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的研究,至今始終處於一種被過度論述卻又認識不足的真理窘境:一方面,論者一再重述數量不多卻被大量引用之拉康文獻,使得拉康理論極易引人反感,讓人覺得過度熟悉、甚至是空洞的陳腔濫調。反之,若引用拉康尚未出版,但網絡上早已唾手可得的講課紀錄,論者的言論卻可能成為一種幾近精神病式的孤語。
有朋友問過我,如果想了解拉康應該從哪一本開始讀起,我一下懵了,因為仔細想起來,我除了閱讀兩本導讀拉康(中文譯介唯二)和一些零散的論文外,似乎沒有讀過實在的拉康原著,而拉康卻在我閱讀的其他哲學,包括電影理論著作中無處不在,以至於我自認為已經對他如此熟悉這本書由朋友推薦,說是中文世界對拉康最全的詞條書,我在看了一會後深以為然,這本書的行文簡明清晰,邏輯都浮現在紙面上,是一本嚴謹而概念全面的嚴肅著作,所以我在這裡邀請大家共讀,我也會分一些選段來做自己的理解和筆記第一章:閱讀精神病與語言學的顛覆
①弗洛伊德前後精神醫學對精神病的認識
精神病(psychoses)與精神分析的命運一開始就不可分。不僅如此,精神病還主導了精神分析理論的演化。事實上,弗洛伊德在神經症(névroses)理論中所提出的病理學觀點,1已經足以應付他所面對的各類病患,而且在精神分析史上,直到今天從未被改變。其中基於此病理學觀點所建立的第一個精神裝置拓撲理論,便是「無意識、前意識與意識」的區分。
弗洛伊德的第一拓撲學有著致命的問題——它只關注於一個基本的維度,即是個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交互。而這種所謂「結構性的視差」(齊澤克語)所不能涵蓋的是,主體性本身內部存在的、自發性的衝突和分裂,或是接受客觀世界時主體自發的妄想和扭曲。比如說妄想症或精神分裂,因而:因此,弗洛伊德在研究精神病時所面臨的棘手問題是,在精神系統與外在現實的接觸中,究竟精神內部起了什麼變化,為何某些改變會造成精神病的症狀?這些改變的機制是什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提出的理論修正,就是弗洛伊德的第二個拓撲論。在新的構想中,精神裝置以「知覺一意識系統」為核心,並直接接收來自外在知覺以及內在感覺的刺激。而那些已經褪去鮮明色彩的刺激,則以記憶痕跡的形式成為「前意識」的內容。如此,弗洛伊德將「知覺一意識系統」與前意識中的記憶稱為「自我」。而在自我之外'並與自我相通的其他無意識的精神現象,則根據格羅戴克(Georg Groddeck)的看法稱為「它」(Es)。
然而,第二拓撲論最重要的核心觀點與目的,主要在於「超我」的提出。若自我所代表的是外在現實,超我便同時代表著外在與內在:就外在而言,超我是俄狄浦斯過程中對父親認同的結果;就內在來說,超我也經由「它」這個種系遺傳的產物,從史前史的弒父神話中獲得其規範的力量。於是,超我成為個體的心靈歷史中最深層、但卻是人類價值上最高層的產物,足以左右自我,從內在去扭曲現實,甚至迫使自我放棄自己,而導致現實的喪失。
超我的提出為體系增加了「神話的維度」,這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和神話原型是有相似之處的。拉康雖然接受精神分析主張,認為精神病是在超我影響下自我的扭曲或廢除,但他篤定地反對弗洛伊德以弒父神話的種系發生學解釋超我力量的來源。在人類學與語言學的雙重啟發下,拉康在當時認為,語言關係與家庭結構(特別是嬰兒鏡像階段〔stadedumiroir〕中與母親的關係,以及俄狄浦斯期中父親功能的角色)就可能造成超我與自我關係的變質,而無須求助於種系發生的神話。
同時,拉康也逐漸認為:力比多並不是一個神秘的、生物維度上的實在物,而是一種主體透過語言與外部世界形成的欲望關係,而這種所謂外部世界,本身便是一種建構的,主觀的,滯後的產物:力比多並非神秘的生物學概念,而是一種主體經由語言媒介而與外在世界形成的欲望關係。拉康指出「語言有一種後遺效應,讓它可以在最後決定它所指稱為真實者」。換言之,語言才是決定真實的主要因素。
