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波蘭不是蘇聯的戰略嗎?為何華沙起義時不取華沙卻隔岸觀火

2020-12-27 一騎煙塵論古今

前言:波蘭和俄羅斯的歷史積怨

波蘭屬於典型的歐洲強國,歷史曾強大過一陣,17世紀以前,基本把東邊俄羅斯人的祖先蹂躪得很沒脾氣,一度還佔領了莫斯科。現在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族,本就是一個民族,由于波蘭的佔領和統治,使得白俄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民族分裂。

風水輪流轉,18世紀以後,隨著俄羅斯的逐步強大,波蘭又被俄羅斯欺負了,它先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後亡國,後來在拿破崙幫助下復國,僅僅八年後,又被俄、普、奧三國再次瓜分,又再次亡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奧兩國眼看自己要失敗,為了拉攏波蘭人不得不讓波蘭復國。

剛復國的波蘭實力不可小覷,利用戰爭又從剛建國的蘇聯手裡獲得了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土地,可是沒有笑多久,災難又來了。

二戰開始,德國和蘇聯相繼開進波蘭,蘇聯重新奪回了被波蘭佔領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德國則乾脆佔領了華沙,波蘭又亡國了。

由於邊緣地理和信仰關係,信仰天主教的波蘭和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始終尿不到一塊,他們是一對冤家,波蘭強大時蹂躪俄羅斯,俄羅斯強大時蹂躪波蘭,恨不能吃掉對方,這是雙方的大趨勢。

可是,二戰後期,一路勢如破竹的蘇軍到達華沙城外時,華沙城內的波蘭人發動了針對德國人的起義,蘇軍以解放者的姿態接收華沙恰逢其時,卻停止不前了。

國際政治都以利益為重,如果這場起義只牽扯到波蘭,德國和蘇聯三方,蘇聯大軍會毫不遲疑的碾壓過去,可是這次起義卻並非只是波、德、蘇三國之間的事。

一、 軍事上的三國演義,意識形態的五國演義

波蘭的華沙起義,是由波蘭臨時政府指揮的,這時的波蘭臨時政府,是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流亡政府,受英國扶持。

隨著蘇聯和德國戰爭的爆發,英國認識到波蘭遲早要被蘇聯納入勢力範圍,因此英國的底線是希望戰後的波蘭能由波蘭流亡政府執政,在這個底線下,可以用波蘭的國土來和蘇聯交換。

在討論戰後問題的德黑蘭會議上,邱吉爾同意史達林主張的波蘇邊界,並表示蘇聯、波蘭和德國的邊界可以整體向西移動。

英國的如意算盤是,波蘭的國土多大多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將波蘭政府控制在自己手裡。

美國則看得更明白。

考慮到自己的全球戰略需要蘇聯配合,因此美國更希望和蘇聯保持長久的同盟關係,同時他們還看到了由於地緣關係,戰後的波蘭必然會被蘇聯控制,因此美國願意在波蘭的領土問題上配合蘇聯。

但是美國又不願意失去國內六百萬波蘭裔民眾的選票,還要顧及國際影響,因此承諾對波蘭流亡政府進行領土以外的各種支持,包括金錢等。

因此,雖然美、英對待波蘭流亡政府的態度不同,可是結果都相同,即波蘭的土地可以向蘇聯讓步,而波蘭流亡政府要和自己一條心。

而此時的波蘭流亡政府,在心裡歸屬上確實如美英所想,親英美,反蘇德,可是對自己領土的看法卻和美英相反。

二戰後期,波蘭流亡人士私下都認為:「德國將被摧毀,俄國將大大削弱,波蘭將成為這一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波蘭不但不會向蘇聯出讓土地,還要朝蘇聯擴張土地,可是,形勢並非波蘭流亡政府所能左右。

由於蘇聯對波蘭有近水樓臺的優勢,因此對波蘭既要領土,又要對波蘭政府的控制權,而相比蘇聯,英美距離波蘭太遠,因此在軍事上都無法給予波蘭大力支持。

這就形成了軍事上波、德、蘇的三國演義,意識形態上英、美、波、德、蘇的五國演義。

二、 在德軍眼皮底下突然發動數萬人的起義,這個民族不簡單

發動起義需要的準備時間長,牽扯人員多,還要事先準備好彈藥,建立各種複雜的地下交通線,這些都需要秘密進行,可是在德軍嚴密控制下的大城市華沙,突然冒出數萬人的大起義,除了波蘭領導人的管理能力,波蘭的民族性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這次起義最終得以發生而事先沒有被德國人偵查到,說明波蘭人極少出現奸細,即通常說的波奸。由於參加起義的很多人都是城市居民,因此很難做到保密,稍有閃失就會走漏風水,而領導人敢於這麼做,也表明他們充分相信波蘭人民。

