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多公裡的遷徙旅程
歷經兩天兩夜
昨天下午5點,全國首輛候鳥班車抵達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西洞庭湖。「打車」遷徙的過程中,200多隻候鳥零死亡,目前這些候鳥已分批放飛。
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介紹,200餘只候鳥,共涉及8種,分別是藍喉歌鴝、紅喉歌鴝、田鷚、白腰朱頂雀、黃雀、黃喉鵐、金翅雀、黑尾蠟嘴雀,經過挑選合格坐上「房車」。
候鳥坐著專車,還是「房車」
被人們從東北嚴寒之地送到南方
網友們紛紛點讚!
也有網友調侃說打車「遷徙」
這些候鳥簡直「不講武德」
人工幹預候鳥遷徙,是否必要?
「候鳥班車」做了哪些準備?
據介紹,此次護送活動由黑龍江省綠會松哈大溼地誌願者與哈爾濱市公安局食藥環支隊共同參與護送。
「候鳥班車」於12月4日下午4點左右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出發,出發前爭取了綠色通道做檢驗檢疫,還精心準備好長途路上的糧食、飲水等。
中國綠髮會秘書處蘇女士說,乘車趕赴南方的候鳥都是因為飢餓寒冷、奄奄待斃為人所救、或者是在粘鳥網上解救下來的,也有部分是因為羽色美麗、被人捕到花鳥市場售賣的候鳥,最終它們都被送到了救助站。
他們曾粗略算過一筆帳,以每隻鳥10天消耗1斤穀物計算,1000隻鳥一個冬天僅消耗的穀物就要上萬斤。以每斤5元計算,一個冬天需要投入食物費5萬元人民幣,如果再加上救助站的房租、水電、人工費,一個小型野保救助站,僅一個冬天救助野生鳥類就需要投入10萬元人民幣,而護送其南下自然野放,成本則要小得多,鳥兒也能趕上遷飛行程,儘快重獲自由。
為了讓這批候鳥能順利南下,早在11月底,中國綠髮會的志願者們就已專程趕往這些候鳥越冬地——湖南洞庭湖,與當地野生動物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尤其是對防疫細節、以及鳥類是否在當地有分布、或是否屬於遷徙目的地等進行了充分對接。西洞庭湖景區表示,只要檢驗檢疫合格,他們同意這些掉隊的候鳥來到洞庭湖放歸。
業內專家怎麼看呢?
話匣妹首先諮詢了上海的鳥類繁育專家陳雲霜,她說,候鳥如果能在南方越冬,肯定會比在北方更好。
候鳥的身體狀態會隨著季節變化,即便沒有順利遷徙,激素水平也會發生變化,體溫等生理特徵依然會變為適應在南方生活的狀態。這種情況下,落隊的候鳥很容易生病,救護的成功率將大幅下降。即便生存下來,也會感到孤獨,較難融入集體。
掉隊後,它是很孤獨的。到南方的環境當中養傷,恢復得比較好,傷養好了以後很快會融入到這個環境當中去。就像人一樣,不離開團隊,融入這個團隊就很快;假如脫離了這個團隊,再重新融入,它又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對無法完成遷徙的野生動物的救助,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救助保護。但救助過程中,的確較難實現理想的保護狀態。
對此,生態學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認為,人工幹預小型林鳥的遷徙並沒有先例,這是一次可喜的嘗試,值得更深入地跟蹤、探討。
我們覺得這個運輸的地點也可以接受,畢竟黃雀它本身的一個越冬地點是在整個華東、華北這一帶,乃至於進入華南這一帶,都是它們的越冬區。但我個人覺得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這些黃雀它本身應該在哪個地方越冬,其實並沒有定論。在黑龍江幾個月前出現的這個黃雀,是不是應該到洞庭湖越冬?也不一定。所以,將它運輸到這樣的一個區域,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其實就像美國曾經對美洲鶴的遷徙救助,主要是針對它們的幼鳥,通過人工引導使它能夠到達自己的遷徙區域。但是對於這些小型的林鳥,如何完成遷徙的人工過程,沒有先例。
當然,這是一個可喜的嘗試,但我們可以更嚴謹或者更科學一些。
另外再補充一點,其實我們在野外救助這些野生動物,尤其是野生鳥類的時候,更適合採用避光的,比如說紙箱,能夠給它提供一個相對來說穩定的、低光的環境,降低野生動物的焦慮感,降低它們的應激反應。假設我們現在只是使用普通籠舍來運輸,容易造成死亡的現象。
綜合:澎湃新聞、中國綠髮會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