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

2020-12-16 中國網新聞中心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

  ——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終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

  沙孟海在書法篆刻藝術上卓有成就。於書,化古融今,自成一格,尤其是擘窠大字,有「榜書海內第一」之譽;於印,則清逸醇正,入古出新,所作古璽、漢印到明清流派,甚至隸楷入印,皆能信手拈來,極富書卷之氣。

  沙孟海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六十年代初,沙孟海應潘天壽之邀,與陸維釗等諸位先生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籌辦並成立了全國首個書法專業。此舉開創了書法的高等教育之路,於現代學院體系中重新建立起了道藝會通、學養相成的書法教育「通人之學」。

  為紀念沙孟海為中國書法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在京展開。沙孟海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同期還舉辦了紀念座談會及全國「書法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今年是中國書法教育開拓者之一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自1963年至今,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教育走過了57個年頭,回溯這超過半個世紀的漫漫長路,「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含弘光大」的責任擔當,始終貫穿在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各時期的發展之中,體現在一代代師生教學的點滴之間,是高等書法教育得以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不竭動力與源泉。

  作為一個書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結構和書體源流,借鑑名跡,熔鑄古今,推陳出新,自成風貌。另一方面還得轉益多師,要有字外功夫,諸如文學、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學問修養,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 ——沙孟海

  1980年6月,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首屆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之一的沙孟海在北京治病期間給劉江寫了一封信,內容主要是關於對中國首屆五位書法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問題,這便是現在書法界大都已熟知的《與劉江書》。此信言簡意賅,以當時全國書展的座談為語境,圍繞著如何重視傳統講到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關於文字基礎,強調對小篆形體結構必須下切實的功夫。二是關於專業技法基礎,強調對正楷功夫應加以重視。三是關於學問基礎,強調除技法以外必須有一門學問做基礎。四是關於閱讀和查考古書的能力,強調重視目錄學。五是關於為藝做學問的態度,強調「轉益多師」「抗志希古」。信中最後講到「潘、陸二位先生創辦這個專業,有遠大的理想,可惜他們已不在人間。現在書法專業只我們一校,國家賦予的任務甚重,我們要特別珍重。」沙孟海以深沉的歷史責任感所寫下的《與劉江書》,對於中國的高等書法教育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

  沙孟海提出:「一般書人,學好一種碑帖,也能站得住。作為專業書家,要求應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須有一門學問做基礎,或是文學,或是哲理,或是史事傳記,或是金石考古……」如此「以學養書」,並非只是技能和知識的具備,而是實踐與理論的互通和相輔相成,是治學與創藝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相通,以理論研究培養思考能力、引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研究的成果,是為專業書法實踐的方法論。

  浙江美術學院的首屆五位書法碩士研究生都已成長為書法界的中堅力量,他們曾得沙孟海先生的親授,老師的教學思想和藝術理念對他們影響深遠。他們回憶說作為藝術家的學者,沙孟海先生以畢生精力成就恢宏大氣的碑派書風,世人稱他為「榜書海內第一」,他兼具四體精通的藝術視野和審美立場。學術又是沙老的立身之本,他兼有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物考古學、金石學、古典文學等多學科功底,是藝術與學術雙棲的學者書法家。

  沙孟海會通經史,連接古今,以宏闊的心胸、高遠的志向、深厚的學養成就了自我,也樹立了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標杆。

  現在所謂時代氣息、時代精神,往往是指文學內容或者書法篆刻形式上所追求的一般理想。至於真正具有時代風貌,能代表一代書風者,則必須是在形式上具有強烈民族性的,又能經受社會檢驗、歷史鑑定的。——沙孟海

  時至今日,中國書法應時應勢、應事應人,書風絢爛紛呈。隨著書法史、書法理論研究的不斷展開和深化,傳統賦予我們今天藝術實踐可借鑑和吸收的元素越來越多。面對古代傳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面對外來藝術思潮的湧入,我們究竟如何自持,如何篤行,在守正中創新,在開拓中進取?

