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2015年是中國農曆乙未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羊年。羊,生性乖巧溫順,自古以來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羊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的化身,對我國道德、禮儀、美學、文字、飲食等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值此羊年新春來臨之際,和大家一起來了解羊的知識,領略「羊」的魅力。
一、羊的分類
說起「羊年」的羊,我們首先會想到山羊和綿羊這些常見的羊類,此外還有非洲大草原上馳騁的羚羊。但確切地說,能夠稱之為「羊」的種類並不多,主要是指哺乳綱偶蹄目牛科(Bovidae)羊亞科(Caprinae)下的羊族,包括盤羊屬(Ovis)、蠻羊屬(Ammotragus)、巖羊屬(Pseudois)、山羊屬(Capra)和塔爾羊屬(Hemitragus)(根據最新研究,塔爾羊屬已劃分為單獨的3個屬)五個屬。從外表看,有些羚羊和羊族很相近,名字裡也有個「羊」字,但它們並不屬於羊亞科,只能算是羊族的遠親,與羊的血緣關係甚至還不如羊亞科的麝牛和羚牛。
天津自然博物館現館藏羊族類標本30件,涉及盤羊屬、山羊屬和巖羊屬,其餘羚羊類標本包括羚牛、麝牛、叉角羚等在內約110餘件,其中包括部分半身標本、頭骨、羊角等。
1、 山羊和綿羊
山羊和綿羊的確切稱呼分別應該是家山羊(Capra aegagrus hircus)和家綿羊(Ovis aries),由於它們很早就被人類馴化,如今已各有上百個品種,外形特點迥異。它們時常出現在田間山頭,是人類重要的馴養牲畜。山羊和綿羊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同科而不同屬的動物,即羊亞科中的山羊屬和盤羊屬。二者的細胞染色體數目也不同,山羊為30對,綿羊為27對。
山羊一般生活在高原、山地,擅長攀爬險山陡壁。雜食性,胃口很好,不論草、樹葉還是小樹枝,都吃得很香,甚至還喜歡吃紙。大部分山羊無論雌雄均有角,出生20天左右就長出角來,公羊的角更是極為發達,角直上或向後彎曲。出生3個月左右就像老爺爺一樣,下巴長出鬍鬚,公山羊有長達15釐米的鬍鬚,母山羊往往沒有鬍鬚或是鬍鬚較短。山羊頭長,軀體較瘦,毛為粗剛毛和絨毛,有多種毛色。山羊的繁殖力較強,具有多胎多產的特點。
很典型的一種家山羊
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北山羊(Capra ibex)標本
天津自然博物館二層食草動物展臺和三層貝林展廳都有北山羊標本,北山羊要比家養山羊矯健,四肢較粗較長,額部尤為顯得粗壯。雄北山羊有一付巨角,角由頭頂向上逐漸彎向後背,角上有15-20道橫嵴,是一種典型的高山動物。
大部分雄性綿羊有螺旋狀的大角,雌性沒有角或僅有細小的角。它們身體豐滿,體毛綿密,多為白色。一般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喜食非禾本科草、闊葉草和草本植物,渾身長著又細又卷的絨毛,但是不長鬍鬚,一隻綿羊一年大概可以產4-7千克的羊毛。和脾氣很倔強的山羊不同,綿羊性格溫順膽小,總是成群結隊地活動,乖乖地跟在首領身後,一隻牧羊犬可以照看幾百隻綿羊。
農場飼養的綿羊
2、盤羊(Ovis ammon)
我館三層貝林展廳結尾處陳列著一隻盤羊的標本。盤羊最突出的形態特徵,就是雄羊頭上長有一對彎曲盤旋的大角,所以稱它為盤羊。盤羊在10-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首先要經過一段逐偶爭鬥,打鬥場面非常激烈。他們首先相對而立,然後同時低頭向前猛衝,互相用頭上巨大的彎角猛烈撞擊,巨角相撞響聲巨大,在山另一側也可以清晰地聽到。所以雄盤羊角上一般都能看到許多撞擊的痕跡。盤羊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收錄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CITES」)附錄Ⅱ。
盤羊
3、塔爾羊
塔爾羊成群棲息,兩性都有向後彎曲側扁的短角。目前透過基因圖譜分析,將塔爾羊屬的羊分為三個獨立的屬。