實際上,自1939年9月波蘭在蘇德雙方打擊下敗亡後,波蘭抵抗運動就形成了,這支抵抗運動在德國人眼皮底下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支名為「國家軍」的武裝力量,到1944年,這支波蘭國家軍達到了四十萬人,其中,在華沙的國家軍有約五萬餘人。通過自行自造,黑市購買,接受盟軍空投以及獲得原來波蘭軍隊的物資等方式,國家軍獲得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五年的發展壯大,就在德軍眼皮底下進行,很多人白天還是爛漫的學生,車床邊工作的工人,勤奮的辦公室打字員,和藹的醫生,到了晚上就只有一個同樣的身份,即國家軍軍人。

波蘭民族的強烈民族性使他們非常剛烈。

可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太過剛烈就可能陷於不理性。

三、 波蘭需要波蘭人民解放,其他人幫忙可以,但是不能反客為主

1944年蘇軍向德軍發起反攻,戰爭的進程變得出乎意料的快,在發起白俄羅斯戰役後的一個月內,蘇軍將戰線向西推進了500公裡。

此時的德軍已經有了全面潰敗的前兆,名將古德裡安說:

「1944年7月21日,我新任東線總參謀長。當時的情況簡直是一團糟,在整個戰線上散亂著殘兵敗卒,士氣十分低落,根本無戰鬥力可言。」

7月末,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前鋒已經抵達華沙近郊。

這時波蘭流亡政府心裡打起了小九九。

德軍全面潰敗的跡象已顯,被趕出華沙指日可待,如果將解放華沙的功勞讓給蘇軍,將對波蘭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在國內的威信不利,何況由于波蘭和俄羅斯歷史積怨已久,波蘭人民從內心上並不希望蘇軍解放華沙,華沙必須由波蘭人自己來解放。

可是憑波蘭自己國家軍的簡陋武器和不完善的指揮系統,獨自解放華沙毫無成功希望,這一點,國家軍的指揮官們心裡很清楚。

流亡政府和國家軍指揮官還相信,蘇軍必定會積極迅速的解放華沙,原因有三:

第一, 波蘭的德軍不是蘇軍的對手,蘇軍可以很輕鬆的拿下德軍;

第二, 華沙的軍事戰略地位重要,蘇軍會儘快奪取華沙;

第三, 蘇軍為了儘快在西方國家之前佔領德國,因此會儘快奪取華沙。

基於對蘇軍的三點判斷,流亡政府和國家軍的指揮官們認為必須搶在蘇軍攻打華沙之前發動起義,如此才能形成由波蘭國家軍擔任主攻,蘇軍配合的局面,既保證了華沙的解放,又保證了波蘭政府解放華沙的頭功。

7月29日,蘇軍抵達維斯杜拉河東岸,這是波蘭國內最長的一條河流,蘇軍只要渡過這條河就可以進入華沙中心區域。

8月1日,華沙城內5萬餘名國家軍向華沙德軍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然後,他們等著蘇軍大部隊過河幫他們解決德國佬。

可是,蘇軍在維斯杜拉河東岸按兵不動。

四、 雄才大略的史達林可不是波蘭流亡政府可比的

國家關係本質上是利益。

史達林當然希望儘快解決波蘭問題,除了對波蘭領土的要求,他考慮得更多的是戰後波蘭的問題,即戰後的波蘭必須是一個親蘇的波蘭,可是波蘭流亡政府和國家軍都是親英美而且強烈反蘇,史達林不做賠本買賣。

史達林一直似圖將波蘭流亡政府從英美陣營拉過來,因此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就想和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搞好關係,他主動通過英國和波蘭流亡政府聯繫,表達想和波蘭結盟的願望,並承認波蘭的國家地位,還將在蘇波戰爭中俘虜的波蘭軍隊戰俘重新組織起一支波蘭軍隊。

也許是剛烈的民族性使然,這時的波蘭流亡政府卻顯示出了在細枝末節上的小家子氣,他們拒絕了和蘇聯的結盟,只承認蘇聯是「盟友的盟友」,更在卡廷地區發現了被蘇聯屠殺的一萬名波蘭戰俘屍體後,波蘭流亡政府憤怒萬分,向蘇聯發出抗議。

