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新疆之行,對於首次入疆的有人來說,充滿了憧憬。之前記憶中最深的是《非誠勿擾》中黃菡老師說起烏魯木齊的話,和大家印象中不同,烏魯木齊才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寶地。今天要說的是烏魯木齊的紅山公園。
紅山公園景區位於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紅山路北一巷40號,是一座集旅遊觀光、古典特色、人文內涵、體育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山體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一。
紅山公園是一座獨具古典特色的自然山體公園,它像一條巨龍東西橫臥,高昂的龍頭伸向烏魯木齊河,因山勢險峻、氣勢雄偉,被視為烏魯木齊的標誌和象徵。紅山海拔910.6米,山體由紫色砂礫巖構成,呈赭紅色,故名「紅山」。登臨紅山頂可遠眺烏魯木齊市全景,是中外遊客到烏市觀光的必到之處。紅山公園於1958年正式建成開放,2007年5月1日免費向遊人開放。
一條平緩的道路可以上山,也有代步的電瓶車,如無特殊情況,大可不必乘坐電瓶車,一路風光旖旎,慢慢走上山就好了。
從公園東門進去,爬上一段短坡,花叢之中,是一幅雕塑——雙鹿迎賓,遊客們紛紛上前合影留念。紅山山腳下原有一個叫「鹿溪苑」的賓館,傳說「鹿溪苑」北邊山坡上有一口井,泉水乳清微鹹適應野鹿生長。很久以前烏魯木齊雨水多,水草豐美,人煙稀少。成群的野鹿每到下午都自由來到紅山下泉邊喝水,多的時候來喝水的野鹿上千頭,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泉起名為「鹿溪苑」。
為了讓人們記住熱愛自然,保護生靈,紀念「鹿溪苑」的消失,紅山人在紅山東坡雕塑了一對雙鹿迎賓雕像,像是在向人們敘述著過去的紅山上「夕照鹿鳴」的傳說。
再往上走有座大佛寺,這是一座漢傳佛教寺廟。紅山古廟群始建於清嘉慶初年,就是1797年左右,是烏魯木齊古典建築的薈萃。原古廟群沿紅山腳下由東向西排列,東端是大佛寺,中間是玉皇廟,西端是地臧廟,是廟會遊覽的勝地。
1933年,紅山古廟群毀於戰火,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宗教勝地被毀滅了,解放前夕,紅山只有孤塔一座,龐大的古寺廟群也僅存大佛寺山門一座,一片荒涼。
1989年擴建紅山公園時,為保護現存文物建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大佛寺山門整體搬遷至現址,並按照原樣重建了大佛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閣和廂房等,重現了當年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古剎雄風。在這裡還鬧了個烏龍,依稀記得烏魯木齊有個著名的大佛,想當然就是這裡,遍尋未果,趕緊請教寺內的工作人員。原來,我們要尋找的大佛在紅光山,並不是紅山。
繼續向前,就到了遠眺樓,這裡是紅山最高處了。遠眺樓是一座三層的仿清古建築,佔地1150平方米,樓高21.95米,四周138米長廊環繞,廊內雕梁畫棟。登上樓頂,「萬景俱從一閣收」,遠眺天山群峰美不勝舉,近看繁華市容盡收眼底。
山頂有一座2004年設立的林則徐的雕塑和一尊禁毒銅鼎,1838年6月,身為湖廣總督的林則徐上了《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9月20日,他再次奏陳嚴禁吸食鴉片。1839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禁菸事宜,6月3日,林則徐虎門硝煙,聞名中外。禁毒銅鼎上鐫刻著銘文: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日林則徐至伊犁城。在伊犁期間,他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辦理新疆開墾事宜,遍歷天山南北,「闢溝渠,教民農作」,成效昭然。烏魯木齊在林則徐心中亦有著難忘的記憶。林則徐塑像鐫刻著林公詞作《金縷曲·寄黃壺舟》的名句「任狂歌,醉臥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
林則徐紀念像的西面和南面是紅山斷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烏魯木齊最高軍政長官尚安在紅山和雅瑪裡克山的頂端各建了一座高約10.5米的青磚實心塔,名為「鎮龍寶塔」。紅山塔原是一座青灰色的樓閣式實心磚塔,共九層,平面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磚塔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建造得相當堅固。200多年來,經歷了塞外風雪侵襲和多次強烈地震的搖撼,紅山塔依然完好無損,巍然屹立於紅山之上。
站在紅山頂上俯瞰烏魯木齊,有種「會登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對於很多烏魯木齊人來說,紅山公園是成長記憶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如果從紅山頂上沿山勢走向向東眺望,一條石頭山從博格達山峰蜿蜒西下,一直延伸到烏魯木齊河邊,恰似巨龍昂首。因為紅山崢嶸險峻,又是博格達山的一部分,再加上傳說神奇,所以紅山一直被人們尊為聖地,當地人會在此遙祭博格達山。因此,雖然紅山的海拔只有910.6米,相對高度也僅60米,但它卻是現代烏魯木齊的標誌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