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劇評】
根深才能葉茂
——評民族舞劇《彩虹之路》
《彩虹之路》劇照 資料圖片
本報特約撰稿人 肖美鹿
從聞聽信息到現場觀看,民族舞劇《彩虹之路》使我經歷了略有疑惑、充滿期許、震撼與感動的一段心路。幾十年來,「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中的兩部舞劇《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猶如兩座美麗而奇險的大山巍然屹立於當代中國舞蹈史,影響遠達全球幾十個國家與地區,在國內更是擁有廣大穩定的觀眾群,說它們家喻戶曉毫不誇張,它們的演出令人在沉醉驚嘆之餘心生景仰敬畏之情。面對這幾乎難以逾越的高峰,《絲路花雨》的創作團隊甘肅省歌舞劇院在培養了二十多代英娘與神筆張之後,邁出了卓有見地的一步:與中國歌劇舞劇院聯袂創作演出民族舞劇《彩虹之路》。這無疑是對自己的挑戰,能夠發起並完成這樣的挑戰,是需要堅實的文化自信做底蘊的。
《彩虹之路》全劇分為「諾」「行」「困」「蓄」「和」「歸」6場。與《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不同,這部舞劇並沒有涉及敦煌題材,而是引領著觀眾一直走向絲綢之路的縱深,將藝術探尋的目光定格到了兩千年前絲綢之路的緒端。它的開啟之時,正是大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一位年輕的使者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手中接過節杖,即將從長安出發,開始遠行,帶著中華民族「善人者,人亦善之」的良好願望去了解外面的廣大世界,交好睦鄰。
節杖在手即使命在身,這是莊嚴的承諾,一諾便重於千金,一諾便貫之一生。朝廷的重託,國家的期望,使者本人的忠誠熱血與萬丈豪情都於此刻融為一體,再也不可分割。這一場當中的群舞完全圍繞一個「諾」字,有託付、有渴望、有信任,而與其對應的使者的獨舞又讓觀眾心中油然生起一縷牽掛:此一去家國萬裡,更哪知關山幾重?
「行」是全劇當中最短的一場,創編者們賦予這場的色調和節奏是清新明朗,流動中透著空靈。使者艱辛的行程由此開始展現,舞蹈設計特意顯示岀輕鬆歡快,非常符合人物當時意氣風發一往無前的樂觀心境,就像舞臺上碧空如洗的藍天白雲,直叫人神清氣爽。
「困」和「蓄」是全劇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重場戲。使者被匈奴人軟禁並贈以美女為妻實則嚴密監視,使得他年復一年無法逃離。這不僅是對一個人的束縛使其失去自由,更是對其心靈和精神的禁錮。理想在空中,現實卻在地面,這便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作為堂堂大漢使節,本當不負朝廷重託,一路前行交好睦鄰,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建立一世偉業,如今卻如階下囚般被困於重重包圍與障礙之中,多少個明月夜思念故土家園、長安風情,多少次夢醒時分熱淚長流、哽咽難言。人物內心的煎熬通過壓抑的音樂、昏暗的場景和似乎無法伸展的舞蹈傳達出來,那麼艱難,近乎窒息。然而,正如中國古代智者老子所言:「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一個內心始終充滿光明的人可能會遇到黑暗時段,但決不會永遠被黑暗遮蔽。
在第四場「蓄」中,一段情感糾葛進一步加強了戲劇矛盾的衝突,使全劇有了新的看點。原本受命監視漢朝使節的匈奴女真正愛上了眼前的這個男人,為他的氣節所感動,為他的痛苦而心痛,最終決定不惜一切也要幫助他脫離險境,去繼續那遙遠而偉大的行程,完成他心中的夙願。全劇唯有這一場岀現了雙人舞,也唯有這一場表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因愛而生發出的無窮力量。我不禁想起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說的話:「當你拼命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不再是別人的對手,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別人就不再是你的對手了。」我相信觀眾們此刻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舞劇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下一場「和」。沉沉的暗光霎時明亮,漢使在西域各國受到熱情友好的接待,場面恢宏的大群舞整齊亮麗,富有地域與民族特色,變化中層次分明,對比十分突出,成功地調動了整個劇場的氣氛。最後一場「歸」也很有特點,可謂豹尾。經過十幾年的風霜雨雪艱難困苦,使者終於不負使命,帶著各國人民的友情和與大漢交好的願望回到長安。一個「歸」字飽含了多少赤子情懷、耳熱心酸!當年躊躇滿志告別長安時的他風華正茂,如今持節歸來時已兩鬢蒼蒼滿頭白髮……這一場中使者和群舞的肢體語言都並不繁雜,但卻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的服飾與人物造型,簡直是復活了漢代磚畫中無比鮮明的場景,讓人一下子進入自由遐想的空間,不由得感嘆歷史和藝術結合得如此美妙和諧!
甘肅省歌舞劇院曾經因《絲路花雨》而享譽海內外,如今他們與中國歌劇舞劇院聯袂創排《彩虹之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看準了,絲綢之路是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生命歷程開啟的一段歷史、一條道路,那是一條與各國人民「兼相愛,交相利」的寬廣大道,它綿延逶迤連接著歷史、今天與未來,它儲藏著我們解讀與勾連歷史的密碼,它的永恆價值使今天的我們被其感動、必須銘記,並有責任傳承下去不使其中斷。於是藝術家們以前輩創作《絲路花雨》的精神創作了這部嶄新的作品。而我從中看到的,不僅是舞臺之上的熱烈大氣和明朗透徹,更有深深紮根於西部大地、紮根於歷史深處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