波蘭流亡政府忘了,他們此時依賴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常說的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宿敵英國邱吉爾和美國羅斯福都看出了蘇聯對這場戰爭的作用,因此調整了對蘇關係,波蘭人卻還把蘇聯當敵人。

或許波蘭流亡政府在抗爭,但是他們手上卻沒有更多的牌,只能意氣用事,他們同時反對兩個大國,德國和蘇聯,卻沒有想到用中國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智慧「聯吳抗曹」

波蘭流亡政府的表現,讓史達林認識到和波蘭流亡政府不可能恢復關係,他宣布和波蘭流亡政府斷交,也就放棄了對波蘭流亡政府的承認。

史達林並不是善茬,他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另起爐灶,他將蘇聯境內的波蘭人組織成立了一支波蘭人民軍,這支軍隊一直隨著蘇軍打進波蘭,又在波蘭國內秘密組建了波蘭工人黨。

在史達林的波蘭戰後重建思維中,波蘭工人黨和波蘭人民軍才是有資格重建波蘭的組織和軍隊,也才能保證戰後的波蘭被徹底控制在蘇聯手中。

而組織這場華沙起義的流亡政府和國家軍是不被蘇聯承認的。

五、 一場註定失敗的起義,卻可歌可泣

華沙起義中的波蘭國家軍是一支混合軍隊,其中有不少未經正規軍事訓練的城市居民,起義的消息傳開之後,一夜之間他們就從各自的家裡冒了出來,每個人都非常樂觀的相信他們會輕鬆取勝,參加這次起義也沒有實行嚴格的軍事紀律,而是本著自願的原則,起義的成員幾乎都是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被戲稱為「小夥子和姑娘們的起義。」在這支起義軍中,姑娘們佔了很大比例,她們完全沒有想到戰爭的殘酷。

起義的開始階段非常順利,因為德國人根本沒有料到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會冒出如此大規模的一支軍隊,起義之後的三四天,國家軍成功將德軍分割在幾個相互隔絕的據點內。

可是,8月4日德軍19裝甲師趕到,8月5日又一個裝甲師來到,德軍開始全面反攻。

德軍雖然在東線的蘇軍面前呈現潰敗趨勢,可是此時卻是有堅守華沙的決心,為鎮壓華沙的波蘭國家軍,華沙德軍不但得到了空軍支援,還使用了各種新式武器,包括多管迫擊炮和微型履帶式爆炸車等。

而國家軍的武器卻非常簡陋,最後彈藥嚴重不足,他們沒有等來一支援軍,只是英美空投了一些起不了實質作用的裝備和物資。

起義堅持了兩個月終於失敗,最後演變成德軍對波蘭人的屠殺,華沙的波蘭國家軍在這次起義中傷亡4萬3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滅,華沙平民死傷20萬人,將近60%的建築被破壞和損毀。

華沙城內打得如此慘烈,起義軍們相信百分百會解放華沙的蘇軍,卻在大河東岸按兵不動,除了讓自己支持的波蘭人民軍象徵性的進攻一下,向國際社會做了交代,剩下的就是坐等城內起義失敗。

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這場起義中波蘭人的表現堪稱英勇無畏,投入這場戰鬥的年輕人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也沒有受到正規的軍事訓練,只是憑著單純的愛國熱情。戰鬥開始的三四天,一邊倒的戰鬥讓他們好像是參加遊戲一般的好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鬥越來越殘酷,身邊死去的人也越來越多,死狀也更加恐怖和慘烈,這些年輕人沒有被嚇跑,而是以成熟和勇敢的精神積極投入戰鬥,5萬人傷亡達4萬3千餘人,這個數字本就說明了起義者的無畏。