三屬中個體最小的是阿拉伯塔爾羊屬(Arabitragus)產在阿拉伯半島南部,主要分布於阿曼山區,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已將其列為瀕危種。
另一屬是分布在我國西藏及印度西北部到不丹喜馬拉雅山區的喜馬拉雅塔爾羊屬(Hemitragus),其體色為紅褐色到深褐色,雄性頸部到身體前部有鬃毛。
還有一屬是生活在印度南部開闊草原上的尼爾吉裡塔爾羊屬(Nilgiritragus),又叫巨角塔爾羊,其體褐色,背部有灰白花紋。
喜馬拉雅塔爾羊
4、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
我館二層哺乳動物展廳食草類動物展臺處立有一件藏羚羊標本(春節期間在臨展展廳展覽),藏羚羊屬於羊亞科的藏羚屬(Pantholops),並不在羊族的範圍內。藏羚羊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區被人們成為「生命的禁區」,但藏羚羊卻能在這種環境裡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繁衍生息。藏羚羊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還有群體長途跋涉進行遷徙的習性,遷徙路線長達數千公裡,以驚人的毅力向著目的地跋涉,極富凝聚力和持久力。
藏羚羊具有極具保暖性的絨毛,但藏羚羊不是溫順的綿羊,要想獲取藏羚羊絨,唯一的辦法就是殺羊取毛。在利益的驅使下,為獲取一條藏羚羊絨披肩「沙圖什」,需要獵殺3隻藏羚羊,這一度導致藏羚羊的數量急劇下降。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可可西裡》,被片中的故事情節深深震撼,本片的主人公藏羚羊保護站巡山隊長日泰是以索南達傑為原型創作的,他於1994年在與盜獵者的搏鬥中身亡,為了紀念他,可可西裡保護區的第一個保護站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索南達傑保護站」是可可西裡地區建立最早的保護站,主要任務是救治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和監測、保護及宣傳工作。珍貴的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收錄於CITES附錄Ⅰ。
天津自然博物館的藏羚羊標本
索南達傑紀念碑
電影《可可西裡》海報
5、麝牛與羚牛
雖然被稱為「牛」,外形也很像牛,但這兩種「牛」卻和羊族一樣被劃分在羊亞科下,是羊族的近親,統稱為羊牛族。
麝牛(Ovibos moschatus)是羊亞科麝牛屬(Ovibos)的唯一種,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低危(LC)物種,更新世時期已出現在地球上,和它同時代的猛獁象和森林古犀都早已絕跡,只有麝牛生存下來,現生活在北極圈以內。它們體型碩大、四肢短粗、蹄寬大等特徵都與牛相似;毛被厚而粗糙,背毛長達16釐米,長毛下層還有一層具有隔熱功能的絨毛,使其能適應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成年麝牛會聚集起來共同抵禦北極狼的攻擊,以保護族群的其他成員,所有成年麝牛都會頭朝外尾朝內圍成一團,將他們的犄角一致向外。在我館三層貝林展廳有一隻麝牛標本,大家可以找一找。
圍在一起的麝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又稱扭角羚,是我國著名的珍稀動物,收錄在CITES附錄Ⅱ中。顧名思義,羚牛即為像羚羊的牛。但其實不然,除了彎曲的雙角和魁梧的體格外,羚牛嘴下山羊一樣的鬍鬚揭示了它的身份——羚牛的分類位置為羊亞科的羚牛屬(Budorcas),也就是說,它是一種體型似牛的大型野羊。我館貝林展廳歐亞展區就有一隻羚牛標本,觀眾們可以親眼看一看。
羚牛
在這裡,要特別說一下容易與之混淆的牛羚。牛羚指的是另外一種牛科動物,又叫角馬(Connochaetes),屬牛科狷羚亞科(Alcelaphinae),它們貌似「牛頭馬面」,實為大型羚羊。數以萬計的角馬馳騁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常成為食肉動物的美餐。每年6月至9月,都會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百萬隻角馬、斑馬、瞪羚等組成的動物大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草原遷徙至肯亞的馬賽馬拉草原,這一遷徙過程被譽為是「世界上不容錯過的50大自然奇蹟之一」。我館三層貝林展廳重現了這一壯觀場景,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下。