  沙孟海先生在學術研究和創作上十分強調「窮源竟流」,他在《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中講道:「什麼叫窮源?要看出這一碑帖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什麼方法學習古人,吸收精華?什麼叫竟流?要找尋這一碑帖給予後來的影響如何?哪一家繼承得最好?」

  因此,基於這樣的理路,我們研究一個時代的書法,師法一個書家的作品,學習各個碑帖,觀察的是以風格為基礎的內在體勢的關聯和發展,尋求的是「常」與「變」的關係,體悟的是入古出新的境界和方法,追求的是內在的化用和融通。正所謂本立而道生。引發對中國書法內在發展規律的探尋和對如何借古開今的思考。

  古人受客觀條件的制約,獲得識見的資源遠不如今人,機緣的因素佔相當比重,其「博取」也往往是非系統,缺乏邏輯性的,所以古人通常以一生的內修來獲得頓悟,尋求莊周夢蝶的化機,最終實現人書俱老。沙孟海先生在談他的學書經歷和體會時也談到了他的博取,即「轉益多師」。從少年時在帖與碑中「彷徨尋索」,到師從錢太希,再到青年時追慕沈曾植,請教吳昌碩、康有為,師從馮君木等,他在不斷的訪謁求教和自悟中,廣涉碑與帖,對篆隸楷行草諸體用功,熔古鑄今,約守自化,形成了其古拙樸茂、雄渾博大的獨特藝術風格,而其中他對北碑和顏真卿楷書的感悟和涉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藝術的傳習皆強調師古、師造化,但無論是師古還是師造化皆為「中得心源」,強調的是內心的感悟。因而,師古便不僅僅是傳技法、得風格的問題,而是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和提升。從「會」到「懂」,從「法」及「道」,只有通過「轉益多師」「博採眾長」方能在約守中實現融會貫通,進而「書通則變」創造獨立的風格。

  那麼,在書法已成為一門學科的今天,究竟如何「轉益多師」?今人習書當然也可以憑個人喜好博採眾長,未必不成功。但是從教育的角度,尤其針對專業書法教學,今天歷史的贈予,人文研究的貢獻,科技創造的可能,賦予了「轉益多師」更多的學理性。沙孟海先生在書法研究中的理性梳理、邏輯分析,既是一種研究的框架,又是一個實踐的範式。對書體源流、技法演進、風格因革作「窮源竟流」的梳理分析,為實踐的「轉益多師」提供一個縱向、橫向,系統化、體系化的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我們所面臨的文化藝術環境比古人要複雜得多。傳統給予我們豐厚的積累,善用者傳統是取之不盡的財富,而不善用者傳統即成為沉重的包袱。今天,我們學習書法,實物範本的積累越來越多,思路越來越活躍,同時受到的幹擾也越來越大。沙孟海先生在「法」與「道」,「會」與「懂」之間構築起了書法作為學科的「學理」邏輯,旨在借鑑名跡,深究書體源流,體悟藝術因革,熔鑄古今,以求推陳出新、自成面貌。對於我們而言它是一種思考傳統和取法傳統的方法,提醒我們如何不再以簡單的「拿來主義」來照搬歷史,如何從紛亂複雜的傳統中提煉其中的本質和規律,感悟時代的氣息,把握時代審美和時代精神,避免流於表面和淺薄,以一種專業的態度,與古為徒,借古開今。

  正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所說,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和教育史上,潘天壽、沙孟海等一批前輩大家,歷經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在現代視野中整理國故,於學院體系中弘揚國粹,他們於民族危機中奮起,在時代問題中自新,從傳統正學中鼓蕩起中國人的堂堂士氣,在書法與學術的貫通中煥發出文明振興、國學存續的碧血丹心。

