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2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中共福建省委新聞發布會召開,介紹和解讀中共福建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秘書長鄭新聰,省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科學技術廳主要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記者:過上更加美好生活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大家十分關注民生社會事業領域的內容。請問,福建「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有哪些民生方面的具體安排?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譚亞川:民生連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福建「十四五」規劃《建議》,聚焦百姓關切,順應群眾期盼,在收入、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社保、養老、社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收入方面,2016年至2019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均增長8.8%,高於經濟增速,2019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3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2015年縮小了0.08。「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議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作為主要目標之一,把城鎮職工、農民、困難群體、高端人才作為重點,實施四大群體增收計劃,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在就業方面,將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教育方面,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一直到終身學習體系,都作了工作部署。比如,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跨越式發展,爭取在大學數量、辦學質量上有新的突破。
文化生活是百姓的精神需求,我們在文化方面,將增加高品質文化供給,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讓敢拼會贏、開拓進取、海納百川、多元共生的八閩文化熠熠生輝、煥發生機。醫療方面,「十三五」時期我省加快推進一批醫療衛生補短板項目。2019年全省醫療床位總數達20.24萬張,比2015年增加2.92萬張。「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繼續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促進城鄉區域均衡布局,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老有所養是民生要計。養老方面,我們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順應廣大老年人的意願,增加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培育養老新業態,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老年人的尊嚴和權益。
社會治理方面,將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長效長治,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讓人民安居樂業,把事辦好,把事辦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定會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記者:福建是我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努力,生態建設取得重要成就,並探索創新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模式。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福建省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最新指示要求,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燦民:大家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期間,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重要戰略,親自領導、親手推動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創新實踐,為福建生態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先後被中央確立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要求福建為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近二十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指引下,全省幹部群眾持之以恆深入實施生態省建設戰略,統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聚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抓好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各項工作,探索創新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模式,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保駕護航,全省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
經過持續努力,福建在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有幾個數字可以說明,截止2020年11月,全省9市1區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8.7%,PM2.5濃度下降至20μg/m3,主要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97.9%,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約10個和16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連續41年保持全國首位。福建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和全國唯一的全省所有地級市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中國工程院2019年發布的全國生態文明指數,福建排名第一。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福建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居全國四個生態試驗區的首位。
經過持續努力,福建在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有幾個數字可以說明,截至2020年11月,全省9市1區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8.7%,PM2.5濃度下降至20μg/m3,主要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97.9%,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約10個和16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連續41年保持全國首位。福建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和全國唯一的全省所有地級市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中國工程院2019年發布的全國生態文明指數,福建排名第一。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福建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居全國四個生態試驗區的首位。
「十四五」我們將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省戰略,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示範省份。一是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健全鼓勵綠色發展的政策機制,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優化。堅定不移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強碳排放強度控制工作,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制定並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福建應有的力量。二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推進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加快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補齊環境治理短板,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等工程,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汙。三是加快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加強綠色低碳宣傳和消費引導,促進全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四是推動試驗區建設往廣度深度拓展。加強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系統集成,穩步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著力打造制度探索先行區、綠色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樣板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的進步。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請問福建省「十四五」期間對於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創新型省份的主要著力點和重要部署是什麼?
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林巋然:我省「十四五」期間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剛剛閉幕的福建省十屆十一次全會重要部署,聚焦「四個面向」,圍繞「科技是新發展第一動力源」的理念,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激活科技人才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力量統籌。