「牛頭馬面」的角馬
6、叫羊不是羊——雪羊、黃羊和羚羊
雖然都被稱作「羊」,但是以下這三種動物都不屬於羊族的成員。
雪羊(Oreamnos americanus)屬於羊亞科羊羚族,又叫石山羊。肩部像腫瘤般突起,頜下有須,與山羊相似。渾身披著一層茂密的白色長毛。雌、雄均生有黑色短角,角呈圓形,彎曲度不大。為了躲避捕食者而生活在洛基山脈北部的巖石峭壁上,可食生長在巖縫中的細小植物。前足非常有力,可以幫助它們在陡坡間自由上下,蹄子下的硬墊可以增加抓地力。蹄子既可以緊緊收起來抓住巖石邊緣,也可以完全張開來減速。
生活在北美洲的雪羊
黃羊(Procapra gutturosa)屬於羚羊亞科(Antilopinae)的原羚屬(Procapra),別名黃羚、蒙古原羚等。體形纖瘦,略顯粗壯。喜歡棲息在半沙漠地帶的草原,群居生活。秋季常集合成大群,有時一群可集成數千隻,向南方水草豐盛的地方遷徙,春季再遷回北方。黃羊在清晨和傍晚覓食,主要吃草原上的各種植物。它們善於跳躍,高度可達2.5米,平地一個縱跳可達6—7米遠,下坡時甚至能跳到13米遠;也善於奔跑,最高時速為90公裡左右,如果以75公裡的時速奔跑,則可以持續1小時之久,所以在牧區有這樣的俗話:「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真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黃羊面臨著捕殺、石油開採、與人類家畜的採食競爭以及遷徙道路上的人造障礙等越來越多的威脅。為了保護黃羊,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CS)已經開展了一項關於黃羊生活史和生態需要的研究項目,為掌握黃羊的種群大小和結構提供了第一手的準確信息。黃羊已被列為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黃羊
我們平時常說的「羚羊」,並不指某一物種,也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屬,它涉及牛科中多個亞科,廣義上包括了羚羊和小羚羊一類的動物。不少種類的羚羊都有著驚人的彈跳能力和躲避能力。在我館二層、三層有很多羚羊類動物標本,特別是三層的非洲羚羊家族展櫃和非洲草原場景中,有各種羚羊20餘種,包括:鬣羚、斑羚、長角羚、短角羚、葦羚、糜羚、山羚、跳羚、貂羚、水羚、小巖羚、藪羚、叉角羚(屬叉角羚科)等等,看看你是否找得到。
7、叉角羚
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又名「美國羚羊」,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的開闊地帶,因在其角的中部角鞘有向前伸的分枝而得名。叉角羚角的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叉角羚長角的速度遠快於牛科動物,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所以,叉角羚科(Antilocapridae)是牛科以外的單獨一科,與羊的血緣關係相對較遠。按比例來算,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動物中最大的。而與其他反芻的偶蹄動物不同,叉角羚的蹄子沒有上蹄結構,而且側趾全部消失,這可以看出叉角羚是一種高度進化的偶蹄動物。
叉角羚
二、羊的特性
1、羊角
現生哺乳動物中只有有蹄類的五個科的動物長角,這五個科是:犀科(Rhinocerotidae)、牛科、叉角羚科、鹿科(Cervidae)和長頸鹿科(Giraffidae)。犀科屬於奇蹄目,其它都屬於偶蹄目。包括羊類在內,所有的牛科無論雌雄通常在一歲以後,在頭骨上長有一對犄角(少數種類的雌性個體沒有),並具有多種多樣的形狀。
牛科動物的角由兩部分組成:從額骨延伸出來的角心和外面的角套,角套是空心的,套在骨質角心上,因此通常又將牛科稱為洞角類。洞角的組成物質是與毛髮、指甲、蹄、鱗片、羽毛和爪一樣的角質,都來源於上皮組織。洞角內沒有神經和血管,因此沒有感覺,在切割時不會出血。
2,羊胃
A,為什麼要反芻?