  (作者:沈浩,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
    為紀念沙孟海為中國書法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在京展開。沙孟海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同期還舉辦了紀念座談會及全國「書法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 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 ——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
    11月28日,「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沙孟海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講話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寫在沙孟海先生120周年之際高世名
  • 原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顧小立)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28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此次紀念活動將通過藝術家、學問家、教育家三個維度聚焦沙孟海,對他的治學旨趣、學術淵源、學術特徵及學術影響做出全面、系統的考察和解讀。
  • 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
    展覽分「翰墨千秋」「金石永壽」「積健為雄」「百年樹人」四個板塊,展出沙孟海先生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之書法、篆刻作品以及文獻、遺物300餘件(組),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貴手稿,全方位地展示了沙孟海先生作為文人學者的崇高理想、作為藝術家的卓越成就、作為教育家的時代擔當。
  • 江西舉行邵式平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
    邵式平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西弋陽舉行(人民網 時雨/攝)人民網弋陽8月20日電(時雨)8月20日,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上饒市委、市政府在邵式平的家鄉弋陽縣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紀念邵式平誕辰120周年。
  • 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大展:見證「彷徨尋索」與「轉益多師」
    對於自己的書法之路,沙孟海曾如是說。今年是一代書法大家、學者、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由中國文聯、民盟中央、浙江省政府、中國書協聯合主辦的「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11月28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系列活動由3個板塊組成,包括一個展覽、一次紀念會和3場學術研討會。
  • 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荔波舉行
    1月5日,由中共貴州省委主辦,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以及黔南州委、州政府承辦的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黔南州荔波縣舉行。省、州、縣有關領導,山東省及濟南市、青島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省內外部分專家學者和鄧恩銘同志親屬代表、青少年學生代表等參加座談會。
  • 紀念趙祖康先生誕辰120周年《趙祖康傳》首發
    今天,民革上海市委會舉辦紀念趙祖康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暨《趙祖康傳》新書首發式,深切緬懷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上海民革原主委趙祖康。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會主委高小玫,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出席會議。
  • 紀念彭湃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海豐舉行
    新華網廣州10月22日電 為深切緬懷彭湃同志的光輝業績和革命風範,進一步弘揚彭湃同志革命精神,經廣東省委報中央有關部門批准,10月22日,汕尾市委、市政府和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在海豐舉辦紀念彭湃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 【藝壇巨星】紀念朱復戡120周年誕辰
    ▲朱復戡指導弟子張文康十一月的上海已略有小冷,朱復戡的義子丁大海約張文康為紀念朱復戡120周年誕辰聚談。
  • 京劇藝術家馬連良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 (攝影 陳毓娟)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
  • 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系列報導
    120周年紀念大會。120周年紀念大會。浙江省美術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在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中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道,林風眠提出了「調和東西藝術」的主張,結合中西,匯通古今,這個主張對現在創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懷仍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 ...第二屆吳印鹹攝影藝術雙年展暨紀念吳印鹹誕辰120周年活動在...
    攝影:許瀚文9月21日上午,第二屆吳印鹹攝影藝術雙年展暨紀念吳印鹹誕辰120周年活動在江蘇省沭陽縣吳印鹹故居西側廣場隆重開幕。本次活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江蘇省文聯、江蘇省沭陽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攝影出版社)、沭陽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協辦。
  • 「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長樂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12月22日下午,為紀念冰心先生誕辰120周年,緬懷冰心先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學人生,由福州市文聯、冰心文學館主辦,長樂區文聯、長樂區教育局、福州市作協、長樂區作協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 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荔波召開
    1月5日,建黨百年憶恩銘初心·脫貧小康話當代使命——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回顧鄧恩銘的革命鬥爭歷程,探討鄧恩銘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共話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會議由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餘福仁主持。
  • 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
    今天是關帝誕辰1860周年,今天上午以「傳承關公忠義文化,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為主題的系列紀念活動在解州關帝廟南廣場舉辦,一起來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上午8:30,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副市長梁清燕,市政協副主席翟東鴻出席開幕儀式。活動中,鹽湖區與國內一流團隊舉行了籤約儀式,共同推動關公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 東海中學師生紀念孔子誕辰2569周年
    9月28日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誕辰2569周年紀念日。9月28日上午,東海中學全體師生在校園內的孔子像前舉行紀念儀式,通過活動喚起學生對經典文化的尊重和繼承。該校通過紀念孔子誕辰2569周年活動,使全體師生更加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汲取孔子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從而激勵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 中共中央紀念華國鋒誕辰100周年(附:中央如何紀念已故領導人)
    這些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逝世後,在他們誕辰的一定時期舉辦適當的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對於教育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書畫展在臺北開幕
    原標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書畫展在臺北開幕   16日,由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的「大陸書畫家藝術交流訪問團」一行20人專赴臺灣地區,在臺北市舉辦了「弘揚中山精神攜手振興中華——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書畫展」。書畫展旨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為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事業所做出的歷史功勳、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和進取精神。
  • 「壺影墨馨——紀念蘇東坡誕辰984周年紀念冊發行儀式」蘇州舉行
    (記者 王建康 攝影報導) 2020年12月28日,「壺影墨馨——紀念蘇東坡誕辰九百八十四周年紀念冊發行儀式」在江蘇蘇州彬龍美術館舉行,該紀念冊匯集百餘位當代書畫名家在紫砂壺拓片上配上以東坡詩意創作的書畫作品。「壺影墨馨」——紫砂壺拓片藝術題跋壽蘇展也同時舉行,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