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說「早起三朝當一工」,意思是三天早起幹的活相當於多做了一天的工。正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起的人不僅精神更加飽滿,整個人看起來也更加積極陽光。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經驗——堅持早起。魯迅在書桌上鄭重地刻下一個「早」字,西方也有「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又聰明」的名言……
翻閱史料,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就有早起的習慣,大家都聽過「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古人的日子就是從公雞啼叫開始的。可以想像,天光幽現,花香撲到床前,耳畔鳥啼蟲鳴,睜開眼睛,便是一個清新的、爽朗的清晨。起床,舀水,清掃庭屋,遍拂浮塵,而後用一些晨點,翻開書卷,紙墨香氣瞬間沁人心脾……
《朱子家訓》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現代人沒有庭除,但可以整理一下床鋪。整理床鋪的意義在於「破釜沉舟」,也就是讓自己不能再睡「回籠覺」,如此也算舒展筋骨了。整潔的房間會讓人感覺人生是可控的。
其實,不少家訓都把早起作為家風的重要遵循。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八字家訓中就提到「早」,即早起。
曾國藩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在7次科舉考試之後最終考中舉人,進京為官。後來他不知不覺中對自己要求放鬆了,早上起床沒以前那麼早了,晚上不看書了,一段時間後,他感覺自己以前學習的知識似乎遺忘了很多,與其他官員相比自己顯得才疏學淺……曾國藩逐漸意識到了懶惰的嚴重性,懶惰導致生活始終處於散漫狀態,總把事情堆積起來,就連身邊人也跟隨他變得懈怠了。曾國藩決心改變,從「早起」和「自省」開始。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早起,看似是簡單的時間概念,其實更是做人的勤懇態度。
有志者珍惜時光,勤勉讀書學習,總是一日當成兩日用。老話不是說得好,「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就是告誡大家勤奮就有機遇,勤奮就有出路。
勤奮是一種美德,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文學家說勤奮是打開文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科學家說勤奮能使人聰明……「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取得偉大的功業,是由於有偉大的志向;完成偉大的功業,在於辛勤不懈地努力奮鬥。
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說:「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我們有理由相信,勤奮的汗水總會換來肯定和回報,勤奮的人生總會遇到更多美好和機會。(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