遺憾的是,在對大勢判斷錯誤的領導人指揮下,起義者的英勇只能導致無畏的犧牲。

相關焦點

  • 華沙起義中蘇軍真的在隔岸觀火嗎?
    起義者奮戰了63天,終因力量懸殊而遭鎮壓,約有1.8萬名起義者犧牲,另有18萬華沙市民死亡,大批華沙市民被投進集中營。整個華沙80%的建築物被摧毀,美麗的華沙城變成了一片焦土。關於華沙起義中蘇軍見死不救的傳聞一直甚囂塵上,某青年歷史發明家在自己的書中曾描述:7月29日,蘇聯莫斯科電臺播放呼籲,要求華沙地下組織舉行起義,加速解放進程。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了。
  • 華沙起義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波蘭自己過於冒險,並非蘇聯見死不救
    不過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蘇軍並未真的見死不救,華沙起義失敗主要還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一次冒險,失敗是必然的結果。波蘭和蘇聯的矛盾波蘭和俄羅斯本來就是世仇。而在一戰以後,波蘭和蘇俄又因為邊界劃分問題爆發了蘇波戰爭。這次戰爭以蘇俄失敗告終,波蘭控制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這讓蘇聯耿耿於懷。
  • 為何波蘭政府拒絕紀念華沙光復
    對此俄羅斯政府反應相當激烈,俄方認為波蘭人忘恩負義,無視當年蘇聯為解放波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但是對于波蘭人來說,1月17日並不是華沙被解放的日子,而是華沙被再度奴役的日子。 說實話自從東歐劇變之後俄羅斯和波蘭的關係確實不咋地,就在去年舉行的二戰爆發80周年紀念儀式上,波蘭作為主辦國同樣沒有邀請俄羅斯,惹得雙方大打口水戰。
  • 二戰中,蘇聯為何要對波蘭趕盡殺絕,不發一兵支援華沙起義?
    俄國和波蘭這兩個國家歷史上紛爭不斷,矛盾很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的畢蘇斯基政府對外奉行擴張侵略政策,趁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國內局勢動蕩之際,與新生的蘇聯展開了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爭奪。 1919夏天,波蘭攻佔了明斯克等地區;第二年又攻克基輔,佔領了烏克蘭大部分土地。
  • 悲壯的華沙起義,失敗責任誰來承擔?------波蘭記行之一
    更可悲的是當抵抗法西斯德國的十幾萬波蘭軍隊退到靠近蘇聯邊境時,被蘇聯軍隊俘虜,其中2萬多名波蘭軍官被蘇方秘密殺害於卡廷森林,餘下的士兵被遣送到集中營裡服牢役。此時的戰略同盟英法兩國,除了吭幾聲外,一個兵都不敢派出。波蘭的苦難還只是開始。
  • 華沙起義,為何波蘭人從一開始就悲劇了?
    華沙起義,是發生在二戰末期,也就是從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被德軍已經佔領了接近5年之久的波蘭首都華沙的起義。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華沙起義
    擊潰了白俄羅斯的蘇聯紅軍抵達維斯瓦河左岸,華沙就在眼前。1944年8月1日,華沙市民發動起義,參加人數達37600人,幾乎全部來自波蘭國家軍。德國的鎮壓異常殘酷。黨衛軍、在押罪犯、親德的卡明斯基旅在5天內射殺了40000名波蘭人。盟軍飛機試圖空投救援物資,但最終由蘇聯在9月1日開始向華沙空投物資。
  • 波蘭古都—華沙
    二戰時期華沙遭受重創,幾乎被夷為平地,超過30萬猶太人鮮有生還;冷戰之後,波蘭脫離蘇聯,華沙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壯麗的皇家城堡位於華沙著名的皇家之路最北端。16世紀波蘭皇室由克拉科夫遷都至華沙,居住於此直至18世紀,這裡一度是波蘭皇室行政、生活的主要場所。城堡外部結構十分宏偉,而內部布局極盡精巧細緻。
  • 二戰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最終演變成一場德軍屠城戰役25萬人喪生
    當時所謂華沙起義軍種類繁多,勳章,標誌種種都十分雜亂,唯一識別身份的,只有系在手臂上的一面波蘭國旗和一腔甘為自己的祖國付出自己所有一切熱血,直到起義到來那天他們手裡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武器,甚至主要領導者是誰都不知道,時蘇聯紅軍已經抵達波蘭首都華沙城外維斯瓦河東岸,在這種局面下波蘭的起義軍,發動起義是出自當時波蘭立場和政治考慮,當時波蘭流亡政府領導人米科萊奇克決定在蘇聯佔領華沙之前
  • 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自由,還是為了意識形態《浴血華沙》
