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近代中國社會的革新力量。20世紀初,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動,造成青年在適應性方面的困難。同時,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影響,青年經常感到精神煩悶。這些現象被統稱為「青年問題」,引起社會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嘗試運用科學方法分析關於青年問題的具體案例。在這類活動中,楊賢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對青年問題展開調查研究,以唯物主義為視角闡明青年問題的類別和產生原因,試圖為青年人提供指導和幫助。
楊賢江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馬克思主義教育家。1917年,楊賢江畢業於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楊賢江加入少年中國學會,負責編輯會刊《少年世界》和南高師學生刊物《少年社會》。1921年,楊賢江受聘擔任《學生雜誌》編輯。在此期間,楊賢江常與青年讀者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1921年7月,楊賢江加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次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賢江是運用唯物史觀剖析教育現象,研究中國青年問題的先驅。1923年1月,楊賢江發起成立「青年問題討論會」,討論內容涉及到青年群體關注的各類問題,如求學、婚姻、服務社會、幹預政治、選擇職業、獨立生活等。討論採取通信方式,成員先將問題寄與書記,由書記分送其他會員聽取意見。之後,各會員充分討論再寄書記,書記將會員意見匯集成文,刊發在《學生雜誌》上。在楊賢江的組織下,各地相繼成立青年問題討論會。1924年8月,楊賢江在上海夏令講學會發表講演,強調通過青年人的廣泛參與,共同尋找解決青年問題的有效方法。這場講演給予彷徨在歧路的青年以指導,為使他們從煩惱中解脫指明了方向。
楊賢江認為青年問題的產生,既源於青年在青春期階段生理、心理的變化,又與時代、社會等環境因素密不可分。楊賢江對青年問題的闡述,不僅吸收了近代早期的青年期理論,還從社會進化規律的角度進行分析,強調個人成長與社會進化有機結合。青年期(Adolesc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提出。20世紀20年代,楊賢江將霍爾的「青年期」理論翻譯介紹到中國。霍爾《青年期》英文原著多達50萬字,楊賢江對其精華部分進行了翻譯。1929年,楊賢江以「李浩吾」為筆名,出版霍爾《青年期》的中譯本《青年期的心理與教育》。在《中等教育與青年問題》一文中,楊賢江強調青年期的重要性,稱「青年期」為「第二誕生期」,就是借用了霍爾的觀點。楊賢江認為,青年期的生理變化如身高、體重、肌肉的增長以及性的成熟,引發想像、愛情、理性等複雜心理變化,造成青年自我觀念與現實環境的矛盾衝突,導致青年問題的發生。
同時,楊賢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青年問題,強調時代環境對青年人的塑造作用。對此,有些人提出質疑,稱中國青年為何從前不發生問題?楊賢江指出,20世紀之前,中國的青年人即便生活在被壓制的環境中,也是順從的;他們認同傳統社會的道德綱常,適應社會標準時沒有明顯的矛盾和衝突。而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普遍影響了青年人的生活:首先,辛亥革命前後,學生加入革命黨,組織學生軍,青年群體氣勢浩大。政治偶像推翻以後,剪髮、廢除舊曆,青年自身的生活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其次,新文化運動期間,青年學生反對舊制度,推廣白話文運動,意味著以青年學生代表的知識階級覺醒了。再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五四運動爆發,引起全國學生空前的活躍,從此,青年好動、革新的精神完全顯露出來。對於經濟壓迫、政治腐敗、習俗束縛以及教育上的不公平現象,青年群體持續進行反抗。
尤其要強調的是,楊賢江還從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和階級性來分析青年問題產生的原因。他認為,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社會的青年問題更為嚴重,根本原因在於青年代表的階級不同。在楊賢江看來,歐美國家的青年代表反抗封建貴族的資產階級,他們取得政權後喪失革命的動力;而中國青年代表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他們受到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的壓迫,所以必然要改造社會而進行運動。