相對於此,拉康也認為現實是人類在語言中異化的結果,代表著現實的自我,本質上十分接近精神病對外在世界的「系統化的誤識」(méconnaissance systématique de la réalité)。因而,拉康借用柯傑夫(Alexandre Kojeve)的概念指出,人類欲望的客體本質上是被另一個人所欲望的客體。」因此他認為,精神分析的自我發生理論,必須探討的是主體與其身體影像的認同關係。這才是所有真正的科學心理學的起點。
進而,拉康在1950年代開始他對弗洛伊德著作的批評閱讀,並賦予精神分析新的語言學基礎,取代弗洛伊德所沿用的19世紀末的生物神話學。而在經典的「狼人」情形中,即幼兒在未關的房門中,撞見正在做愛的父母,從而遭受創傷的機制。拉康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弒父神話的體系,將小孩的閹割幻想歸結為一種退行的、自我保護的自毀機制。誠然這是一種實在界的創傷而無法被幼兒納入自己的認知範圍,這種創傷以不可逆的形式扭曲了幼兒的認識-符號體系,按拉康的話來說——幼兒在鏡中重新破碎了,這種被父親阻礙的力比多以創傷的形式返回並擊碎了幼兒的認知。下面我嘗試寫出幼兒的實在界心理:前——媽媽是全心全意愛我且堅不可摧的——母親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堅固的,是保護的
後——媽媽是受傷害的,脆弱的,肉體的,盲的,無生命且不完整的,是欲望的,是可變的
拉康便就「狼人」案例的斷指幻覺問題,批評弗洛伊德俄狄浦斯理論的弒父神話基礎。對拉康而言,引起斷指幻覺的閹割幻想,代表的是一種自我摧毀式的防禦措施:當處於鏡像關係的自戀自我,面臨了家庭俄狄浦斯情境,動搖了其鏡像認同,因而產生焦慮。亦即父親的角色阻礙了小孩與母親的鏡像關係,於是主體只好以退轉的方式再次重複先前在鏡像階段所經歷的破碎身體。由此結論,拉康也主張,在人格發展中,父親的角色應該被化約為父系家庭結構所賦予的「父親功能」,亦即他日後所稱的「父之名」(Nom-du-pere),並且應該由此重新詮釋俄狄浦斯的過程。
隨後拉康便主張:
拉康主張,精神分析不應如「自我心理學派」(egopsychology)一般,圍繞著精神病性質的自我打轉,而應致力於區別「想像」(主體與身體影像以及母親的關係)、「象徵」(家庭結構中父親功能的關係)以及「真實」(話語結構所媒介的客體關係)三個根本向度。此外,拉康在1953年的「羅馬演說」〈精神分析中話語和語言的功能與場域〉(Fonction et champ de la parole et du langage en psychanalyse)中也開始主張:「唯有將〔精神分析的〕這些概念導引向語言的場域、歸屬於話語功能的範疇,它們才會具有充實的意義。
這個轉折點之後,拉康致力於語言-符號學和精神分析的整合拉康指出弗洛伊德早在薛海伯案例中,便已經透過句法推論實踐了精神分析所需要跨出的步伐「〔薛海伯的著作〕提供我們一種結構分析的基礎。〔……〕若人們懂得閱讀它〔精神病〕,那麼沒有一處症狀不是再清楚不過地銜接在結構本身當中。」弗洛伊德將薛海伯的妄想核心化約為一個同性戀欲望所造成的衝突。一個對於「我(男人)愛他(男人)」的防禦。而根據語言的文法區分(主詞、動詞、受詞),防禦這個同性戀欲望有三種可能的模式:一、改變主詞:「我愛他」變成「她愛他」,結果是「忌妒妄想」,因為她總是愛我愛的人。二、改變動詞:「我愛他」變成「我恨他」,經由投射後的結果是「被迫害妄想」。三、改變受詞:「我愛他」變成「我愛她」,經由投射後的結果是「色情妄想」。參閱:Freud(1911C)。
至此拉康明確了精神分析的第一要務:即是提出何謂「話語」(parole)的結構。他在「羅馬演說」中便開宗明義表示,要回到弗洛伊德,唯有從話語結構的角度去理解精神分析的概念——因而我們來到了
1/2 話語的結構
我爭取三天更新一小節!
