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浙江省溫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發布緊急通知稱,針對目前能源「雙控」和「減煤」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和綠色發展的要求,從即日起至12月31日,市級各有關單位辦公區域在氣溫達到3度以下(含3度)時方可開啟空調等取暖設備。此事件經媒體報導後,相關話題在網上引發熱議。
圖 「溫州機關事務」公眾號截圖
輿情趨勢
圖:9日-16日「3度以下方可開空調」輿情趨勢圖(圖片來源:人民眾雲)
人民眾雲平臺監測顯示,自12月13日至16日,與「3度以下方可開空調」相關的輿情信息共有9749條,其中15日新增信息共5732條。通過觀察該輿情趨勢折線圖可知,該輿情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酵,熱度於當日攀升至頂峰,目前,輿情出現回落。
圖:9日-16日「浙江要求3度以下機關單位方可開空調」的傳播平臺(圖片來源:人民眾雲)
從傳播渠道層面看,微博成為輿論聚集的主要平臺。截至12月16日中午, #浙江要求3度以下機關單位方可開空調#、#官方回應機關單位3度以下才能開空調#兩大熱門話題的閱讀量分別達到了2.1億和1.2億。新京報我們視頻、新浪新聞客戶端、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加入討論推升了話題熱度。
圖:9日-16日「浙江要求3度以下機關單位方可開空調」詞雲圖(圖片來源:人民眾雲)
該輿情的熱詞聚合圖顯示,「能源」「空調」「雙控」等與該通知內容及背景聯繫緊密的詞彙出現頻率較高。除此之外,媒體和網民還重點關注了該規定中爭議最大的氣溫標準,以及浙江目前的能源狀況,反映出包括「氣溫」「節能」「嚴峻形勢」「煤炭」「綠色發展」等高頻詞彙。
媒體反饋
能源保障壓力大,政府機關帶頭節能。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由於今年浙江省能源指標全部超標,冬季省內能源供應保障壓力非常大,該規定是依據12月11日上午全省能源「雙控」和「減煤」攻堅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省領導的具體要求制定的。浙江省能源局節能處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此項規定能使政府機關發揮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帶頭作用,但同時會全力保障居民用電。而《新京報》記者對「溫度太低會影響工作人員工作」的質疑,也得到了相關人員「冷到受不了」的真實回應。
政策面前凸顯 「雙控」任務嚴峻。除了「3度以下機關單位方可開空調」的規定,《澎湃新聞》還注意到了「溫州市平陽縣明確各單位機構的餐廳在用餐時在原則上不開啟空調」等相關規定。同時,《澎湃新聞》還對該項規定出臺的背景進行說明,詳細闡釋了能源「雙控」、「減排」的具體內涵,以及《浙江省進一步加強能源「雙控」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溫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對省內節能工作的具體要求,最後指出目前地方能源「雙控」任務非常嚴峻的現實。
功夫下在平時,提升節能價值認同。《南方日報》發表文章對事件展開了討論。其中,夏熊飛認為,節能平常也應大力倡導推行,引發熱議的這條規定卻缺乏了必要的人文關懷,而且在時間安排上頗有「年底突擊」的嫌疑。謝曉剛指出,能源「雙控」目標的實現固然重要,但政府機關更應該為全社會樹立節能降耗的良好榜樣,而不是為了完成硬性指標而節能。楊朝清則認為,當環保觀念在價值排序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當環保意識成為一種文化自覺和文明自律,當環保生活成為一種時尚,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針對該事件,不少自媒體也發布文章展開評述。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笑寒新視野」評論認為,政府帶頭節能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考慮到溫度太低影響辦公的事實。網易號「事事播報」評論指出,政府相關部門應有更整體、更長遠的規劃,不能一會搞「亮化工程」,一會發展「節能減排」。
網民觀點
輿論聚焦於「3度」的具體標準,不少網民認為南方室內3度的氣溫實在太低,不利於工作人員辦公,同時也會影響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有網民評論指出,政府工作人員也是人,政府不能一味提倡「為人民服務」而忽視了對這些工作人員的尊重,提倡以人為本。
還有網民對「省電辦公」的做法展開討論。有部分網民認為,「限制開空調」此舉對節能的影響實際較小,於是針對節能減排提出了其他更高效的建議,如限制單位用電額度、降低北方供暖溫度等措施。
針對該規定的具體實施環節,也有網民表達了自己的疑慮。不少網民評論稱,限制了空調卻沒有限制插座,各種取暖器也能「各顯神通」,而這些電器的能耗實際比空調大得多,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用電壓力。還有網民對該規定實施的具體範圍表示擔憂,擔心領導和基層公務員可能不會有一樣的「空調待遇」。
輿情點評
「3度以下方可開空調」政策的初衷是減少機關耗能,以保障居民用電,確是利民、益民之舉,但經網絡曝光傳播後引發一定爭議。輿情在持續發酵的過程中,相關單位回應與溝通的缺失,加劇了話題的熱度,甚至出現了對政府出臺政策初衷的誤解和質疑。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一是政策是否充分考慮受影響的各方群體。「3度」的設定被質疑過於「絕對」和「一刀切」,輿論多認為該要求「缺少必要的人文關懷」「脫離實際」。
二是政策能否落細落實。網民擔心此規定在實施過程中「只是喊喊口號」「未必會落實到領導身上」「各種取暖器『各顯神通』」,產生「形式主義」「矯枉過正」的輿論觀感。
三是政策的合理性。「即日起至12月31日」的時間安排與取暖高峰期的「冬季」並不重合,引發了輿論對相關單位「年底突擊」達成年度政績目標的質疑。
政策關乎公眾「冷暖」,基於上述觀點,建議相關單位在政策制度出臺前可以廣泛徵求相關利益人員的意見和接受度,充分考慮制度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同時以更為科學嚴謹的方式研判制度出臺實施過程中潛在的輿情風險及後續應對處置。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見習輿情分析師李倩、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