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與導師有矛盾,可申請更換導師!這算是一個好的導向,至少學生有了選擇權,不過,很多博士仍然訴苦:換導師?哪有那麼容易。
在最近出臺的一個關於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若干意見中,國家對博士生導師的聘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意見,比如博導遴選不唯論文、不唯科研經費,設置博導動態調整等。此外還有一條深受廣大博士生的關注,那就是師生出現矛盾或其他不利於保持良好導學關係的情況,學校應該進行調解,或者調整導師。
說實話,這個意見和此前多數意見一樣,文字上是無懈可擊的。我們也很高興看到,國家正在重視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工作問題。但如果站在一個博士研究生的角度,仍然感覺不到太大的支持力量。我們可以來模擬一下一個悲催博士的心路:
首先,懷著滿心的希望進入博士,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了研究方向,並開始大量閱讀文獻,積累相關領域的知識。
然後,開始進入研究,然而並不順利,而且和導師開始出現矛盾:比如導師要佔第一作者,導師要求學生做陪酒、報銷等與學術無關的事,導師對學生不聞不問,導師有違反師德的其他情況等。
其後,學生陷入苦悶,感覺畢業基本無望,只求早日解脫。如果不能更換導師,那學生要麼屈從於導師,要麼就只要放棄,要麼就走上極端。現在可以更換導師了,但仍然面臨兩個問題:
第一,誰來決定是否更換導師?師生出現矛盾,學生可以申請,但決定權並不在學生,學校需要先進行調解,某種程度上就是安撫,勸學生再忍忍。但一旦走到這一步,師生關係其實就再難彌合了,學生勢必要經歷一段陣痛。如果學校比較死板,遲遲不更換,那學生的時間就白白流逝了。
第二,該換誰當導師?學校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同一個專業圈子更小,博導就那麼幾個,學生因為師生矛盾要求換導師,那其他導師會怎麼看待這件事?他們可能會覺得學生是刺頭。此外,即便學生沒問題,其他導師礙於前任導師的面子,也不太方便接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博導都是帶頭人,他們的方向和別的博導方向往往並不一樣,一旦更換導師,學生大概率需要重新開始,相當於此前幾年白費。
所以,雖然提供了一個更換導師的選項,但大多數人是不願意使用的。就好像夫妻雙方都離婚的權利,但不走到非離不可的地步,雙方都會選擇維持。而一旦「分手」,就說明導師和學生之中,一定有一方存在問題。所以,這個選項,更像是一個「核按鈕」。
真經認為,目前要解決導師問題,還只能靠嚴格遴選、動態退出。
一方面遴選,不要把論文多少篇、經費多少萬作為標準,有的學者,沒有項目照樣做研究,不發表論文,也不代表沒做事。相反,可以採用隱名調查,向其所帶學生、同事等徵求意見,著重考察其師德表現。
另一方面退出,對存在師德問題傾向,師生關係不好的導師,學校學院要重點監控和關注,學校至少要有一根弦,或者一個預判。學院每年都可以開一次招生會,對存在風險的博導,可暫停招生。
總的來說,關鍵就在於對博導的評價,不應以學術為唯一評價標準和考核標準,甚至不能成為主要標準。學校在考核中盯著博導,那博導就會盯著博士,最終壓力都在博士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