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後出生的人,在他們成年以後,患上肝癌的概率,會比他們的父輩們小的多。因此,我這篇文章的主要讀者,是2002年以前出生的人。當然,孩子們先看,也可以看看。
我建議,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也就是30歲以上的人群,需要靜下心來,看看本文,也許對你有些好處。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749,000 個新診斷病例) ,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位原因( 每年約692,000病例) ,佔所有癌症的7%。
肝癌發生的模式有一個明確的地理分布,在發病率高的國家,如東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拉尼西亞。
中國包括臺灣地區,是全球肝癌最高發的國家,沒有之一。我國肝癌病人總人數超過全世界肝癌病人數的一半。
肝癌的危險因子:約有90%的肝癌可以找到有一個或多個危險引發因子,其主要危險因素包括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黃麴黴素等毒物。
我國大約有85%的肝癌病例發生和B型肝炎病毒(HBV) 的流行有關。
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是肝癌演變的一個路徑,因此,被稱為肝癌三部曲。
我國肝癌超過6成由B肝引起,2成來自C肝,其餘就是喝酒和肥胖等危險因子。
也就是說,肝炎引發的肝癌,佔8成。
預防B肝,成為預防肝癌的重中之重。
接種B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國外有人把B肝疫苗叫肝癌疫苗。
我國衛生部於1992年將B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為什麼2002年以後出生的孩子,肝癌的發病率會大幅度降低的原因。
可是很遺憾,就算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父母,不願意給自己的新生兒打B肝疫苗,錯過了打B肝疫苗的最好時機。
我相信這個措施,肯定能夠降低肝癌的發病率。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肯定可以摘掉全球第一肝癌大國的帽子。
不過,大家要知道,並非每個肝炎病人都會患上肝癌。
我國有1.2億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其中300萬人會轉為慢性B型肝炎,約30萬人轉為肝硬化,部分患者最終會轉變為肝癌。
近年來,中國肝癌患者年齡不斷前移,高發年齡段已從45歲-55歲提前到35歲-55歲,高發年齡提前了十歲。
這就是我在開頭說的,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需要看看這個文章。
肝臟的模型。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支配痛覺的神經分布在肝臟表面的腹膜,肝臟內部少有神經,即使長了小腫瘤也不覺得痛,不到嚴重生病絕不喊累罷工。
所以,肝癌一旦出現明顯症狀,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發現肝癌後,未經治療的話,一般病人都在6個月內死亡。大部分晚期肝癌,治療效果也不好。
早期肝癌治療效果很好,完全有機會根治,即使手術後復發,還會有機會再次手術治療。晚期肝癌,雖然目前有很多治療手段,但是主要的目的還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患者痛苦。
所以,肝癌的早發現,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早期發現肝癌?不要等到肝臟不舒服了再去查!
前面說了,肝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的時候,往往已經晚期。所以,要發現早期肝癌,就要求人們在沒有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要主動去醫院體檢,特別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更加要注意體檢篩查。
我們先來說一說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癌的高危險群主要為:
1.慢性B型肝炎患者。
2.慢性C型肝炎患者。
3.各種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年齡大於55歲男性或合併肥胖、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B型肝炎、C型肝炎、血小板計數過低、肝功能異常者。
你們知道減肥的重要了吧。
4.長期攝入黃麴黴素者。
以上,第一條到第4條,為高危人群。
5.有肝癌家族史者。這一類群的肝癌遺傳傾向明顯,家族中父母、兄弟姐妹中如有肝癌患者,那麼其餘的人發生肝癌的機率就相對高一些,這類人群屬於中度危險人群。
早期肝癌的篩查,最重要工具就是:血甲胎蛋白(AFP)和肝臟B超。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AFP用於常規體檢中肝癌的篩查,發現了很多早期肝癌,使得我國肝癌手術根治率大大地提高了。
早期肝癌中,大約有70%的病人甲胎蛋白會升高(大肝癌中約80%會升高),有30%的早期肝癌病人,甲胎蛋白並不高。如果血甲胎蛋白高於20ng/ml,要懷疑有肝癌(不等於一定有肝癌),但是低於 20ng/ml,則不一定沒有肝癌。
當血清中甲胎蛋白值高於200ng/ml時,99.4%是肝癌患者,這代表胎兒蛋白值愈高,患肝癌機率也愈大。因為肝炎、肝硬化、睪丸癌、卵巢癌等也都會導致甲胎蛋白升高。
也有些人,查出來甲胎蛋白升高,根本就查不出哪裡有病。我認識一位警官,查出甲胎蛋白大約在 420ng/ml,已經持續這個水平有5年了,就是查不出哪裡有問題。
所以甲胎蛋白作為一個篩查的指標,要結合肝臟B超,一起檢查。
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加上B超發現肝臟裡面有個腫塊,基本上就可以確定患有肝癌了,那麼完成了篩查,接下來就是確診的問題了。
如果甲胎蛋白升高,肝臟B超沒有發現,就需要進一步查肝臟CT或者磁共振來做檢查。因為有些肝癌是浸潤性的肝癌,並不表現為腫塊,這個時候,B超下看不出來。肝臟的有些盲區,B超也看不到,這個時候,需要CT或者磁共振來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甲胎蛋白升高,而B超、CT或者磁共振還是沒有辦法確認腫瘤的性質,那麼,往往需要加做血管造影。
當然,如果甲胎蛋白正常,而B超發現了腫塊,也是從B超到CT到磁共振,到血管造影,到哪一步能夠確診是不是肝癌,就止步於哪一步。
很多病人,不管甲胎蛋白高還是正常,發現肝臟有腫塊,前面的辦法都無法確診,那就來最後的招數:B超或者CT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
臨床上統計,一個直徑1釐米的肝癌,長到直徑3釐米,需要4到6個月的時間。而直徑3釐米以內的肝癌,手術治療的效果都比較好。
這一點,就決定了肝癌篩查的間隔時間。那就是:
1、普通人群,使用AFP和肝臟B超,每過一年做一次肝癌篩查。
2、肝癌的高危人群,到了30歲以後,高危人群每三個月就應該去醫院做一次相關檢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臟B超等,以排除肝癌可能。也有學者建議使用AFP和肝臟B超,每過半年(6個月)做一次肝癌篩查。大家可以量力而行吧。30歲以上的中度危險人群至少應每半年做一次相關檢查。
說了這麼多,你會去醫院體檢,篩查肝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