在楊賢江開展青年問題研究之前,尤以舒新城的青年問題調查影響最大。教育家廖世承根據舒新城的調查,撰寫《中學教育》一書,他把青年問題分成家庭、經濟、身體、交友、學業、行為、性情及思想等七大類。然而,楊賢江認為,青年問題涵蓋的內容與類型遠比舒新城的調查要複雜得多。楊賢江擔任《學生雜誌》編輯期間,時常收到全國各地青年的來信,向楊賢江詢問人生困惑,其中大部分是臨近畢業的中學生。結合讀者來信,楊賢江對青年問題展開調查研究,其調查範圍相當廣泛:北至黑龍江、南至瓊州、東至上海,西至四川。調查採取自願參與原則,因而獲得的案例相對真實、可靠。楊賢江的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來信形式類似於自由訪談,表述也各具特色。楊賢江先對信件中提到的青年問題進行分類。由於案例豐富多樣,他還運用舉例法,在每個分類後列舉一些具體問題及代表性事例。經過對訪談內容的科學處理,楊賢江最終將青年問題分為十一類:生理、家庭、社交、求學、婚姻、職業、經濟、生活態度、人生觀、政治見解以及常識問題。與舒新城的調查相比,楊賢江的調查增加了職業、政治見解和常識三個問題。對青年生活而言,職業、求學、擇偶三個問題最為重要。楊賢江考慮到大多數調查對象面臨畢業後的職業選擇,雖然詢問人數較少,仍將其列出,希望引起青年朋友的重視。而政治見解和常識問題多涉及政治和社會改革的內容,如革命、主義、學生運動、共和政體等,這類政治觀念的普及,有助於青年從制度層面理解自身問題的產生原因。
青年問題如何解決?楊賢江認為,應在區分青年個體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的基礎上尋求解決方案。對於青年個體性問題,如生理問題、婚姻問題,楊賢江建議青年自行尋求解決辦法;對於政治見解問題,楊賢江認為青年能夠通過學習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對於其他普遍性問題,如升學問題、經濟問題無法逐一解決,楊賢江認為應通過改造社會找到徹底解決的方案。
楊賢江尤其強調,青年人參與社會改造運動對於擺脫自身困境的重要作用。他在調查報告中以一位青年人求學的不幸遭遇為例,指出青年的困境由萬惡的社會環境造成,因此只能訴諸改造社會的運動進行解決。這一觀點明顯受到唯物史觀的影響。楊賢江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諸多青年問題,要解決青年問題則必須改造現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他在《中國青年之敵》一文中,借用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工具闡明青年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他認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是青年求學就業、戀愛結婚的最大阻礙。楊賢江告誡青年人:要反抗資本主義,必須明白社會演化的規律,即革命和階級鬥爭的歷史,要援助被壓迫階級,不能為統治階級張目作惡。在這一過程中,青年成為社會變革的動員對象。社會改造是青年群體的責任,需要通過宣傳和動員實現對社會的改造。
同時,楊賢江指出青年問題普遍存在反映了中等教育的缺失。他提出「全人生指導」的教育觀念,即教育者對青年的所有問題都應負有指導責任。對於如何改良中學教育,楊賢江認為,應確定中等教育的訓育方針,指導青年期的身心發展,培養青年對社會改造的覺悟和能力;避免專制教育,應順應時代潮流和遵循教育原理;為了個人健康和民族發展,應把性教育納入中等教育範圍,以解決青年的煩悶及生理問題;中等教育應有衛生和健康法的指導,注重旅行及社會化的訓練;加強書寫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注重時事教育及政治訓練,共謀救國和救人的方法;實行教育及職業指導;注重團體生活的訓練。楊賢江還強調,中等教育應開設社會運動指導課程,告訴青年們如何進行社會改造運動,如何宣傳、訓練和組織民眾,謀求社會改造以解決青年問題。
作為青年問題研究的先驅,楊賢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到具體研究中。他能夠從青年期的特徵和社會環境兩個維度來認識青年問題,既關注青年群體在青年期階段的特殊性,又強調青年參與社會改造運動的必要性。楊賢江對青年個體命運與社會發展關係的闡釋,超越了同時代的學者。因此,楊賢江的研究具有開創性。他所提出的,要解決青年問題,必須改造社會,而改造社會,必須由青年來完成的觀點,呼應了革命時代的主題,喚醒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
(作者:王康,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