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口若懸河的人,也有沉默寡言的人。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總認為喜歡說話比不喜歡說話要好,至少情商顯得要高一些,在社會上更能吃得開一些,這看似很有道理,其實不盡然。
其實,很多時候愛說話並不等於會說話。
在鬼谷子看來,真正會說話的人是那些在需要說話的關鍵時刻才說,並且一說就能說到點子上,能發揮大的效用的人,而到了該沉默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沉默。
麥肯錫公司是世界級領先的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一次沉痛的教訓:該公司曾經為一家重要的大客戶做諮詢。
諮詢結束的時候,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在電梯間裡遇見了對方的董事長,該董事長問麥肯錫的項目負責人:「你能不能說一下現在的結果呢?」
由於該項目負責人沒有準備,無法將這長達10頁的結果在電梯從30層到1層的30秒鐘內說清楚。
最終,麥肯錫失去了這一重要客戶。
從此之後,麥肯錫要求公司員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結果表達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題、直奔結果,把話說到點子上。
這就是在商界流傳甚廣的麥肯錫「30秒鐘電梯理論」。
這個理論啟示我們:提煉觀點,精簡內容,話說到點子上有多重要。
然而,要想把話說得明白、說的到位、說到得體、說的出色,使你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時都能應對自如,那麼就巧妙地把話題說到點子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習慣於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而又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讓人聽而生厭。
還有的人喜歡侃侃而談,說話不留餘地,沒有分寸。
因此,我們在開口之前,應該讓舌頭在嘴裡「轉十個圈」,把多餘的廢話「轉掉」。
準備一些簡單明了的話,一開口就往點子上說,千萬不要東拉西扯,不知所云。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在談話中受到約束,認識到自己的身份,並適當地考慮措辭。
談話中要注意說什麼,不說什麼,怎樣說才能達到更好的談話效果。
同時,也要注意講話儘可能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言辭。
講話儘量要誠懇,儘量不要說刻薄挖苦的話,不要說刺激傷人的話。
一個人只有敞開心扉,才能達到親切語調、虔誠話語、激情迸發、內容豐富的效果,才能用言語和句子表達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如果一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說負面的話,已經成為一個的壞習慣。
那麼他說起話來,往往是帶著不滿意的、抱怨的口氣的,也很難和別人交流。
所以,少說負面話,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
「吹笛要按到眼兒上,敲鼓要敲到點兒上」,把話說在點子上對方自然會欣然接受,事情一下子就可以「搞定」。
【學習當眾講話,去豆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