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八佰》剛剛公映三天,累計票房就突破8億大關,本周接連打破《西遊記女兒國》的內地影史點映票房記錄、《寵愛》的2020年自然年票房記錄以及《刺蝟索尼克》的2020年全球開畫票房記錄。而伴隨著下周《花木蘭》的缺席,《八佰》依舊有著10天的空檔能夠獨佔影市鰲頭,總票房目前來看已經坐穩15億,向20億大關進發。
而一個月之後的國慶檔,目前《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姜子牙》《奪冠》四部重量級大片已經相繼定檔,有望合力為國慶檔貢獻30億+的票房成績,讓國慶檔大盤恢復到去年同期60%以上水平,單日大盤突破3億、4億甚至更高。
然而,夾在暑期檔和國慶檔之間的9月開學節卻依舊缺少重量級國產片定檔,甚至沒有一部有票房破億實力的。甚至有業內人士預估,9月單日大盤跌破4000萬的天數將超過一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定義9月「開學節」
隨著票房大盤的逐年增加,檔期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表現已經越來越重要。同時電影的檔期也越來越多,從十多年前僅有的暑期檔+賀歲檔兩大檔期,發展成目前春節、暑期、國慶、賀歲四大檔期以及包括情人節、清明、五一、端午、七夕、中秋在內的數個小檔期共存的格局。
但開學節檔期,卻是眾多檔期中的一個特例,如果說其他節假日檔期對於影片票房有著或多或少的加成,有著來自官方以及片方與媒體的積極定義,那麼開學節的定義更多的則是來源於民間的一種「反諷」。
開學節,顧名思義也是大中小學開學的這段時間,一般特指9月,尤其是國慶檔影片上映前的幾周。在這幾周內,電影大盤會從暑期檔維持兩個多月的高票房迅速降溫,與前後的暑期檔、國慶檔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在開學節,工作日大盤甚至會長期保持3000-4000萬的極低水平,因此極少會有電影主動選擇在這一階段時間公映。
我們也總結整理了2016年至今的9月單月票房大盤表現,可以清楚的看出9月單月票房表現的低靡,位列全年倒數第一,甚至大盤佔比近幾年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為什麼相對比同樣沒有特殊節假日加成的3月、4月以及11月,9月開學節檔期會如此低迷呢?
為什麼開學節這麼「萎」?
開學節的萎靡,也是兩大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9月所處「地緣」本身的尷尬。
相對比9月,同樣作為學生開學季的3月,往往能吃到春節檔影片後續的紅利,而4月往往也穩定的擁有清明節檔期,但是9月缺都沒有這種福利。
首先暑期檔頭部種子選手,大多選擇在7月初、7月末以及8月初這幾個檔期上映,很少會有具有10億+體量的暑期檔國產片會選擇在8月中下旬定檔,因此9月也很難吃到暑期檔頭部影片的紅利。
其次是中秋節檔期的不穩定,五個小長假中,元旦、清明和五一檔的日期是基本確定的,都是每年1月、4月初和5月初的固定時間。但是端午檔和中秋檔的具體日期,則會隨著每年農曆日期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但是無論端午檔怎麼改,都會有好萊塢大片助陣,但是對於中秋檔就沒有那麼好了。
可以說,中秋檔與國慶檔之間的時間間隔,極大的影響了檔期內票房的體量。2015年中秋節是9月27日,臨近國慶檔的中秋索性與國慶檔合二為一,因此也佔盡了優勢,徐崢《港囧》在中秋檔提前開畫,為中秋檔創造了該年度小長假最高的票房成績。但是2016年和2018年的中秋節,都是出於9月中旬,與國慶檔間隔不遠不近,做不到無縫連接,也會讓不少具有5億+甚至3億+票房預期的影片望而卻步——「如果只有2周甚至10天的時間就會被國慶檔腰斬,那我還不如不上」。而如果中秋節像2017年以及今年這樣,來到了10月,又會和國慶檔重合,更加瓦解了9月的票房。
這也導致了9月開學節檔期的「惡性循環」,片子越少,大盤越冷,大盤越冷,片子定檔的積極性也就越低。
第二大問題就是片源。事實上每年的8月末到9月末,都是好萊塢電影扎堆上映的開學節檔期,2016年《諜影重重5》《星際迷航3》《冰川時代5》、2017年《敦刻爾克》《蜘蛛俠:英雄歸來》《猩球崛起3》、2018年《蟻人2》《碟中諜6》都曾經在這一檔期上映。
然而隨著2019年暑期檔保護月的正式瓦解,大多數好萊塢分帳大片都獲得了同步甚至提前的上映機會,因此8月底9月初的檔期環境也缺少了足夠撐的起量級的主心骨,這也導致了2019年9月相比以往的進一步下跌。在2019年9月大盤雖然有32.37億,但是國慶檔影片在9月點映以及9月30日當天的票房就高達7.87億,如果去掉這一部分,2019年9月票房甚至只有24.5億,不足大年初一單日大盤的兩倍,這也導致去年9月足足有16天的單日大盤跌破5000萬大關。
而對於今年,無論是好萊塢電影還是國產片,或許都很難救9月了。
史上最尷尬9月,究竟能靠誰?
