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洞道觀位於重慶市南岸黃桷椏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對茫茫重慶城,遙看斜對朝天門三角洲,是重慶主城區最大最主要的宮觀,也是重慶市的重要道觀。數百年來,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傳統節日,香客朝香,遊人登高,香火一時勝極。道觀內香菸氤氳繚繞,山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老君洞始建於漢朝三國時期,正式創建於隋末唐初,歷時1300多年。有記載為夏禹之妻塗山氏神廟,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萬曆甲戌(1574)冬月有過拓建。明末戰亂後開始為道士管理。從此正式改為道教宮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曾經早期為正一天師道場,後再次頹廢,清代乾隆四年(1739)開始由全真道士住持並復興,從而遂漸成為全真龍門派道場。
老君洞依山造殿,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頂上的八角亭,即為玄字上端的一點。道觀佔地300多畝,造像30餘尊。迎山門為靈官殿,沿石級盤旋而上,綿延2公裡,依次為:明代石刻殿、五路財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呂祖殿、七真殿、鬥姆殿、五百靈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為三清殿,原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五百多年歷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內坐像前排正中為太上老君,左右分別為南極仙翁與北極紫微大帝。後排為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中間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側是太上道君靈寶天尊,右側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龍捧聖」浮雕石碑一塊,鏤刻工藝精湛。
祖師殿後為古塗洞,原祭祀大禹之妃塗山氏,清鹹豐十一(1861)年修祖師殿改奉真武祖師。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師,同殿祀奉的還有十大元帥、水火二神將。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圓通自在天尊,又稱觀音殿。 同殿隨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稱「后土娘娘」、「地母」)、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樓系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樓閣,高四層,第一層供奉全真七子,稱「七真殿」;第二層供奉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稱「元辰殿」;第三層祀奉真武祖師統率的五百靈官,稱「靈官殿」;第四層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別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樓登樓牆壁壁畫系臨摹山西永樂宮「朝元圖」,描繪了眾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壯觀場面。
此外,老君洞、三豐洞、純陽洞、石猴洞、仙源洞、三聖洞、燃燈洞、黎山老母洞8座神仙古洞與眾多石刻散布於山中。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普陀巖石刻。普陀巖石刻為明代古蹟,刻畫了慈航救八難、文王訪賢、伯牙撫琴、 娥皇女英訪大舜、李亞仙刺目勸學、「漁」、「樵」、「耕」、「讀」 等故事,形象生動,極富文物價值。花園魚池石壁刻「猶龍」兩個大字, 是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孔子對老子的讚詞,字體遒勁,倒影池中,水波蕩漾,仿佛真龍遊動。山中石壁上還有「塗洞參天」、「有仙則名」、「玄關一竅」、「紫氣東來」等歷代石刻,筆力雄渾,氣勢磅礴。山頂青牛巖上的浮雕青牛,四蹄騰空,形象生動。山間亭臺小榭,石桌石凳;山路蜿蜒起伏,曲徑通幽;梯道驚險挺拔,直上雲霄。老君洞的建築、石刻等多為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物,其中有記述太平軍的史料,彌足珍貴。後山坡還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採集到石斧、石鐮、石椎等石器22件,具有考古和研究價值。
廟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銘「真武傳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龍捧聖」。巖造圖象老君騎青牛,周文王拜相,節子訪賢,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題字多在巖壁上,技藝尤為精湛。老君洞道觀內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處。
據本道觀清鹹豐十年《家規永定》所載,「此廟乃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不知誰年落成。」民國《巴縣誌》則說老君洞始建於唐代,原名廣化寺。另據曹汴碑記,此地為夏後塗山氏神廟,於明萬曆甲戌(1574)冬月拓建。明末亂後始為道士經營,改建三清殿,建大山門。山門刻「上清仙界」四字,並繪製太極圖於門牌樓上,更名「太極宮」,亦名「老君洞」。
