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5號火箭正在等待發射。/ NASA
「我記得當時在英國是凌晨4點,我父親說,兒子,你得起來看看這個。這是歷史,你必須來看看。」
1969年7月15日晚——
土星5號靜靜佇立在發射臺,像一個等待使命降臨的「鋼鐵巨人」。與此同時,萬餘輛車正從各地趕來,民眾們睡在車內過夜,驅車的疲勞被澎拜心潮淹沒得徹底。
7月16號晴朗的早晨——
直升飛機掃過休斯頓的海岸,路兩旁停滿了汽車,人們手裡拿著望遠鏡等待著觀看整個過程。
發射塔內的錄像鏡頭錄下了NASA工作人員正在排除漏水的故障。與此同時,三名太空人,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指揮艙飛行員麥可·柯林斯和登月艙飛行員埃德溫·奧爾德林,他們已經穿好太空服,正緩緩登上發射塔,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入發射倉。
倒計時10分鐘——
「我們計劃發射的時間是9點32分,這是甘迺迪發射控制中心。」
有人睡在車上,草地上;岸邊人頭攢動,汽車旅館外的走廊擠滿了嘈雜的人們。「那個氣氛就像一個搖滾音樂節……」
另一邊,是NASA邀請的包括國會議員和最高法院成員在內的五千名嘉賓,他們同樣擠滿了整個看臺,現場長槍短炮的攝像機和攝影機都已經就緒。
「倒計時12、11、10……點火倒計時開始……6、5、4、3、2、1、0,所有發動機啟動,發射,火箭發射!」
多年以後,前美國航天局工程師詹姆斯·奧伯格回憶起那一瞬間的畫面這樣形容,火箭就像是被扯下來的一片太陽。
起飛後大約三個半小時——
阿波羅11號終於擺脫了地心引力,指令艙將登月艙從土星5號火箭的頂部分離出來,土星5號完成了它的使命。
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毀滅性的後果,火箭的研製也由此成為了「刀尖上的舞蹈」。從1959年到1967年,土星五號走過8年的坎坷發展歷程,實現從草圖到實物的巨大轉變,而這是前人從未完成過的事業。
開始著陸準備——
阿波羅11號正在慢慢向月球靠近,尼爾·阿姆斯特朗看向窗外,月球近在咫尺。
「然而在最後關頭,我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他們要降落的地方並不理想。」阿波羅歷史學家大衛·伍茲回憶當時的驚險時刻。即將著陸的地方距離計劃著陸點有足足4英裡(6.43千米)遠。
登月艙計算機正把太空人們帶到一個巖石叢生的地方……在此著陸飛船將極有可能墜毀,指揮中心對此也束手無策。
著陸前1分11秒——
尼爾·阿姆斯特朗接管了飛船控制,他必須要在燃料燃盡之前迅速安全著陸。
在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飛行前的一次演練中,太空艙曾突發大火,艙內的三名太空人犧牲。探月計劃在飽受爭議中艱難地往前走……
登月艙此時發出了低燃料警報。
著陸前30秒——
他們預估剩餘燃料只能維持20秒。在那個時間點,要麼立即著陸,要麼馬上離開。
距離月球表面還有3000英尺——
所有人都清楚這是在災難的邊緣了,僅剩17秒燃料。阿姆斯特朗決定緊急降落。
探月太空人是一群怎樣的人?即便面對最緊要和危機的關頭依然臨危不懼。很多人後來才知,在動力下降到月球表面的過程中,阿姆斯特朗的心率是110。在月球表面著陸時,他的心率已經達到156。
「好,發動機熄火。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雄鷹已經著陸了。」聽到這句話,發射控制中心的人員從半空中重重落到了椅子上。開始有人揮手歡呼。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以上故事情節節選自《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紀錄片)
登月50周年紀錄片
《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首映
人類為什麼會探索?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提到他小時候的經歷,當時他的家後面有一座山,擋住了他的視線,他非常想知道那個山的後面是什麼,是一個怎樣的畫面。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老師曾被《中國青年報》一句口號打動,「年輕的學子們,你們應該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他們獻出無盡的寶藏。」
在8月3日這一天,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五十年,因為「探索宇宙、探索未知」這一人類共同的事業與話題,這些世界上最頂尖科學家、工程師、科幻作家的聲音首次匯集,以一種人文的視角呈現在大家面前——
「這是關於發現和探索的一筆精神遺產。」
北京市頤堤港購物中心四樓CGV星星影城I DO 廳正在放映一部特別的「影片」。臺下觀眾席中間坐著一位鶴髮先生。他個頭很高,精神矍鑠,充滿活力,他的名字叫Al Worden(阿爾弗萊德·沃爾登)(1971年7月30日作為美國阿波羅15號飛船指令艙飛行員,與飛船指揮長斯科特、月球艙飛行員歐文一起成功登陸月球)。
這實在是一個美妙絕倫的時刻,我們正在與一位真正「從月球回來的男士」一起重溫五十年前的歷史性畫面——歷時10個月,凝聚近四十人團隊心血,由雪佛蘭和Discovery合作打造的《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紀錄片在大螢屏上首映。
點擊觀看雪佛蘭和Discovery合作打造的
《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紀錄片
五十年後如何看待人類探月?
