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正在創業的學員問我:
潤總,都說公司一定要有願景、使命、價值觀。可是,雖然我創業幾年了,也掙到了一些錢,但我真的不知道公司的願景和使命到底是什麼,怎麼辦?
公司真的一定要有願景和使命嗎?
這其實和「人一定要有夢想嗎」,是一個問題。
那麼,人真的一定要有夢想嗎?
我給你講個故事。
—1—
今年,我的兒子小米小學畢業。
在準備畢業典禮的時候,學校要求我們錄一段視頻,讓父母採訪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問小米:小米,你的夢想是什麼呢?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小米說:長大之後,我想做一名架構師。
小米從小就學編程,他很喜歡寫程序,所以他想做一名架構師。
聽到這個,我很為他高興。
十幾天之後,我們一起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有一個環節,是主持人輪流問現場的每一位小朋友,你的夢想是什麼?
輪到小米了。主持人問:小米,你的夢想是什麼?
小米說:我的夢想,是長大之後做一名黑客。
……
十幾天前,小米的夢想還是做一名架構師。
十幾天後,小米的夢想就成了做一名黑客。
短短十幾天,他的夢想就變了。
為什麼?
因為他其實不懂什麼是夢想。
不管是做架構師,還是做黑客,其實都只是小米一時興起的想法。
小孩子的夢想,大部分都是說說而已。
也有一些小朋友,你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
他可能根本就答不上來,或者說:我沒有夢想。
很多家長聽到這個答案,大吃一驚,五雷轟頂。
你怎麼能沒有夢想呢?!愛迪生小時候就是因為跟他媽媽說:「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所以他才真的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
你必須有一個夢想,你如果沒有夢想,我就要引導你有一個夢想!
其實,大可不必。
不是每一個小孩子都能像愛迪生一樣,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要做什麼。
那些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要做什麼的孩子,都是極少數的。
他們都是上帝的寵兒,天之驕子,可能幾十萬裡才有一個。
而大部分孩子的夢想,都是一時興起的。
你可以鼓勵他,但是不要真的相信。
更不要逼著他一定要有一個夢想。
沒有夢想,也很正常。
—2—
對於公司來說,其實也是一樣。
公司真的一定要有願景和使命嗎?
不一定。
在創業的早期,不要逼著創業公司去想,你的願景和使命到底是什麼?
你想不清楚的。
在願景、使命、價值觀裡,你唯一能夠想清楚的,其實只有價值觀。
什麼是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在創業早期,你就要定下來這些原則。
否則,後期犯了錯誤再想糾正,就糾正不回來了。
教育小朋友也是同樣。
不要逼著小朋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但是要早點去培養他的價值觀。
引導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真誠的人,做一個能與別人協作的人。
這些,是會影響他一生的東西。
比如,我經常跟小米講,要培養自己的「三心兩力」。
三心,就是好奇心、同理心和平常心。
「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
這就是好奇心。
你能擁有的一切都源於探索,而探索的動力都源於好奇。
好奇心,源自於對自己「知識的缺口」的敏感,填補缺口的強大動力,和不斷填補的巨大成就感。
這是你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的,最大的財富。
「他為什麼反對你?」,「他為什麼支持你?」,「為什麼他看上去這麼友善?」,「而他看上去那麼不可理喻?」
這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能讓你面對委屈時不至於紅眼睛,面對挑釁時不至於紅脖子。
你所能交流、接觸人群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你能在這個社會中獲得的高度和深度。
而同理心是這一切的基礎。
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叫做平常心。
當你有100元時想,能有1000元就好了。當你有1000元時會想,能有10000元就好了,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幸福。
有100元時能享受100元的快樂,有1000元時能享受1000元的快樂,有10000元時能享受有10000元的快樂。
玩泥巴有玩泥巴的快樂,打遊戲有打遊戲的快樂,有平常心的人在任何事物中都能感受到快樂。
快樂,是任何人都給不了你的,它的唯一來源,是你的平常心。
兩力,就是自驅力和意志力。
當你的進步來自外在壓力的時候,你的進步只會到壓力消失為止;而當你的進步來自內在動力的時候,你的進步是永不停止的。
這種內在的動力,就是自驅力。
但有了自驅力還不夠。
想做好任何一件事,大部分過程,都是很枯燥的。
怎麼堅持下去?靠意志力。
「再堅持一下,我可以的。」我希望這樣的聲音可以時常從內心出現在你身邊。
自驅力讓你走得更快,意志力讓你走得更遠。
好奇心、同理心、平常心、自驅力、意志力。
這就是我希望小米擁有的「三心兩力」,這也是我希望他能夠擁有的價值觀。
價值觀需要從小言傳身教,擁有了價值觀,他才能在尋找夢想的人生道路上,不至於走岔路。
—3—
不要要求小朋友一定要有夢想,而要早點去培養他的價值觀。
那如果真的必須對他有要求,這個要求應該是什麼呢?
是成長。
什麼叫做成長?
就是你今天要比前一天有進步。
只要每一天都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你就能不斷接觸更優秀的人,去更好的學校,去更高的地方。
沒有夢想沒關係,但是一定要有成長。
成長,就是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情況下,也必須要往前走。
對公司來說也一樣。
在我剛創業的時候,你問我我的願景和使命是什麼?
其實我是不知道的。
甚至到目前為止,你問我我的公司未來要做成什麼樣?
我也是不清晰的。
我唯一清楚的,就是我的公司必須要增長。
今年要比去年有增長,明年要比今年有增長。
我對自己的要求也一樣。
今天要比昨天有進步,年底要鄙視年初的我自己。
所以,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一定要有願景和使命嗎?
不一定。
願景和使命,是一種召喚,英文叫calling。
是突然有一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你好像被什麼召喚了。
就像上帝突然給你打了個電話,你覺得你這輩子必須要完成這個使命,這才是你人生的意義。
可是,如果上帝沒有給我打電話怎麼辦?
難道我就自己給自己打一個嗎?
其實沒有必要。
當你沒有真正的願景和使命的時候,你其實心裡只裝著一個東西,那就是我要掙更多的錢。
只不過,我們習慣於把「掙更多的錢」這件事,包裝成各種各樣的願景和使命。
「我要做最知名的時尚公司」,「我要做最偉大的軟體公司」……
這會讓你和你的團隊都比較扭曲。
一開始就有願景和使命的公司,非常幸運。
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不必糾結這個事情。
你需要做的,是在早期定好價值觀,不斷讓公司增長。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去尋找你的願景和使命。
存在,優先於意義。
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存在的。
如果沒有使命,那就先讓自己的公司存在,然後再去尋找意義。
最後的話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你的夢想是什麼?」
「你們公司的使命是什麼?」
……
聽過太多太多這樣的話,好像大家都默認了:每個人都必須有夢想,每家公司都必須有使命。
其實不是的。
沒有夢想很正常,沒有願景很正常,沒有使命很正常。
不是每一個人生下來就帶著使命的。
上帝沒有給你打電話沒關係,不要過於糾結這件事。
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讓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都有所成長。
一邊成長,一邊去找到使命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