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1958
了解銅川,從銅川1958開始!
「銅川1958」溫馨提示:
2019年12月5日(星期四)
銅川市建成區域
不限行
魂牽夢縈玉皇閣
(張小平)
我的家在銅川新區玉皇閣村,那裡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山村,那裡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玉皇閣水庫一角
隨著近年來以玉皇閣村段為主體的「趙氏河國家溼地公園」的獲批,為「國字號」溼地公園慕名而來垂釣、觀光的人越來越多,故其地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
玉皇閣村毗鄰銅川市新區,出行方便,風景秀麗。沿銅川市委駐地西行約二、三裡,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橫空出世的玉皇閣大橋。大橋猶如一道長虹飛架深溝東西兩端,橋長1276米、高88米、橋墩最長跨度140米,是陝西目前最大的地方公路大橋。
如此宏大的工程建設得以實施,得益於銅川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的發展眼光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惠民之舉。當年,新區與隔溝相望的坡頭工業園區交通極為不便,要沿新區塬邊的盤山路下到溝底,再由溝底的山坡爬上去,「人走得半天,車行也艱難」。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銅川市委、市政府決定斥巨資修建了玉皇閣大橋,從此,將坡頭工業園區和新區連成了一片,不再受交通的限制,與此同時,也打通了銅川與淳化、旬邑的交通要道,拉近了銅川與三原之間的距離。
站在玉皇閣大橋北望,碧波蕩漾的玉皇閣水庫盡收眼底。水庫橫臥村北,為地處渭北旱塬的小山村增添了一股靈氣,人們一提起玉皇閣村,便會脫口而出「我知道,就是玉皇閣水庫旁邊那個村子」。從表面上看,玉皇閣水庫和玉皇閣村相互傍名,其實不然,確切的說,如果沒有玉皇閣水庫,那麼,玉皇閣村的名氣一定比現在還大得多,這還要從玉皇閣的村名說起。
關於玉皇閣村村名的由來,據當地群眾口耳相傳的說法,是因為早年間村中曾經有座叫「玉皇閣」的廟宇,廟依山傍水,建在村旁的小山上,由正殿、廂房、觀音殿、鼓樓、戲臺等組成,正殿內供奉玉皇大帝雕像,正殿門前有上百級石階蜿蜒通往山下,廟宇建築美輪美奐、宏偉壯觀。其間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美不勝收。據傳,此廟宇為明代道教建築,當年香火極其旺盛,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只可惜這座廟宇因修建玉皇閣水庫而被毀。
當時,玉皇閣廟地處水庫的規劃範圍之內,那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淡漠,從而使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廟宇遭受了被拆除的厄運。在拆除中,各種被拆下的石材、木料一部分用於修建阿堡寨小學(因為玉皇閣村和阿堡寨村都屬於當時的五星大隊),大部分則被群眾拉回家中,散落民間。一座恢宏的古建就這樣消失了,只留下一座小山丘依然挺立於水庫中央,像一座孤島。
玉皇閣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莊。這裡除了已經被毀的玉皇閣廟宇外,據《耀縣誌》載,玉皇閣村三組的查家河為新石器時代的「查家河遺址」,曾出土泥質紅陶器、泥質灰陶器、夾沙紅陶片、夾沙灰陶片、古人遺骨、灰渣等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還有,與玉皇閣村緊鄰的趙家坡村有延昌寺遺址,遺址上有六面九級密簷式仿木鬥拱磚塔,據考證為宋塔,塔高18米,雖經千年風雨而挺立,足見其建築之堅固。
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玉皇閣村民以農耕為生,生生不息。改革開放以來,玉皇閣村民利用其豐富的水利資源,引水上塬,把千年旱塬變成沃野良田,從此這裡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地處玉皇閣水庫下遊的村民,因勢造地,或修建魚塘,或種植蓮菜、大棚菜,魚肥水美,荷葉田田,景色秀美。還有一些村民,利用玉皇閣水庫沿岸幽美的自然風光,建起了「農家樂」,融餐飲與休閒垂釣於一體,生意甚為興隆,村民逐漸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如今,趙氏河國家溼地公園的開發已經列入銅川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之中,而制約開發進程的主要因素當屬玉皇閣水庫的管轄權還在三原縣手中,嚴重影響著開發建設的整體規劃,對此,玉皇閣水庫周邊的群眾就像盼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一樣,盼望著水庫的管轄權早日回到銅川,如果這一願望能夠實現,那麼,玉皇閣村的未來一定不是夢!這正是:
萬裡行遍觀風光,其實最美在故鄉。
故鄉山水常入夢,夢回故鄉心歡暢。
玉皇閣遺址
來源:新耀州
微信搜索:公眾號「銅川1958」關注,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