——創作背後的故事
讓紀錄片走進大螢屏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這一次場景和往常不同。在過往人們只在電視上看到Discovery頻道紀錄片。而走進大螢屏的設計更像是為這部歷史記錄片賦予了莊重感與創新性。本次紀錄片主創之一、導演子欣提到,在作品原本基礎之上,他們還特別做了符合電影院環境的視聽調整。
脫離了傳統形式之後,一種少見的新穎表達出現了。主創之一、紀錄片製片人Allan形容,他們絕不希望這部作品是沉悶的,他們要的是一個「發生在現在的五十年前的故事」。這是個巧妙的形容與設計。
而打破常規的「代價」是成倍的後期工作。觀眾所看到的特效有多精美,製作的過程就有多折磨。僅僅開頭銀河畫面特效的製作上,他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反覆修改,為了確保表達是準確的。
遺憾是無法全部呈現與真正故事化
「對於一個講故事的人而言。如何將一個好故事真實、客觀地呈現出來,這是屬於他的一種探索。」
猶如月有陰晴圓缺,遺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人們竭盡全力也只能做出對當下而言最好的選擇。「我們採集了數萬時的採訪素材,其實只能呈現出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
令Allan感到遺憾的另一點是「無法真正令它故事化」。他講述了一段製作經歷,在影片第17分16秒的時候,故事推進到阿波羅1號,三名太空人不幸失事的瞬間。這一部分素材是沒有的,短短幾秒裡如何讓觀眾感受現場與史實?他想到了用聲音,加入乾柴、金屬的聲音去營造氧倉內起火的氛圍,但這個呈現過程非常短,他不能放入個人感情進去,因為這是紀錄片,不是電影。「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給它建立儀式感。」
後來Al Worden第一次看到這一幀畫面的時候,這位曾剛強無比的太空人第一次流露了情感、情緒上的變化。
從「往返月球」到「跨月飛行」
「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了人類不斷的靈感和好奇心。」
原本紀錄片的片名並非現在所看到的,而是叫「往返月球」。直到一天,Discovery大中華區節目總監、《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主創Abram發現,探索與發現是一種渴望,而這一切都從探索月球開始的,他和團隊決定將片名改成「The Moon and Beyond」。探索的旅程無止境。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阿波羅時刻
「如果當時沒有定那個目標,我們是否還會有登月?」
「一定會有,但絕不是那個時候,或許會晚很多年。」
對於許多人而言,沒有目標的生活不知會將自己導向何處,也不會知道一個人的潛力有多大。當Abram探索新故事,當子欣嘗試新片拍攝,當Allan打破常規……他們都體驗到了自己的那個阿波羅時刻。而這正是這部紀錄片帶給當下年輕人的思考 。
探月太空人座駕 雪佛蘭致敬探索精神
「這⾥是⼀張三位阿波羅15號太空人和他們的科爾維特汽車的照⽚,猜猜我是這張照⽚中的哪個⼈?」
在當天的首映禮現場,阿爾弗萊德·沃爾登的開場詞即讓大家猜猜看他當時是駕駛照片中哪一輛科爾維特汽車,並揭開了雪佛蘭與探月的淵源故事:
1969年7月,尼爾·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踏上月球,源於對夢想與探索的執著,尼爾·阿姆斯特朗因熱愛成為了雪佛蘭高性能新車的「特邀試駕員」,而他本人的座駕也正是一部雪佛蘭科爾維特C2。這是雪佛蘭與月球探索的緣分起點。
