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關注】
①夏朝建立到春秋時期(前2070年——前475年)屬於我國奴隸社會,政治上表現為奴隸主貴族專政,經濟上表現為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勞動。
②井田制的公田與私田,都是國有土地,都不準買賣。但公田實際上被貴族佔有,由平民奴隸共同耕種,收穫成果交予貴族;私田的使用權屬於村社成員,收穫歸村社成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井田制的瓦解導致天子無地分封,必然導致分封制的崩潰。
③西周工商食官,手工業商業都由官府壟斷經營,根源是生產力低下,只有壟斷經營,才能滿足奴隸主貴族的需要。
④注意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的區別,分封制側重於封賞、宗法制側重於繼承、禮樂制規定的是貴族在政治和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等所要遵從的等級規範,如墓葬規模、歌舞人數、儀仗等級、禮儀布置等等。
⑤分封制和內外服相比,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一定時期內起到積極作用(不能只看到分封制沒有實現中央集權)。要注意分封制對傳播周文化、促進民族融合與華夏族形成上的作用。宗法制是典型的的貴族政治,以血緣關係繼承政治權力。宗法制的評價中要理解「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親——宗法關係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夏朝時已冊封方國、商朝內外服下也是一種冊封,但是都是冊封原本就存在的、與王室沒有血緣關係的方國,而分封制將自己原本沒有領地的親戚分封為新的諸侯,加強了對地方的聯繫和控制。夏商周「冊封——內外服——分封制」體現了一定的延續性。
⑥夏商周是君主制,但不是君主專制,也沒有實現中央集權(對地方垂直管理),周天子無法直接管控諸侯國內部的事務,所以關於夏商周時期實現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⑦要知道「封建」的古今異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國,即分封諸侯,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封建是一種社會形態,即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佃農為主要生產關係的社會形態。
⑧西周有「儒」這一稱呼,但是一種禮儀官,不是儒家學派。但西周以前敬天保民、德治的主張被儒家思想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