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緣聚閣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故事音頻:婧姐姐
*春秋時期,有很多個國家,其中鄭國是個小國,夾在楚國和晉國兩個大國之間。
鄭悼公時期,鄭國與北方以晉國為首的其他各國籤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南
方的楚國就來攻打鄭國。
晉國便派欒書為元帥,率領大軍,前去援助鄭國,楚晉兩軍在繞角相遇。楚軍不敢和晉軍打仗,便撤退回去。
但晉軍並不撤走,還準備趁機侵入楚國的蔡地。楚國知道了這個消息,就立刻調動近申、息二地的精銳部隊,準備迎擊。
這時,晉國的將領趙同和趙括仗著兵力的優勢,想要帶著軍隊南下,佔領蔡地,因此他們讓欒書趕快下令進攻蔡地。
就在欒書準備同意的時候,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範文子和中軍將領韓獻子三個人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他們一致認為:「我們當初出兵是為了援救鄭國,反對侵略,是正義出兵的。現在楚軍已經撤退了,我們卻借這個機會攻打蔡地,這樣我們就要承擔不義的罪名。
而且,楚國現在派來的兩支精銳部隊,我們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勝。
而且不管打勝還是打敗都對我們晉國不利的,如果打贏了這一仗,別人會說以晉國的大軍,去打楚國兩個小地方的部隊,不是白白浪費人力嗎?
如果失敗了,晉國便會名譽掃地,還有什麼面目去見晉王和晉國的百姓呢?所以和楚國的這一仗不能打。」
欒書仔細考慮了他們三人的意見,覺得他們講得很有道理,便決定停止攻打蔡地,撤回軍隊回晉國。
過了兩年,晉國又派欒書帶領軍隊去攻打蔡地,這一次晉軍打贏了,還抓了楚國的大夫申驪。
欒書本來打算繼續攻打楚國的本土,知莊子和範文子等人勸告他先打沈國再說,欒書分析了具體情況後認為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計劃。
隨後,晉軍攻打沈國,把沈國的國君揖初都抓來了,因為這次晉軍準備充分,楚國對晉軍也無可奈何。
人們認為,晉軍這次能取得這麼大的勝利,就是因為欒書上次聽從了知莊子、範文子和韓獻子等人的話。
其實在晉軍第一次準備攻打蔡地的時候,絕大多數將士都表示同意,而欒書卻聽從了少數人的意見。
有個將士就問欒書:「聖人都聽從多數人的意見,所以能成大事。現在我們六軍將佐十二人,除元帥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個人不主張攻打蔡地。您為什麼不聽從多數而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呢?」
欒書說:「他們三個人的意見都很正確,正確的意見,就是真正代表多數人的意見。我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難道不對嗎!」
睡前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成語,從善如流,指表面聽從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來一樣順暢。形容樂於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
小朋友們,「少數服從多數」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遵循的一項準則,但這項準則並非永遠正確,有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遠見。
現實生活中,虛心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是非常必要的哦。
*【睡前小故事】每天晚上陪你說晚安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更多睡前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