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頭青絲熬成雪,深耕疏浚三十載
費龍(右二)和同事們一起查看圖紙 /受訪者供圖
國之潤,自疏浚始。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隋朝開鑿大運河,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中國疏浚業的縮影。而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52歲的副總工程師費龍在疏浚領域深耕三十一年,將滿頭青絲熬成雪白,帶領設計團隊完成了20多艘大型耙吸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開發,使我國挖泥船設計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他也因此被中國疏浚協會授予「全國疏浚行業資深專家」稱號。
走自主創新道路打破「歐洲壟斷」
在疏浚工程中,耙吸式挖泥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挖泥船。它機動靈活,效率高,抗風浪力強,適宜在沿海港口、寬闊的江面和船舶錨地作業。長期以來,我國的挖泥船主要依賴進口。我國的船企及疏浚企業要想獲得相關技術,不得不向壟斷設計、建造技術的歐洲少數國家支付高昂的技術使用費。費龍深知,要想將這筆費用留在國內,只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因此,從2001年起,他就以項目設計主管的身份,帶領團隊開始參與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改裝設計工作。當時費龍35歲,滿頭青絲,風華正茂。而今,由於用腦過度,52歲的費龍白髮如雪。顧及到對外形象,費龍不得不把頭髮染黑。「本該留給頭髮的營養都供給大腦了。」他幽默地說。
2008年,費龍主持開發了我國第一艘18000方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輪。該船原定的艙容為15000方,在詳細設計進程過半、船級社許多圖紙已退審、船廠生產設計已開展的情況下,船東天津航道局提出要加大艙容要求。改還是不改?船廠堅決反對,設計人員也有想法,如果影響到船廠船塢周期,將會對船廠一系列船的生產安排造成重大影響。
費龍意識到,若能以修改方案為突破口,就可以滿足船東的要求,同時也不會對設計和船廠的進度造成大的影響。在修改設計論證協調會上,他代表七〇八所介紹了自己提出的修改方案,並告訴大家,修改方案對船的總縱強度、航速、安全及其他方面性能不會造成影響。費龍的方案獲得了船東、船廠的認可,而他既為船東著想、又考慮船廠利益的做法受到了各方的讚賞。
船東造船部經理劉長雲感嘆:「費龍在這次改進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做成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
2010年7月,「通程」輪順利交付,其主要評價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綜合能耗水平低,經濟效益高,被稱為「綠色環保」型耙吸挖泥船。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授予該項目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帶領團隊開發設計「造島神器」天鯤號
十多年來,在七〇八所創建大型挖泥船研究和開發平臺的基礎上,費龍帶領設計團隊先後完成了「海虎系列」、「通系列」、「浚海系列」等大型耙吸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開發,為我國島礁建設、深水港、深水航道和臨港工業區等重大工程提供了裝備保障,提升了我國在世界疏浚界的地位。
2017年11月3日上午,由中交天津航道局出資、中船七〇八所自主設計的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脫開纜繩,駛出上海振華船廠的船塢,三聲嘹亮的汽笛聲響徹長江入海口。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費龍承擔了「天鯤號」的船型開發工作。在設計過程中,費龍帶領團隊攻克了船型方案、船體結構、動力系統、疏浚系統、柔性鋼樁、重型橋梁等關鍵技術,開發了一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達35米,疏浚能力為每小時6000立方米,能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由於它大幅提升了我國填海造陸、航道疏浚、港口建設等領域能力,媒體稱之為「造島神器」。
費龍向記者介紹說,「天鯤號」在船型、系統設計、功能定位、總體布局上都實現了技術創新,「可以說是中國船舶工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高新技術與重型裝備製造高度融合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