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嘎就是我的家,哪嘎的群眾就是我的親人。」這是我駐村兩年常說的一句話。
王選鴻(右二)慰問貧困群眾
2017年至2019年,我和駐村組員始終堅持真情駐幫,堅持每月不少於20天吃住在村,與村民打成一片,為民辦好事、解難事。 這兩年時間,我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扶貧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
王選鴻(中)搬運哪嘎村產出的綠殼雞蛋
哪嘎村是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最偏遠的村,村民養殖的綠殼雞蛋因路程較遠難以銷售。掌握情況後,工作組組員多方奔走找銷路,平均每周為村民銷售綠殼雞蛋2000餘枚。
第一次去低保戶喬德友家,他家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非常差,牛屎、狗屎、雞屎滿院壩。我們為消除他的顧慮,經常到他家拉家常,拉近關係後,就慢慢引導他注意衛生,同時又幫助他家修繕了住房,很大程度改善了他家的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
在一次走訪中了解到低保戶羅朝揚家兒媳因肥胖引發併發症無法生育的情況後,駐村工作組組員幫助其進行治療。3個月後,得知已成功減肥並懷孕的喜訊,羅朝揚家對駐村工作組深表感激。 三級殘疾的低保戶陳光倫家半歲的兒子一直為上戶口的事發愁,工作組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多次往返鎮派出所、區公安分局,最終解決了孩子上戶口的問題。駐村工作組還多次深入村民中調解矛盾糾紛,促進了村民和諧。 如今,走在哪嘎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見村民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王選鴻在香菇大棚幹農活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工作組與哪嘎村支兩委一道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謀思路,重點發展了食用菌種植和以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綠殼蛋雞養殖;以黨員為骨幹、低收入村民為社員的香菇合作社20個大棚項目已建成投產;茶葉旅遊產業、苗圃花卉產業及精品百香果產業逐步興起。
王選鴻和群眾一起搬菌包
在春風行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由區財政局支持的1萬株晚熟青、紅脆李項目已落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調整土地達200餘畝;楊莊至哪嘎公路、進村老路、環寨路、串寨路、機耕道、文化廣場、路燈、垃圾箱、村辦公樓擴建、苗木和精品水果、人飲工程等項目得到有序推進;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現在帳面結餘60多萬元,村民的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8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0元,村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在2018年「七一」表彰期間,哪嘎村駐村工作榮獲省、市、區嘉獎。 兩年時間,工作組與714名村民一起參與了哪嘎村的建設,實實在在看見了哪嘎村發生的變化,給組織和哪嘎村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欣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