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夏津縣誌記載:布袋雞又名「海味什錦雞」,源於元初,盛於乾隆,系夏津傳統特色名吃,後為《滿漢全席》主菜之一。因其狀如布袋,故名「布袋雞」。
中國人對吃似乎有特殊的執念,所有要經過口舌入腹的食物都要各有滋味,做法也要有花樣有新意才行。上到過去皇帝面前的珍饈御膳,下到鄉野路邊攤的小吃小食,全都是人們對味道要求了無數遍,對美食創新了無數次之後的所得。那麼如果當你面前擺著一盤專「吃」海參鮑魚的布袋雞時,你也就不會覺得驚訝了。
從元初開始到現在,這隻布袋雞身上傳承的不只是十代人的製作技藝,它早已匯聚了數個朝代人們對於味覺及口感的追求與嚮往。那麼如果是嚴苛的製作技藝,多達58道的製作工序,內含的16道佐料還是其中搭配的20多種中草藥,就都不會讓人覺得驚訝。
菜板上,一隻剛剛被宰殺褪淨毛的母雞靜靜地躺在上面,已經用鑷子手工摘淨了細小絨毛的白嫩雞皮,在光線之下竟然都能反光。此時魏憲華早已經淨好了手準備開始製作布袋雞。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雞製作技藝第十代傳承人的名頭並沒有改變他什麼,他仍然喜歡手握著自己的刀,親手製作一隻只布袋雞,複製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美味。
手起刀落,在魏憲華嫻熟的刀功下,菜板上母雞的咽下被切開一豎向二寸許小口,接著從脖子處開始向下褪皮,雞皮褪到胸部後用刀分離雞肉和雞骨。不到兩分鐘的功夫,雞的內臟及骨頭便被全部剔除乾淨,而整個雞外形卻完整無損。剔出的雞骨不帶一絲多餘的肉,往雞布袋裡灌水,水亦一滴不漏,這一手精絕的刀功,看著便忍不住讓人拍手叫好。
這個步驟是剔骨,是製作布袋雞的重要環節,也是最考驗廚師刀功的地方。剔骨不僅要把握好時間,還要做到「雞骨不帶肉,雞肉不帶骨,灌水不漏湯」,沒有幾年的刻苦練習是做不到的。而魏憲華的這一手絕活,是他苦練了26年的結果。
雞骨剔完了,下一步就是給雞「餵食」了,說這是只「吃」海參鮑魚的雞那是真不為過,只見海參、鮑魚、瑤柱、火腿、魷魚、筍菇、蹄筋等16種按比例搭配好的山珍海味,和26味中草藥秘製做成的餡料都被裝進雞布袋中,這樣滿肚子山珍海味的布袋雞成不了滿漢全席的主菜那才教人奇怪呢。
緊接著這隻滿肚子山珍海味的布袋雞被用竹篦封嚴切口,入油炸至金黃色,上籠清蒸後又配以青、紅、黃等色蔬菜拼成圖案。至此,這道夏津當地的華宴群饈之首——布袋雞便做好了,錦簇之間整隻布袋雞有如活雞伏於盤中,造型極富美感。
金黃璀璨間,布袋雞的香氣溢滿鼻端,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動。用筷一划,雞皮綻開,內餡隨之外露,金黃色的湯汁間珍饈立現,夾一筷嘗之,令人回味無窮,果然不負御膳美名。
自1991年拜布袋雞第九代正宗傳人紀尚忠為師之後,這布袋雞魏憲華一做就是26年,這26年間為了做好這隻已經傳承了九代的布袋雞,年僅20歲的魏憲華先後在北京、濟南、德州、夏津等大酒店任廚師長,只為不斷精進自己的廚藝刀功,更好地弘揚布袋雞的製作工藝。如今26年過去了,魏憲華的布袋雞做的也越加精緻,而那悠長的香味中,傳承積澱了十代的美味也更加厚重,令人回味無窮。
想獲得更多最新最有價值的非遺資訊?您可以百度搜索聚匠網(www.聚匠.com)。如果您有任何非遺相關的問題,歡迎撥打聚匠網官方熱線400-8818257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