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群裡媽媽有不少在討論「識字」問題:
這塊我原來也陸續寫過,
但畢竟那時叮噹還小,沒到識字敏感期,所以沒有很系統地給大家介紹,不過這半年,我發現叮噹開始對認字很感興趣了。
讀繪本會問:「媽媽,這個是什麼字?」拆新玩具也會先看說明書上的字,在外面吃飯看菜單、認路標都比以前積極。
既然這樣,我想著乾脆多研究下這塊,把目前市面上口碑比較好的識字書,APP,識字遊戲等,結合自身體驗來篇全面點的推薦。
結果在準備時,卻發現大家首要關注的,並不是識字方法,而是對「識字」本身就有些爭議和疑慮,也有不少讀者踩坑。
光重點問題都有將近40個,雖然各家情況有不同,還是非常值得挑出一些典型,先來篇「科普文」,至於識字方法下篇再說。
當然,所謂「科普文」,也不是我說的是權威,因為這塊內容網上早已眾說紛紜,各有道理。
為了更專業些,我也有去「知網」和一些相關書籍,看完幾十份論文,整理出一些研究心得,給大家參考。
01幾歲開始識字比較好?
這個問題問的最多,有些孩子2-3歲就識不少字了,有些直到幼小銜接對識字都不感冒,導致很多家長會陷入焦慮。
關於這點並沒有一個官方說法,我們分情況看,如果是平時生活中「非正式識字」,那無所謂,孩子問到了家長回答就好。
如果是準備有意識教娃識字,根據科學研究,4-5歲之後最佳,原因在於:
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之南》裡明確指出,在閱讀和書寫準備方面,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徵有所不同。
● 4-5歲對生活中常見的標識、符號感興趣,可適當在遊戲、故事、親子閱讀中加入識字啟蒙。
● 5-6歲對書和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意義,可以為大量識字做準備。
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范茨也曾做過實驗,孩子在4歲以後,進入「圖形知覺期」,而漢字恰好是一種特殊的有規則的圖形,能認形狀才好認字。
● 5歲以後,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萌芽,可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繫,比如看到「西瓜」這個詞,就知道它指的是實物「西瓜」。
所以綜合下來,4-6歲開始教識字,效果和興趣會比較好。如果還沒有識字敏感期,教孩子識字建議不逼迫,不勉強。
02識字敏感期怎麼辨別?
說完年齡,肯定很多人要提「識字敏感期」了。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識字敏感期具體時間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不用根據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只要發展正常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都會對識字產生興趣的。
因為他們的好奇心,想要了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就需要了解文字,因此會有一種內驅力不斷迫使他們去識字。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敏銳及時地發現孩子的興趣,然後呵護他們的這個興趣,用正確方式引導他們。
怎麼辨別「識字敏感期」呢?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測下:
1、是否有強烈的認字意願。比如孩子會經常問,「這是什麼意思」「那上面寫的什麼」,有了意願,孩子學習才是愉快專注的。
2、學習認字以後是否有勝任感,成就感。表現出這點,說明學習難度和內容是適合的,孩子會願意繼續突破。
敏感期的表現也有不同,有些孩子能很好的認字,有些喜歡畫字,可能大人不一定認識理解,他們自己卻可以讀出來,表達所思所想。
如果沒有明顯表現,家長也不要急,可以在環境上稍微做些準備,比如把家裡的物品貼上對應詞彙,等待「敏感期」自然到來。
03多少識字量是合適的?
關於識字量,最終還是要回到目的上,應該不外乎兩種:
● 客觀上,到了小學,識字技能會直接影響語文成績,甚至其他科目也因「讀題困難」受牽連。
● 主觀上,孩子識字多了,能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
按情況分析,要是為了小學做準備,我查了下語文課本,根據每學期生字要求,一、二年級上完,大概1600字左右,能支撐起早期需求。
那麼學前認字,500-1000字應該都OK,不必單純去刷識字量,孩子只會認,缺乏對漢字背後的字義透徹理解,無法把字、音、物、生活聯繫,反而是機械式學,意義不大。
要是為了儘早自主閱讀,按《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識字量2000左右,是能達到獨立閱讀。
但這裡我想插一句,識字技能≠閱讀能力,很多孩子即便識字了,也沒辦法自主閱讀,究其原因,可參考下條。
04已經認識不少字還是不能自主閱讀怎麼辦?
首先,一個熟練的閱讀者,需要有三個技能:認讀文字、理解語意、流暢閱讀。
而中文句子的字詞都是連在一起,把句子讀通,在認字基礎上,要先會斷句,然後是標點符號的認知,再是與內容情緒相關的語義、語感。
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全新的概念,得邊讀,邊調用自己從口語中獲得的經驗(書面語跟口語表達又有難度不同)
只有不斷練習,先字詞、句子、再段落、篇章,才能真正進入自主閱讀,學齡前,低年級孩子剛建立漢字意識,磕磕絆絆很正常。
其次,閱讀是個融觀察、理解、想像、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過程,在孩子自主閱讀還不熟練時,選合適的書也很重要。
大家可以按 圖大字少圖畫書——圖少字多橋梁書——插圖簡寫版——原版這樣的順序來,堅持閱讀習慣,自主閱讀會水到渠成。
另外,有點要提醒下,識字了,並不代表就會自主閱讀。自主閱讀的基礎,是孩子對書產生閱讀興趣,才會有主動閱讀的欲望,歸根結底是一種能力;而識字只是一項技能,就像我們大人,都會識字,但有多少家長主動愛讀書呢?