由於食草類在攝食時,其視線會受到草叢枝葉的遮擋,不易發現以草叢作掩護的食肉動物,因而容易受到襲擊。反芻類動物是以較快的速度攝食,將食物匆匆咽入瘤胃,後離開攝食場地到視野開闊的安全地帶,將經過發酵的食物從瘤胃吐回口腔進行慢嚼細咽。在這一歷時較長的咀嚼中其視野幾乎不受限制,可以在咀嚼的同時察看是否有前來捕食的食肉類,從而提高防範效率。
B,真有「羊腸小道」?
反芻動物依食性主要有兩種,嫩食者和粗食者。嫩食者主要以雙子葉植物的嫩葉為食,如大多數鹿類,適應於取食纖維較少的植物。粗食者主要以單子葉植物為食,它們的胃特點是瘤胃和蜂窩胃的體積比較大,適應取食多纖維的植物。羊類為粗食者,腸道很長,在腹腔內彎曲盤繞達數十米,所以人們常用「羊腸小道」來形容那些漫長而又崎嶇狹窄的道路。
三、野生羊類的生存現狀
1、動物園裡的野生羊類
不久前在重慶動物園內,一隻來自非洲的蠻羊因胃內積存的2.4公斤塑膠袋不幸致死。專家稱,正是這些遊人投擲的塑膠袋造成蠻羊消化系統梗阻,它9天無法進食,因而被活活餓死。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很難判斷不宜吃哪些食物,因此不提倡遊客隨意給動物餵食。有些遊客在餵食時常常不小心把塑料包裝袋、吸管等垃圾也扔進園區,導致許多食草動物誤食。所以,遊客的自身素質和園方的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
2,賽加羚羊的噩夢,
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別名賽加羚羊,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由於其角即我們經常所說的羚羊角,被作為中藥藥材,長期遭到掠奪式大量捕殺,中國的野生種群已經滅絕,原分布於俄羅斯南部、蒙古國及中國新疆北部,現僅見於俄羅斯。被定為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CR)等級。
賽加羚羊
詳見【果殼網】《重生的希望—高鼻羚羊》http://www.guokr.com/post/513344/作者:C.CristataX
四、著名的羊
1、克隆羊多利
多利和她的頭生小羊Bonnie
綿羊多利出生於1996年7月5日,是世界上第一個被成功克隆的哺乳動物,它是由移植母羊的乳腺細胞到被摘除細胞核的卵子細胞中發育而成的。它證明了一個哺乳動物的特異性分化的細胞也可以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體。多利有三個母親:一個提供DNA,一個提供卵子,一個代孕。多利一生都待在羅斯林研究所,曾與一隻威爾斯山羊交配,先後產下六個羊羔。2003年2月14日,多利因肺病和關節炎而死亡,只活了不到7年,而綿羊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2年左右。不過許多科學家們為多利能夠存活6年之久而感到震驚,因為克隆體的基因染色體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微小的缺陷而導致基因缺陷死亡。
多利的克隆過程
2、喜羊羊是哪種羊?
國產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於2005年8月在杭州電視臺少兒頻道首播,深受小觀眾們的喜愛。那麼,劇中喜羊羊究竟是山羊還是綿羊呢?據專業人士考證,從飲食、生活環境、外形、犄角等方面綜合分析比較,認為羊村裡的羊羊們應該算是綿羊,而不是山羊。
詳見【果殼網】http://www.guokr.com/article/66213/,作者:famorby
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
3、小羊肖恩
「小羊肖恩」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行,阿德曼動畫製作的一個定格兒動畫系列。它於2007年首播,講述一隻小綿羊和夥伴們在牧場的生活故事。羊兒們常有些異想天開的主意,搞笑可愛。這部動畫片的特點是劇中角色並無任何語言對話,僅有「嘰裡呱啦」的發音,但製作公司巧妙地通過角色之間的動作、神態上的交流,讓觀眾了解劇情發展。曾贏得國際艾美獎。
小羊肖恩的原型:瓦萊黑鼻羊
小羊肖恩的原型:瓦萊黑鼻羊(Valais Blacknose),是瑞士瓦萊地區培育出來的一種綿羊
註:1、本文所用圖片除本館標本為拍攝照片外,其餘均來自網絡。
2、文中提到的天津自然博物館部分羊類標本將在2015年春節期間開展的羊年特展中展出,歡迎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