誰能撐起9月大盤?
《八佰》能嗎?難。《八佰》雖然現如今票房勢頭極猛,但是主要票房能量僅僅在8月內釋放,預計其在9月的票房不會超過5億。
《信條》能嗎?很難。作為今年公映的第一部好萊塢A級「救市大片」,《信條》在海外市場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中國內地,諾蘭從來不是能夠票房達到S級的那一批導演,與《蜘蛛俠》《碟中諜》系列不同,《信條》本身的題材導致了其在三四線較難下沉,考慮到《信條》本周釋出口碑的「極度燒腦」「適合多刷」的標籤,預測其最大體量不會超過8億。
那《花木蘭》能嗎?更難。因為《花木蘭》突然決定「院轉網」上線Disney+的原因,《花木蘭》的檔期在國內也是一拖再拖,《花木蘭》定檔在9月11日的概率更大一些。而如果真的定檔在此,《花木蘭》的票房預測也會因為宣發弱勢以及盜版衝擊等原因,止步於5億大關之前。
除此之外,如果過度依靠進口片撐大盤,也會造成周末票房虛高、工作日票房極低的不均衡後果,只有足夠下沉的國產片,才能夠真正帶起工作日的大盤活力。
而因為疫情原因,今年大學生也被學校嚴控,難以獲得出校機會。目前來看,絕大多數高校在9月初開學後,仍然會採取封閉式管理,這也會讓9月上映的電影失去9成以上的大學生受眾群體,失去了這樣一批受眾的話,對任何一部電影都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而高校學生群體的缺失,更讓9月甚至難以保證3000萬的基本盤,考慮到今年的特殊情況,出現一半以上天數大盤跌破4000萬並不奇怪。
9月開學節的未來
如果僅僅依靠目前已經定檔的幾部影片,9月大盤將重新跌入冰點,除國慶檔之外的影片9月大盤,甚至難以超過20億,這對於剛剛重新回暖的內地影市無疑是有著極大傷害的,甚至讓《八佰》救市的意義消磨殆盡。
如何拯救9月大盤呢?
一方面,中等體量國產可以定檔在9月4日或者9月11日,可以獲得至少2-3周的檔期空間。這裡我們也建議中等體量的港片可以儘早部署,2018年的《反貪風暴3》(4.43億)以及《黃金兄弟》(3.17億)都是在這個檔期創造了遠超預期的票房成績,考慮到目前國慶檔還沒有類似題材的影片,如果口碑足夠好,甚至能在國慶檔影片上映之後依舊獲得一定的排片空間。但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到目前距離9月僅有一周的時間,臨時緊急操作也同樣會造成宣發方面的弱勢。
此外,國慶檔大片,也可以考慮在9月26日提前進行點映,甚至提檔。近年來,2016、2017以及2019年的國慶檔影片,均有部分影片提檔的操作,雖然大多數影片只是提檔一天或半天的微調,但是這樣的動作對於提檔影片的票房及九月大盤都是積極意義的。
9月大盤,真的還可以再搶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