    我不同意,歷史上華沙起義的慘烈程度,要超過諾曼第登陸數倍,可惜波蘭電影人沒能還原自己民族的這段慘痛歷史。華沙起義真正慘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戰爭中倒下,而是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什麼。很可惜,身處華約陣營時的波蘭,沒有認真反思過這個問題。而加入北約以後拍攝的這部電影,仍然避重就輕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其實不只是波蘭,最近幾年全世界範圍之內,歷史虛無主義都大行其道。
  • 騰訊城市達人探訪波蘭華沙二戰後如何浴火重生
    老城廣場街頭歌手迷人的歌聲吸引力了一眾遊客駐足聆聽  杜哲拍攝于波蘭華沙老城廣場——·浴火重生的城市·——「看他們,多歡快,多自在。你能想像嗎?其實華沙有音樂詩人蕭邦,也有留存了蘇聯痕跡,那座被調侃為「注射器」的科學文化宮更是有格外豐富的夜生活。科學文化宮是史達林贈與波蘭的「禮物」,大樓在二戰後華沙復興期間由3500名蘇聯工人建造。
  • 波蘭華沙旅遊全攻略
    華沙起義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被納粹鎮壓了的華沙人民起義而創作的。大型青銅雕塑由衝出街壘的起義士兵、工人,掩護婦孺的戰士,為起義者祈禱的神職人員組成,形象生動,情節感人,氣勢恢宏。華沙是波蘭音樂家、鋼琴詩人蕭邦的故鄉,他厭惡俄國的高壓,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離開華沙移居巴黎,最後以39歲的英年客死異鄉。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華沙保衛戰
    在納粹入侵波蘭後,為了封鎖波蘭走廊,蘇軍進入波蘭東部。分別佔領波蘭東西部的蘇德兩軍固然是同床異夢,但出於各自的軍事安排又聯合舉行的檢閱儀式。這次儀式之後,蘇軍把在波蘭東部俘獲的波軍俘虜押往蘇聯西部的俘虜營。蘇軍只是暫時避開了德國通過波蘭走廊的軍事入侵。自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對蘇聯的進攻主要還是從波蘭領土上發動,部署在這裡的中央集團軍群直指莫斯科,在地圖上這幾乎是一條直線。
  • 波蘭第一大城市華沙
    《無需標題》波蘭詩人 |辛波斯卡(華沙第一美女。)華沙,波蘭共和國首都,波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位於維斯瓦兩岸、波蘭中部,都會區人口278萬,城市面積512平方公裡。(波蘭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交地」,交通要道,歷史上俄羅斯帝國同歐洲列強屢次在此發生戰爭。)歷史名城華沙,從公元10世紀起華沙就有居民點,13世紀建城,15世紀城市有了一定的規模此後一直都是波蘭最大的城市。
  • 十部關於1944華沙起義的二戰電影,別告訴我你一部也沒看過
    而是聚焦於起義失敗後留在華沙廢墟裡的波蘭人民軍情報員的堅持鬥爭,並最終迎來華沙的解放。影片講述華沙巷戰後期的老城區突圍戰中,一小隊國家軍戰士試圖從下水道逃跑的故事,影片的結尾戰士們不是喪生或是被困在下水道中,就是對未來失去了希望而再次遁入下水道的迷霧之中,這些正暗示著戰後波蘭悲慘的國家命運。
  • 波蘭華沙——鳳凰涅槃的城市
    華沙是波蘭的首都(波蘭名Warszawa,英文名:Warsaw,德文名Waschau),雖然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波蘭首都華沙,但對華沙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
  • 拆遷辦的大錘,二戰華沙起義期間的德國巨炮
    著名的卡爾重型自行臼炮是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於1935年研發的一款武器,原本計劃用於攻擊法國馬奇諾防線,但當第一輛卡爾服役時法國已經投降,於是它就參與了巴巴羅薩行動,首次參戰是蘇聯布列斯特要塞,後來還參與對塞瓦斯託波爾的進攻,到1942年初一共服役了六輛,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44年才又在波蘭華沙大顯身手
  • 波蘭華沙自由行
    不是意味著即將到來的假期不是意味著慈愛的聖誕老人不是意味著商場的打折季而是意味著又雙叒叕長了一歲!!華沙,波蘭第一大城市,也是波蘭首都。她位於維斯拉河兩岸,城市人口170萬,城市群人口278萬,城市面積512平方公裡。華沙是波蘭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裡。
  • 波蘭新電影之一,精彩的二戰大片《浴血華沙》
    資料來自IMDb,2017□花絮說說這片的藍光原盤花絮,本片於華沙起義爆發70周年之際在波蘭國家體育場進行了首映,約15000名觀眾到場觀看,在藍光原盤的花絮裡看到了在體育場首映時的情景。□電影海報資料來自豆瓣資料來自豆瓣資料來自豆瓣■關於華沙起義二戰期間有過兩次華沙起義,第一次起義是1943年的華沙猶太人起義,對應的電影是2001年美國的《華沙起義》,此片明星眾多,但是拍的沒有第二次1944年華沙起義的《浴血華沙》好,目前這片還沒有發行藍光。
  • 波蘭民眾上街點燃燃燒棒 紀念華沙44年起義
    波蘭民眾上街點燃燃燒棒 紀念華沙44年起義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