所以想要孩子自主閱讀,根源還是要大量閱讀,先把孩子的閱讀興趣建立起來再說。
05先學識字還是拼音
這個其實沒有很嚴格的定論,不過建議先識字,因為拼音只是識字的輔助「柺棍」
看部編版語文教材改版,也是把漢字放第一位,為了幼小銜接放緩坡度。一上來就拼音,等於給剛上學的孩子來個下馬威。
一年級上冊目錄,先識字 後學拼音
再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漢字,比拼音要多得多,更方便上手。
另外,從腦科學研究來看,孩子掌握字形與實體的聯繫,比語音要強,也就是說,看到「水杯」這個詞,比拼讀「shuǐ bēi 」更快聯繫到實物。
06閱讀中需要通過指讀來識字嗎?
這個問題還是一分為二。
在低齡階段拿「指讀」達到識字目的,可能會打斷孩子注意力,也容易產生壓力和緊張,扼殺閱讀熱情。
而到了識字敏感期,孩子不牴觸,那麼指讀的確可以建立一字一音的文本意識,培養逐字閱讀習慣,未來讀題也會減少漏看、粗心等小毛病。
我陪叮噹的做法是,叮噹識字敏感期時,每本書的封面字詞我會多指讀幾遍;或是選一些橋梁書,插圖佔比不大,會先徵求他的意見,習不習慣指讀,如果他覺得沒問題,那就指讀。再或是專門的漢字啟蒙讀物指讀,比如我之前分享過的《學前快讀600》
等到一定程度,會考慮讓他自己指讀,這樣不僅對認字有幫助,也可順便提高朗讀和閱讀理解水平。
07閱讀一直在堅持可還是識字很少怎麼破?
好多家長都想在閱讀中,孩子能自然識字,這是最輕鬆理想的方式,但有些娃閱讀堅持也不錯,識字卻很少,咋回事?
● 早期閱讀,孩子關注點不在字
一般來說,4歲之前,都更傾向於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圖畫,再結合想像力去理解和感悟故事,所以這階段沒必要擔心。
● 即便到了識字敏感期,孩子的學習也有不同類型
視覺型的孩子,對文字和圖像比較著迷,更喜歡從文字中找答案,因此從閱讀過渡認字很順暢,繼續保持就好。
而聽覺型孩子,本身就對聽更敏感,不喜歡主動看字,記字形。這時,採用集中識字,或家長先讀一遍,理解了再孩子指讀,對提高識字量更有效。
不管怎麼說,親子共讀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識字,更重要的是架起親子互動的橋梁,讓孩子知識面的擴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養成等都能在閱讀中得到培養。
因親子閱讀孩子不識字而產生焦慮的家長,也看看這位讀者的分享:
08識字教了很快就忘有辦法改善嗎?
知道孩子的記憶特點,這個問題就好解了。
● 有效學習時間
一般來說,4-5歲注意力為15分鐘,5-6歲為20分鐘,在娃注意力集中時教自然吸收多一些。
● 多用
孩子識字有選擇性,那些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經常出現,且新穎方式記的內容記得更牢。
● 複習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你們懂的,在記憶前期遺忘越快,所以剛認的生字,及時複習就不容易忘了。
09識字需要了解字形來源及如何演變嗎?
非必須,但對孩子理解和記憶「字」幫助很大。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仍在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意音文字,並且融合了傳統文化、藝術和現實意義。
本身也是由形象到抽象的發展演變,如果孩子對造字有一定了解,不僅加深字義、讀音、應用的認知,在識字延展上也有幫助。
● 象形字,以圖造字,如「日、月、山、水、魚、木」等,根據實物逐漸演化為今天的造型。
● 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象徵符號,比如「刃」是刀鋒加一點,「本」是樹根加一點。
●會意字,用兩個符號組新字,比如「日+月=明」表示日月交輝,大放光明,「人+木=休」表示人在樹下休息。
●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聲,比如以「青」為母體—— 清、請、蜻、晴、情、晴,只要理解一個,其他都可舉一反三,了解大意和應用。
通過這樣歸類,找出漢字中的通用元素,孩子記得牢不說,組詞造句錯別字的機率也少很多。
10識字多了會不會影響想像力只看字不看圖?
大可放心,識字多和想像力不衝突。
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院劉麗教授說過:
「沒有任何研究說明,文字比圖畫缺乏想像力,圖畫帶給我們的是形象、直觀的空間想像,而文字帶來的想像,是超越時空、超越眼前的。」
想像力的關鍵在於觀察和發散,我們不主張「過早識字」和「死記硬背」。
但孩子本來就對認字有興趣,再加上有趣愉悅的學習方式,識字不也是鍛鍊視覺辨別和觀察力的途徑麼。
參考文獻: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郭尚花.(2010).陳鶴琴關於幼兒早期識字閱讀思想探析.
羅詠梅.(2010).關於我國早期閱讀的文獻綜述.
吳冬梅.(2012).淺析幼兒識字教育的利與弊
劉翔.(2011).漢字生成系統構建探索.
魏霞.(2012).幼兒早期識字教育研究.
徐明.(2016).怎樣辯證的看待幼兒識字問題.
張婷.(2019).字源識字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丹媽碎碎念:
翻閱了不少資料和論文,識字問題終於回答完畢。如有不同見解的,也歡迎一起探討。
最後我還想囉嗦一句,識字只是孩子學習中的一小塊,不是啥大問題,就算學前不認識幾個字,到了小學自然都會了,咱千萬不要拿識字量當比賽,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是第一前提。
況且識字最終就是為了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而閱讀,除了認字,還需要孩子思考、感受、理解,運用,不要本末倒置了。下篇寫識字方法,你們有好經驗,給我抄下作業呀~
這兩天我們全家提前回老家過端午節了,大肚婆終於回家吃到媽媽做的飯了。更新會不穩定,但只要是乾貨,一定會保證文章品質的。祝大家新一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