「十四五」期間我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部署: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國務院於2016年批准建設、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和全國創新改革的重要試驗田,全省約84%的高新技術企業、72%的科技小巨人企業和73%的新型研發機構在福廈泉自創區成長。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以更開放的機制推動福廈泉自創區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沿海科技創新產業帶。高標準建設省創新實驗室和創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發平臺,積極引進大院大所,努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和平臺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優化科研力量配置,圍繞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新、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凝練和推進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創新鏈整體效能。
二是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群體。通過實施企業研發投入激勵和高技術企業培育等惠企政策,近三年我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8%以上,2019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4811家,比2015年翻一番,年均增幅超過20%,並貢獻了7000億元的工業總產值。接下去我們還要繼續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培育提升行動,打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明年預計我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將達到6500家。
三是以更活的機制激發創新人才潛力。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貢獻為重要衡量標準,健全人才評價和政策服務體系,培育和引進一批國內外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強化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和高質量服務,積極推動建立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讓「行行業業出狀元」成為創新創業創造的常態。
四是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行動,鼓勵各地「因城施策」「因企施策」,引導社會和金融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更大力度地推動賦予科研機構和人才更大自主權,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記者: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請問我省「十四五」期間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思路?如何規劃發展路徑?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翁玉耀:製造業是經濟工作的主戰場,「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剛剛閉幕的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部署,加快編制福建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提升存量、優化增量、擴大總量、提高質量,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主要做法:一是科學規劃「十四五」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我省工業要保持中高速增長,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著力打造一批百億企業,形成20個以上千億產業集群,力爭電子信息製造、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紡織鞋服等4個產業超萬億元,食品、冶金、建材等3個產業超5000億元,現代產業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二是優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突出「增芯強屏」,加快數字產業化進程,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加快「電動福建」建設,壯大高端裝備產業,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石化產業突出一體化精細化發展,提升「兩基地一專區」集聚化發展水平,增強原料供應能力,推進石化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紡織服裝產業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紡織鞋服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新興產業。以智能化、數位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推動食品、冶金、建材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精心謀劃製造業發展舉措。在推動動力變革方面,強化科技戰略支撐,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福建製造向福建創造的轉變。在推動效率變革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實施「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增強產業鏈韌性、競爭力與自主可控能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在推動質量變革方面,加強品牌質量建設,強化標準制修訂,塑造「福建製造」品牌發展新優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節能降耗,加強汙染防治,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在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方面,進一步培育龍頭企業,大企業大集團,積極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成長企業,大力發展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獨角獸等企業。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產融對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記者:今年是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5周年,我想問一下,下一個五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間,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將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
福建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吳南翔: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五年多來,我們大膽試、大膽闖,累計推出實施480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96項,40項改革試點經驗和實踐案例被複製推廣到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自貿試驗區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取得的積極成效,並指明了深化改革創新的方向。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在四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一)在擴大開放合作方面。一是積極爭取電信、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率先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外資企業註冊資本、投資方式等限制,推動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二是著力發揮沿海近臺優勢,深化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合作,努力建設兩岸共同市場,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三是充分利用華僑資源,在投資貿易、數字經濟、人文交流等領域,織密聯通合作網絡。
(二)在加大改革探索方面。一是對標國際經貿規則,積極爭取福建自貿試驗區擴區,在投資、貿易、金融、運輸、人員往來等領域,實施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二是加快先行先試,統籌發展在岸業務、離岸業務,打造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節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三是加大制度集成創新。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自貿試驗區創新成果複製推廣先行區。四是加強自貿區學院建設,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三)在增強發展動能方面。推進實施重點平臺提升計劃,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二是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前瞻性地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重量級未來產業。三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產業體系。
(四)在提升政府治理方面。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健全風險防控配套措施。三是探索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四是完善自貿工作機制,構建科學高效、統籌有力、運轉協調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我的回答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記者:面對新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部署。請問,福建作為沿海開放型省份,「十四五」期間將如何發力,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譚亞川: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前面鄭新聰秘書長作了介紹,福建沿海近臺、區位特殊,是改革開放先行省份,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在服務並深入融入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探索有效路徑、發揮更大作用。「十四五」時期,福建服務並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主要在「三個重要」上下功夫。
