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值天氣預報(上)

2020-12-2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如果說把天氣預報與數學、物理聯繫在一起,恐怕一般人都很難想到,而事實上,我們目前的天氣預報,就是用數學物理模式對大氣狀況進行分析,用高速計算機求解而得到的。這樣方法叫數值天氣預報,亦稱「天氣預報的流體力學方法」。它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用的一種天氣預報方法尤其對3~7天內的預報,比較準確。它是根據描述大氣運動規律的流動力學和熱力學原理,構成閉合方程組,也就是大氣的數值模型,只要知道某個時刻大氣的初始狀態,就可通過數學方法求解,計算出來某個時間大氣的狀態,亦就是通常所說的天氣形勢及有關的氣象要素如溫度、風、降水等。

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看天經驗,從雲、光象、物象中尋找未來天氣發展的趨勢。

自從十五世紀初,特別是十七世紀後,多種探測手段相繼問世,尤其是靠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定量的探測大氣三度空間狀況,並可將各地的氣象資料迅速地集中起來,並將同一時刻全球各地的氣象觀測填在一張紙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氣圖。天氣圖的出現,比單憑眼觀風雲現象預測天氣要進步得多,它主要是靠人們對大氣現象的認識和長期積累的經驗來推未來的天氣,這種方法直到今天,仍不失為一種預報手段,但其準確率及便捷程度不夠高。

為了天氣預報準確,人們希望把天氣的變化規律摸索、總結出來,用一種客觀定量的辦法進行預報。人們設想用象計算天體的運動軌跡那樣,預先把未來的「天氣」較精確地計算出來,這就是數值天氣預報的基本思想,是20世紀初,挪威學者皮葉克尼斯提出來的。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上空被一厚度十幾公裡到二十多公裡的大氣層所環繞。我們每天所看見到的所感受到的陰晴雨霜,冷暖風雪「天氣」就發生在這十幾到二十幾公裡厚的大氣層裡。大氣環繞著地球每天都在運動變化,它遵循牛頓運動定理、質量守衡定理、大氣狀態方程、熱力學定理、水汽守衡定理。數值天氣預報,就是將描述大氣的流體動力學、熱力學規律學成數學方程組、根據某一時刻觀測到的大氣狀態,用數學方法求解,得到未來某一個時間的大氣狀態,這就是天氣預報。

而要把這眾多的數學方程組合求解出來,是十分費事的事情。

英國數學家裡查遜寫了一本《用數學電計算的方法做天氣預報》一書,為了求得準確的數據,裡查遜還在1916年~1918年組織了大量人力進行了第一次數值預報嘗試。他的這一次預報計算是許多人用手搖計算機進行了12個 月才完成的。要得到未來24小時的預報,如果一個人日夜不停地進行計算,需要算64000天,也就是175年。也就是說要跟上變化多端的天氣,要有一個64000人一塊工作的計算工廠,才能把24小時的天氣預報計算出來,實際上就是計算要與天氣賽跑。這次實驗雖然失敗了,但他給了人們有意義的啟示。

在裡查遜這一實驗後的20年,世界上第一臺取名為「狂人」的電子計算機問世。計算機的問世。使數值天氣預報得到實施。1950年,美國科學家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了500百帕的天氣形勢的36小時預報。

