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雙十一的餘溫,
又到「剁手節」,
雙十二除了買買買之外,
你們是否還記得84年前的今天,
這兩個曾出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上的青年,
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與楊虎城
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
西安事變的前因後果吧。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第四季 第六集
安內與攘外
「攘外必先安內」並非蔣介石原創,其最早的出處是宰相趙普在給宋太宗的摺子中說「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當內外交困,面臨重大統治危機時,歷代統治者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常常以安內為中心,「安內」、「攘外」並舉。
1929年,蔣介石對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剛剛完成,當時,內有地方勢力環伺於側,中共武裝迅速崛起;外有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及日本等列強虎視耽耽,1929年下半年,中蘇又在中東路問題上發生爭端。
內外交困之下,蔣介石開始屢屢以「反帝」、取消不平等條約為辭,將攘外和安內問題並提,針對不平等條約及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以「集中統一」、「建設秩序」為抵抗外侮的「最大前提」,和歷史上的「安內攘外」主張若相契合。
蔣介石強調「攘外必先安內」後一個多月,日本即乘中國「內部仍紛爭不已,對滿洲問題恐難作出強烈反應」之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
【痛心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藉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導致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東北迅速淪陷,中國從此進入了局部抗戰階段。
西安捉蔣翻危局
內戰吟成抗日詩
西安事變爆發後,1936年12月12日夜,張學良電告中共中央,電文稱:吾等為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及其重要將領陳誠、朱紹良、蔣鼎文、衛立煌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復。
12月17日,周恩來等作為中共中央代表乘張學良專機飛抵西安。周恩來與張學良商談了關於正確解決西安事變的問題。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籤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被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臺灣,失去了自由;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國共兩黨成功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歷史不能只存在於教科書中,
英雄更不應該被遺忘。
今天,我們一起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來 源|青春山東
主 編|新聞宣傳中心全媒體部 鍾樹蓮
責 編|高藝松
校 稿|遊鎮法
審 核|劉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