原文目錄:
第一章:閱讀精神病與語言學的顛覆 >>
一、弗洛伊德前後精神醫學對精神病的認識... H二、話語的結構 19三、無意識與結構語言學 •.... 33四、需求、要求與欲望... 曲五、父親功能與陽具能指. .... 52第二章:欲望的辯證與詮釋 69
一、欲望辯證的結構與圖示 69二、欲望與說話主體的分裂…•.. 76三、一則夢例的重新詮釋. 89四、《哈姆雷特》中的欲望辯證 -... 100第三章:從欲望邏輯到精神分析的美學一倫理學
一、欲望倫理學與真實.... H3二、薩德與絕爽之惡 •.. 122三、安提戈涅的二度死亡... ' 132四、精神分析的「美學一倫理學」... 138第四章:愛與傳移 15!
一、愛的隱喻與客體的誕生.... 151
二、從欲望到欲望客體.. 157
三、傳移之愛 162
四、克洛岱爾的悲劇三部曲 167
第五章:認同與焦慮 175
一、認同與主體結構.... 175
二、說話主體與否定的功能 190
三、拓撲學的彈性邏輯... 195
四、焦慮與欲望的根源... 208
第六章: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 219
一、無意識與能指.. 219
二、重複與真實.. -229
三、傳移與精神分析師的在場 235
四、欲力與其迴路. 244
五、欲望根源。objeta與觀看: 253
第七章:主體結構與代數拓撲學 269
一、語言與主體... 269
二、表面的代數拓撲學.. 275
三、專有名詞與認同.... 290
四、分裂主體與表面的切割 303
五、再現與觀看主體的分裂... • 311
第八章:幻想的邏輯與精神分析的行動 325
一、幻想的邏輯... 325
二、主體的異化... 339
三、絕爽的經濟學. 347
四、精神分析的行動與精神分析師... 361
五、大他者的欠缺. 377
第九章:真理與四個論述 385
一、四個論述與歷史的轉動.. • 385二、不可能的真理. 396三、真理與書寫... 409四、無法書寫的性關係… •... 418第十章:性別分化 425
一、性別差異與邏輯 425
二、絕爽與大他者.. -... 442
三、愛與書寫…. 448
四、「吾言」(Lalalangue)與無意識 456
第十—章:書寫與真實 463
一、主體基礎結構的結.... 463
二、聖徽(sinlhome)與父之名 472
三、喬伊斯與被加諸的話語 478
四、真實與假象.... 486
五、書寫自我與自我的書寫.... ……. 494
第十二章:從拓撲學到繩結理論 501
一、精神結構的三價邏輯 501
二、從波羅米昂鏈結到編織 525
三、沒有價值的實踐…... •.... 532
四、拓撲學與時間•.. 539
SH Bohemian Artists (上海波西米亞藝術圈)是一年輕多元的藝術團體,我們努力在後現代大都市下保持旺盛的創作活力。ps: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轉發,這是我繼續寫這個系列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