從那以後,一些國家相繼將先進的天氣預報——數值預報引入到實際業務中。

相關焦點

  • 數值天氣預報(下)
    從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做出數值天氣預報以來的四十多年來,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實驗室裡,計算機可以模擬立體的大氣狀態,這些狀態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按規定變化著。
  • 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
    這一天是7月22日,正處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強降雨持續襲來,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防汛「壓力山大」。  下一步暴雨將如何發展?馬學款眉頭緊鎖地坐在幾臺電腦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籤發各類天氣公報和預警信息,同時為每天早上8點雷打不動的全國天氣大會商做準備。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從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並重轉入了自主研發、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在國家級初步構建了包括全球和區域模式預報系統、集合預報系統及專業數值預報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的數值預報體系。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新中國70年)人物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題: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中新社記者 李亞南 孫自法  從「無」到「有」,從「中國印記」到「中國智造」,談起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20世紀最偉大科技發展之一的數值預報
  • 科學網—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緣何落伍
    他發問:美國在發展數值天氣預報進程中,為什麼科研開發與業務應用總是不能協調? 雖然表面上看是探討科研轉化的效率問題,但明眼人不難看出Mass批評的實質是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的落伍。那麼,Mass如此揶揄美國的預報水平,是否有足夠依據呢?他給出了一個排名曲線圖,在美國之上的國家或機構確實不少,包括一枝獨秀的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以及英國和加拿大等。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1975年11月4日正式成立,1979年8月1日開始正式發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細讀魯德的文章,所談到的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弱點,算不上新奇,也都是在中國常遇到的問題,只是魯德在分析時更具有針對性,將美國與歐洲的做法進行了對照分析,將問題揭示得簡明、清晰,令人信服。
  • 河北: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助力氣象風險預警
    那麼,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和災害天氣預警是怎樣預報出來的?    7月21日下午4時30分,記者來到省氣象臺三樓會商室,數十塊大大小小的屏幕十分引人注意。屏幕左上角顯示這些花花綠綠的衛星雲圖、電子地圖分別是「靜止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強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突發環境事故應急平臺」等。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加強數值預報等五...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
    來源標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曾慶存出生年月:1935年5月出生地:廣東省陽江市主要成就:曾慶存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誌——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支撐計劃項目「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
    「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項目是在「九五」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和「十五」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全球區域同化預報系統(GRAPES)的成果基礎上提出的,旨在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持續推進我國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的支撐技術發展,提高我國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的業務能力。
  • 氣象人物誌 | 李澤椿,中國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
    李澤椿 (1935.6.1 -),中國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1935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他曾任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天氣預報和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工程建設和科研工作,主持「並行計算在數值天氣預報(NWP)中應用」科研項目,完成後極大的提升了中國NWP業務預報水平。李澤椿院士一直在預報業務第一線工作。曾在秦嶺大巴山中基層氣象站任觀測員三年,在中央氣象臺任預報員十年,1970年參與開發將衛星雲圖首先引入中央氣象臺業務應用。
  • 「基於數值天氣預報的洪水預報與淹沒風險的水庫智能調度關鍵技術...
    「基於數值天氣預報的洪水預報與淹沒風險的水庫智能調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開題報告會召開 湖南水文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數值預報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預報技術。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說:「就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建立和發展歷程來說,從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算起,至今已近40年了。
  • 數值預報中心參加美國氣象學會年會
    美國氣象學會年會是世界上最大的交流天氣,水文和氣候的大會。本屆年會有來自世界幾十個國家的幾千科學家參加。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參加了此次美國氣象學會年會,展示了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天氣預報衛星資料同化方面的研發進展,也深入了解了世界先進數值預報中心資料同化的先進技術和發展趨勢。
  • GRAPES數值預報模式亮相雲棲大會?!快來圍觀!
    在此次雲棲大會上,中央氣象臺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向公眾介紹了我國自主研發GRAPES區域/全球一體化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設的最新成果,來看下視頻!01GRAPES系統的關鍵科學技術?
  • 暴雨預報準確率僅約20% ?天氣預報為何會有偏差
    劉 毅攝「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每天的預報更準些」「希望天氣預報的精度越來越高」「降雨欠準」「霧霾的預報相當重要」……3月23日是第五十四個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向公眾開放,數千人前來參觀。在留言本上,很多人肯定氣象工作取得的進步,同時表達了對天氣預報更精準的期待。人們每天看到、聽到的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為什麼有時候很準,有時候又會有些偏差?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以下簡稱「攻關團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團隊之一。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全球整體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提高3倍以上,天氣預報網格距離從18公裡縮減到5公裡。】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全新戰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承諾在未來10年內,將使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預報時限再延長3至6天。
  • 氣象局:我國天氣預報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
    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表示,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氣象保障和支持,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004年準確率接近80%。「數值預報是核心技術,要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要努力發展核心技術,這是關鍵。」準確度方面,王建捷表示,當前天氣預報是以數值預報為基礎,預報員應用綜合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研判做出最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