一是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這主要是考慮我省在全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循環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努力在國內大循環中發揮銜接、貫通的作用。
二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這主要是考慮我省處在對外開放前沿,擁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強化進出閩大通道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國內外市場對接,打造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大動脈,成為服務「一帶一路」、中西部及周邊地區的前沿樞紐,努力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集聚、輻射、服務等重要功能。
三是用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這主要是考慮我省的經濟結構特點和僑胞大省實際。福建民營經濟活躍,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二,達到68.1%,貢獻了70%以上的稅收,吸納80%以上的就業,規模以上民營企業數佔全省的90%以上。同時,福建是全國第二大僑鄉,海外閩籍僑胞有1580萬人,僑胞數量、華僑經濟均佔我國海外僑胞的四分之一。「十四五」時期,我省將發揮我省民營經濟比重大、僑胞數量多的特色優勢,推動民營企業家成為開拓市場、暢通循環的主力軍,推動僑資僑智成為經貿合作、融通內外的橋梁紐帶,讓更多高端資源要素匯聚福建,讓更多福建產品和服務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我的回答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前瞻性提出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部署,多年來福建在建設數字政府、發展數字經濟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請問,在「十四五」新徵程中,將如何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新機遇,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張燦民:就像您剛才說的,早在200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著眼於搶佔信息化戰略制高點,增創福建發展新優勢,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決策。二十年來,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持之以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數字福建」藍圖,深化數字福建建設。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和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論述,連續成功舉辦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列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福建建設邁上新臺階。剛才秘書長也做了介紹,2019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1.73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40%,位居全國第六,預計2020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將超過2萬億元。數字政府建設總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數字政府服務指數高居全國第一位,應用指數位居全國第三名;數字政府能力評為優秀級,政府網站名列省級政府第二名;省政府門戶網站績效水平連續3年在省級政府中排第四名;建成全省行政審批「一張網」,97%以上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可網上辦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項佔比超過90%;「閩政通APP」基本實現高頻便民事項「馬上辦、掌上辦」,「八閩健康碼」評為省級「十大」優秀創新案例,疫情期間我們首先開發八閩健康碼,現在在全國被評為十大優秀創新案例是對我們充分的肯定,對疫情防控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八閩健康碼」在線制碼超過3500萬,亮碼通行超過4億次。
「十四五」我們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工作,深化新時代數字福建建設,努力建設數字中國樣板區和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具體從四個方面來著力:一是增創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增強關鍵數位技術研發能力,加大數位技術應用場景開發開放力度,打造「福州數字應用第一城」和「數字應用第一省」;加快數字產業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培育一批年主營收入超百億元企業,爭取更多企業進入全國行業百強;推動產業數位化轉型,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深化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在各產業推廣應用。
二是高水平打造數字政府,夯實數字政府公共基礎設施,拓展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數字政府服務體系,強化數據驅動的政府服務架構優化;加快政務服務創新應用,深化多終端協同服務,推動政務服務場景式、無縫化辦理,更好支撐政務服務「一網好辦」。三是推進數字社會建設,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全面提升數字民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民生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四是加強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深化公共數據資源匯聚治理、開放開發,加快顯現數據關鍵生產要素價值;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探索數據要素高效配置機制;建立健全數據資源管理應用體制機制,築牢網絡信息安全防線,保障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請問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中,如何做到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支持臺商臺企參與新一輪福建建設發展?在吸引臺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方面,還有什麼新的舉措?
福建省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王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剛剛閉幕的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作了具體部署。我們將繼續做好「通、惠、情」這三篇文章,持續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用心用情當好臺胞臺企在閩生活、投資興業的「服務員」,創新發展的「護航員」,開拓市場的「推銷員」,讓臺胞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一是構架參與通道,支持臺胞臺企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今年雖然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但是在福建的臺商臺企目前在我省生產經營總體穩定,不少臺企增資擴產,一些臺企逆勢上揚、業績喜人。下一步我們將總結推廣「臺資企業拓內銷」推介活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支持臺企整合資源、拓展渠道、塑造品牌,參與政府採購、國企產銷對接、民企融合共享,以及5G、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基建和生物技術、醫療衛生、綠色能源等我省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深化閩臺優勢產業融合,引導和支持臺企參與強鏈補鏈,以商引商、以臺引臺,共同構建閩臺數字產業鏈、文化產業鏈、生態產業鏈等,著力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幫助臺胞臺企抓住新機遇、融入新格局、分享新紅利。
二是構築創新平臺,發揮臺商臺企在科技協同創新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升格各類涉臺的園區管理水平和產業集聚的功能。新設一批閩臺科技合作基地,推動與臺灣高科技企業、領軍人才共建聯合科研創新平臺。鼓勵臺資企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能級、強化輻射。加快推進「數字第一家園」一體化服務平臺、臺灣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平臺、「臺胞臺企服務專窗」建設,用科技手段服務臺企。
三是構建一流環境,繼續推進臺胞臺企同等待遇落實與創新。持續推進已經制定出臺的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落深落細。同時,正在因應臺胞臺企關切,從經濟、基礎設施、社會、文教等領域全方位梳理細化,進一步精準實施同等待遇、同等便利的內容、事項、環節,促進在閩臺胞臺企社會服務保障水平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同步提高。
在吸引臺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方面,近年來我省圍繞臺灣青年來福建「追夢」「築夢」,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們結合福建的實際,發揮福建的獨特優勢,在臺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這一塊,也探索了比較多好的做法,好的路徑。下一步,將按照省委全會工作部署,突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進一步創新提升,為臺青來閩實習就業創業,匹配新舞臺、拓展新空間。
主要有三方面我們將繼續加大力度:一是以鄉建鄉創為媒,讓臺灣青年在鄉村振興廣闊天地中大有可為。二是以工業設計為媒,讓臺灣青年在我省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大有能為。三是以延伸服務為媒,讓臺灣青年在加快新一輪創新創業創造中大有作為。
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總之,我們將繼續創造更多的條件,讓閩臺青年用各自不同的奮鬥歷程詮釋「誠信、匠心、專注、拼搏、堅韌」這一共同精神內核,攜手為兩岸融合發展添上炫麗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