的哈吉斯
圖:Ludovic Farine / Shutterstock
切開的哈吉斯
圖:stockcreations / Shutterstock
勺出來和土豆泥、蕪菁甘藍泥一起的哈吉斯
圖:Caroline Jane Anderson / Shutterstock
荷蘭的紅鯡魚, 用鹽醃上入口滑嫩,它也是成功推理小說中的宿將, 尼羅河上的慘案裡就有它們的影子。
圖:Wikimedia Commons
梁實秋和老舍偏愛的豆汁兒,他們分別在《雅舍談吃豆汁兒》和《小坡的日記》中讚美這「外地人如砒霜,北京人如蜜糖」的豆汁,還經常請外國友人遭罪。
圖:meteorlau / Shutterstock
剛過完2020年最為驚悚的端午節不久,您吃了榴槤味的粽子嗎?榴槤和粽子能一起吃嗎?
我突然想到這或許是檢測真愛的一劑, God kn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