同年11月,三名阿波羅12號太空人駕駛雪佛蘭科爾維特C3前往發射場,並在登月之前拍攝了一張三人三車的經典合影,之後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登月飛行。
「我爸爸以前就有一輛科爾維特,所以我對這車再熟悉不過了。當我長大後,我很喜歡駕駛我的科爾維特,而且我還對速度有狂熱的追求和熱情。我想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初次有了想當太空人的想法。」同樣,作為阿波羅15號指令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駕駛性能卓越的飛行器在太空漫步,回到地球,則駕駛最愛的座駕雪佛蘭科爾維特風馳電掣。
除了和太空人的不解之緣,雪佛蘭與月球車也因為動力科技產生了跨越時空的交集。早在1961年,通用汽車便已主導開發了Electrovan氫燃料電池車,其輸出功率僅5Kw、約6.7匹馬力的電池組,可持續使用長達1000小時,並創造出101-113km/h的極速表現,而且續航能力約為193km左右。隨著美國登月計劃的提出與實施,通用汽車和NASA開始共同聯手開發氫能源月球車,並正式運用Electrovan氫燃料電池車上的技術,1971年,這款月球車首度活躍在了月球表面。基於跟月球車同樣的動力技術,雪佛蘭在2017年研發推出了搭載全新氫燃料電池的庫羅德Colorado ZH2。
此外,覆蓋雪佛蘭汽車,作為「汽車第二引擎」的安吉星,則應用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無線通信技術,為駕駛者提供包括碰撞自動求助、全音控免提電話、實時按需檢測、全程音控領航、車門遠程應急開啟、被盜車輛定位、車載Wi-Fi、手機APP遠程遙控等二十餘項智能車輛服務。
從荒野到極境,從陸地到天空,從地球到月球,是怎樣的力量驅動我們不斷向前?是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一往無前的勇氣,是對夢想的執著,是對未知的渴望,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是一種本能,一種信仰,一種不可磨滅的精神。在超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雪佛蘭憑藉對速度與激情的不懈追逐,以及對時尚潮流的敏銳感覺,不斷推出能代表各個時代精神的創新產品,陪伴如阿姆斯特朗這樣的時代探索者們,無懼挑戰,踏夢前行。
人類探索未知的步伐不會停歇,未來,雪佛蘭也將憑藉永不放棄的造車夢想,堅持「用熱愛點燃夢想,以夢想驅動行動」的品牌精神,去創造更精彩的未來。
當天,雪佛蘭也準備了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活動,在特別設置的神秘太空艙裡,展示太空人最愛的50周年紀念版塗裝科爾維特。阿姆斯特朗登月腳印感應互動遊戲,身臨其境體驗「人類的第一步」。在場的用戶還可以戴上VR眼鏡乘坐探月車在月球探險,搜集不同味道的宇宙氣味石等等。真正為大眾奉上一場乾貨十足、極具誠意的「探月50周年紀念展」。
探月50周年之際,華盛頓紀念碑用多媒體手段再現阿波羅11號發射場面。/NASM
文!末!彩!蛋!
錯過《跨月飛行The Moon and Beyond》首映禮的觀眾依然有兩次機會現場體驗以上所有精彩。
時間:
8月9日-11日
地點:上海長寧來福士;
時間:
8月16日-18日
地點:廣州正佳廣場。
點擊閱讀原文可至官網觀看視頻並預約雪佛蘭探界者試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