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我來到了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面臨長淮水,背靠清風山,左擁翠屏峰,右攬鳳坡嶺,因環境幽雅,歷代來都是文人學習的好地方,早在漢朝,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為臨淮太守時,就在此創立了「崇聖書院」。第一山,得名於米芾所題「第一山」,原名南山、都梁山,因盛產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這也成了古縣盱眙的別稱。第一山景色秀美以一山佔河山之奇秀,有林、泉、亭、宇之玲瓏,融儒、佛、道於一體。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詩人、書法家米芾知漣水軍,由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一路所見全是一望無垠的平原,入淮時忽見奇秀的南山,驚喜之下,詩興勃發,當即賦詩道:「京洛風塵千裡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衡霍撞星鬥,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雄勁飄逸的大字,勒刻於石。隨著這首詩的廣為流傳,南山之名逐漸被「第一山」所取代。
盱眙第一山石刻,1957年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再次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更名為「第一山題刻」。2013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的第一山題刻有摩崖88塊和碑碣78塊。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巖、瑞巖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見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倫堂。第一山題刻記錄了宋、元、明、清、民國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正、草、隸、篆、行五體書法石刻藝術堪稱國之瑰寶。題刻中有文學家、書畫家的手跡,如宋代的蘇軾、米芾、蔡元長、劉燾、楊萬裡,元代的趙孟、餘闋,明代的李東、吳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張鵬鬲翮、陶澍等;還有翰林、大學士、總督、尚書等高官,列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的就達32人之多。
在秀巖的摩崖石刻中,右側上方蘇軾手書的行書《行香子》詞最為著名,詞與書都是極品。由於政治原因,署名被鑿去。這首題詞明清縣誌都沒有記載,本縣考古學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發現了它,引起文化界的關注。經千年風雨,苔痕斑駁,文字殘缺,但依然透出大詩人的過人才情。
右下腳的六人聯句勒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書十六行。有兩人吟道:"地控吳楚雄,氣鍾乾坤秀"(於守禮)、"登臨懷曠遠,俯仰周宇宙"(陳剛)。其時生於盱眙的明太祖開國不久,詩人口氣甚大,寫出了盱眙作為朱明帝裡的盛大氣象。陳剛積學而不試,是個清高的人。
下面是現代書法家書寫的古代詩人有關詠盱眙的詩詞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