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提到的佛號有48位。
首先說吳承恩所報出的這48句佛號,沒有一個是他瞎編的!都是佛經上所載,每一句佛號所對應佛都由釋迦牟尼佛作過介紹,或詳細或簡略。
但是吳承恩報出的這48句佛號又是他湊起來的,就是以拜懺35佛為基礎,又加上其他13位佛湊成的48佛。
那麼在實際上的佛教拜懺中人們固定的拜懺是分為「35佛」、「53佛」和「88佛」的。就不存在「48佛」的制式。
那為什麼拜懺的佛號不是唯一的組合呢?
因為每一個對應的緣份不同,所以他們要拜懺的對應的佛號組合也就不同。雖然都是為了消業了障,但拜到不同的佛所產生的感應與效果也不同。
比方要消病苦的業,可以以東方藥師佛為主要拜懺對象;比方要消宿世業,可以以各方古佛為主要拜懺對象;比方要求往生西方極樂,可以以西方阿彌陀佛為主要拜懺對象。
至於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偏偏創造性記載「四十八佛」有何用意,可能就是為了小說收尾。因為「48佛」涵蓋「35佛」,而「35佛」中恰恰記載有「南無旃檀功德佛」和「南無鬥戰勝佛」。估計是唐僧和孫悟空分別配這兩個佛號還比較像一點吧。
但是,朋友們注意:「南無旃檀功德佛」和「南無鬥戰勝佛」這兩尊古佛比釋迦牟尼佛成佛還早,與唐僧孫悟空完全沒關係,別搞混了。
要依吳承恩在《西遊記》最後唱出的「48佛」來看,根本分不清哪位佛資格更老!因為啥,古佛太多了,這一古就是無量劫,一劫幾千億歲出去了,佛說大菩薩也算不清,只有佛知道,咱就別算了,咱就是個俗人。
我先附一個35佛的佛號名單,大夥看看,這是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每日常修三十五佛禮懺法門,此法門懺罪力量不可思議,功德廣大。
三十五佛名號1、南無釋迦牟尼佛2、南無金剛不壞佛3、南無寶光佛4、南無龍尊王佛5、南無精進軍佛6、南無精進喜佛7、南無寶火佛8、南無寶月光佛9、南無現無愚佛10、南無寶月佛11、南無無垢佛12、南無離垢佛13、南無勇施佛14、南無清淨佛15、南無清淨施佛16、南無娑留那佛17、南無水天佛18、南無堅德佛19、南無旃檀功德佛20、南無無量掬光佛21、南無光德佛22、南無無憂德佛23、南無那羅延佛24、南無功德華佛25、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26、南無財功德佛27、南無德念佛28、南無善名稱功德佛29、南無紅焰帝幢王佛30、南無善遊步功德佛31、南無鬥戰勝佛32、南無善遊步佛33、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34、南無寶華遊步佛35、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排19位與31位的就是唐僧與孫悟空對應的佛號,吳承恩這叫「替他人名號」。吳承恩到了也沒得個好結果,他瞎寫。
實際上在《西遊記》上「四十佛」只是唱了個佛名號,在《西遊記》中實際出現過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又名錠光佛、定光佛、錠光如來、定光如來、普光如來)接引佛祖(實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彌勒佛(實為彌勒菩薩)。
這裡面燃燈佛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曾授記釋迦牟尼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彌勒佛實為彌勒菩薩,乃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先於佛涅槃後住兜率天內院,待時成為未來佛,所以又叫當來下生彌勒佛。
這三尊佛裡當然是燃燈佛的資格最老。
那阿彌陀佛呢?他接引所有佛界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他曾是一位發願最大的「菩薩」,在參考了諸天佛世界的利弊之後獨創一徑,創下不可思議的西方極樂世界,使他世界的人註定成佛而不退轉。所以他是相對很年輕的,相對誰來說?相對他參訪的古佛來說。比在我們這示現成佛的釋迦牟尼自然是資格老的多。所以他說咱們這太陽系一形成,天地剛開始他就負責接引。
但是他比燃燈佛,應該年輕。因為燃燈佛就是主修過去的佛,他並不在是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成佛的,他是其他世界中久遠前成佛的,應該比阿彌陀佛要成佛早得多。
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釋迦牟尼佛的情況,他在我們世界成佛之前,早已在其他世界成佛,所以論他與阿彌陀佛的年歲資格,也是很難說清。從釋迦牟尼佛在佛經的介紹來看,從未把阿彌陀佛列入古佛之列,所以釋迦牟尼佛資格更老的可能性大。
下面附錄我們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佛古佛及未來佛,即賢劫千佛。
拘留孫佛出世,為賢劫第一尊佛。減至四萬歲時: 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二尊佛。又減至壽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 釋迦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四尊佛。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 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 無佛出世。第十五小劫: 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世。第十六至十九小劫: 無佛出世。第二十小劫: 樓至佛出世,為賢劫最後一尊佛。
寫在最後:
《西遊記》中燃燈佛的資格最老,唐僧、悟空不可能修成真佛,最多只是被「授記」,而「授記」要授清楚,指明何時去何地示現成佛。然後被「授記」的修行者歷劫苦修,到時間才能成佛。可不是如來佛「封」一下就成佛了那樣。
好像彌勒已被釋迦牟尼佛授記,然後就在兜率天內院說法,等待時間到了才能在我們的世界示現成佛。虛雲法師就曾跟人說起他去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的事。
《西遊記》雖然是小說,但吳承恩深諳儒釋道,寫出的故事也都隱含深意。比方鬥戰勝佛,表意是戰勝自身的魔障,這其實才是孫悟空這個角色的「真義」。
我是林燦,文化+歷史,喜歡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