清乾隆四(1739)年,北京白雲觀朱一品道長雲遊來重慶,見老君洞因戰亂年久失修,頹廢不堪,焚獻乏人,於是留任道觀住持,招徒傳代,為道教全真龍門派在重慶地區的傳衍起了重要作用。
鹹豐六(1856)年,李復昆為巴縣道門領袖,苦心募化,新建邱祖殿,培植周圍牆垣,興辦庚申鬥會;八(1858)年,引陳協昌、江右泉重修正殿西殿,新建文武閣;九(1859)年,引李小敬建王爺亭以培風水;十(1860)年引李萬青立鬥姆閣;是年,又募得小函谷等處,老君洞由廢而興。
同治元(1862)年二月,大兵臨境,老君山四周皆扎大營,觀中道長卷單逃去,張復林與李復昆堅守五月餘,誠心哀懇,並仗神力,方獲保全,是年九月,建玉皇殿,塑祖師、十帥、靈祖金身,更建桂苑、池塘等處。同治三(1864)年,李復昆巳冠巾,並培植祖堂、抱廳、樂樓;金爍樂捐洞青場田土,而就莊上設立義學。所得資產除束修外,餘作焚獻,道觀面貌始為之莊嚴,規模始為之光大。
民國時期,道長晏園珪任老君洞住持30年,直到解放初期,先後收徒80餘人。其間,川軍師長、重慶衛戍司令王陵基為其母在鬥姆閣上加修了一個念經樓,並題贈「天外一人」匾額懸掛樓簷。解放時佔地300 餘畝。有三清殿、祖師殿、慈航殿、玉皇殿、文武殿、鬥姆閣等殿堂11座,道長20餘人。
1953年,被南岸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市中區關嶽廟與南岸各廟道長集居老君洞,老君洞道長共有10餘人,由於收入少,生活費用由民政解決。
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日機轟炸由市中區朝天觀移至南岸四公裡玉鼎山玉皇觀保存的4尊唐代鑄紫金銅鐘神像,於1958年轉至老君洞。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洞的神像及摩巖浮雕人物頭像全被搗毀,《道藏輯要》及單本經書共1000餘冊,與字畫、衣冠等文物被焚燒,100餘件法器、樂器全被砸壞,鐵鐘銅罄被當作廢品賣掉。
1958 年轉來老君洞的4尊唐代鑄紫金銅鐘神像也被當作廢品處理了。道長受到衝擊,宗教活動停止。住持劉園珩與老道長們先後辭世,道觀無人管理, 殿宇房屋由房管部門經管,除正殿、三豐殿分別借給人民銀行作「戰備」帳冊庫房與南岸區綠化指揮部作辦公用房的2000餘平方建築得以保存外,其餘70000餘平方建築均被拆作他用。多起匾額、家俱散失。幸有大山門古建築物、各洞府字刻、山頂摩巖字刻及部分石壁浮雕碑記尚存。
1984年,重慶市政府將老君洞列為重慶市名勝古蹟之一。1986 年,為防老君洞滑坡,重慶市財政、市城鄉建委共撥款128萬元,打防滑樁,修環山防護堤,建黃桷椏至老君洞老山門公路一條。同年年底,周至清道長致信重慶宗教事務處,請求重慶市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恢復開放老君洞道觀。
1988年9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168)號文,批准老君洞作為市級道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11月,從成都青羊宮接回道長周至清,負責老君洞教務與修復工程。12月,重慶市政府撥款10萬元修復山門及三清殿,除草鋪路,經一期修繕,老君洞面貌一新。
1989年2月(農曆正月初一),老君洞道觀正式對外開放,迎接國內外香客遊人。由周至清道長任住持。7月13日,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天元大師親臨老君洞指導道觀復建。
1990年6月22日,重慶市副市長肖祖修蒞臨老君洞視察。10月2日, 成立「老君洞修復管理籌備小組」,由周至清任組長,彭明豐任副組長。同時,設立老君洞財務室,由張玉蓮任會計,遊月輝任出納。是年,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天元大師、副會長許性友大師來老君洞視察指導。
1991年農曆2月15日,老君洞為三清殿神像開光,舉辦齋醮儀式,香客眾多,盛況空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大師、四川大學著名道教學者王家佑教授前來祝賀。
1992年,重慶市政府將老君洞題刻列為文物保護(據《重慶文物總目》載,老君洞列入文物之物有:老君洞山門、老君廟(即三清殿)、老君洞摩崖得造像、「七·二」慘案石刻題記)。
1995年10月,重慶市南岸區政府為老君洞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證書,周至清任住持。周至清、文理德、何理誠、司理進獲「教職人員」證書。
1996年4月,老君洞住持周至清舉辦道教知識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70多位道長、居士,在學習道教經懺、科儀的同時,也學習宗教政策與法律、法規。此次參加培訓的學員多數成為區縣道教骨幹,有的成了道觀的住持和當家,為道教在重慶的傳播起了推動作用。
2000年5月20日,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秘書長袁炳棟蒞臨老君洞考察,題有「紫雲勝景」、「關帝廟」匾額留存。
2001年,重慶市反邪教協會成立,老君洞住持周至清當選為理事。2002年重慶市道教協會成立,周至清道長任會長,何理富道長當選為市道協副秘書長。
2003年3月,周至清道長在京開會期間突發腦溢血,造成偏癱,而後喪失了語言功能。在周至清道長生病期間,按市民宗委指示。成立老君洞管委會,宮觀所有工作由老君洞管委會集體領導,具體由副監院何理富負總責。
在周至清主持教務與修復工程的1989-2002年14年間,先後修復重建了祖師殿、慈航殿(觀音殿)、七真殿、元辰殿、靈官殿、玉皇殿、財神殿、呂祖殿、三豐洞、純陽洞、仙源洞等殿堂洞府;重塑道教神像數百尊,凡道教主要神靈,老君洞均有塑像,基本滿足了南岸與重慶市,乃至中外道教信眾朝拜的需要。
2004年年,老君洞購《道藏》1部及其他經書,充實藏經。
2005年7月,經過長達15年的爭取和多方支持,老君洞獲得房地產使用證,使用權面積149,312平方米,合223.96畝,擁有各類房產共28幢,其中殿堂13座,除三清殿為清代培修的木石結構外,餘為20 世紀90年代以後重建,多為鋼筋混凝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