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戰爭大片的面世關乎多少人的付出?「電影工業體系」六個字裡究竟包含了多少數不盡的細節?通常,影片正片結束、字幕滾動時,密密麻麻的工作部門、人員姓名就是電影工業極其抽象的表徵之一。
現在,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不僅把一個個抽象的工作人員姓名具象化,同時也把一部戰爭題材電影在三個月內走過的艱難道路和盤託出,為中國電影工業記錄一些經驗之談。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中。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11億元。
今天,《金剛川》的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宣布定檔12月18日,同時發布了預告片和定檔海報。「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紀錄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七印象影視傳媒(海口)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北京)軟體服務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電影《金剛川》自10月23日上映以來,在全國掀起了觀影熱潮。在影片取得票房和口碑成績背後,是全劇組常駐5000人不遺餘力的日夜奮戰,最終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劇作精良、製作精良的精誠之作。
用光影銘刻歷史、用演繹致敬英雄,正是電影《金剛川》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而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不僅詳細地揭秘了《金剛川》拍攝過程也帶我們見到一群電影的「幕後功臣」。從導演、演員、燈光師、道具組、化妝組,甚至到特殊演員(殘疾人演員),幾乎每一個參與電影環節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故事,都被記錄下來,看點十足。電影海報特意選用了一張場記板的照片,既是向《金剛川》中修橋護橋的志願軍幕後英雄們致敬,也是感謝眾多電影幕後工作者的付出。
影片拍攝過程共集結演員1174人,劇組工作人員2479人,特效人員2600人,後期人員1302人。最終,《金剛川》的成片鏡頭數量定格為1249個。片長122分鐘的《金剛川》整個製作周期不到三個月,其創作歷程為電影工業化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
在《金剛川》裡,為了保證大部隊在凌晨5點前到達金城前線,所有志願軍必須排除萬難通過一座橋。而拍攝《金剛川》的電影人們有著和電影中戰士們一樣的使命:他們必須在短短3個月內完成這樣一部戰爭大片的拍攝,在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之前完成這部影片。製片人表示:「拍《金剛川》,我有一種在打仗的感覺。」
在「我們和《金剛川》」預告片裡,則再現了劇組緊張拍攝的實況,以及演員們對電影的想法。「緊迫感」、「拎著一根弦兒」、「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是《金剛川》裡過橋的任務,也是拍攝《金剛川》時電影工作者的實況寫照。
「我們和《金剛川》」分為四個章節:「集結」:七十年前的集結為了勝利;「前進」:沒有退路;「衝鋒」:不畏艱險;「信念」:可破萬難。詳細講述了《金剛川》前前後後的準備工作以及拍攝中遇到的困難。
大量外景,需要「靠天吃飯」,導演組被逼成了「氣象專家」;拍攝地丹東又遭遇百年不遇的颱風,作為重要的道具——橋,也被洪水淹沒。「拍著拍著,橋沒了……」戲裡戲外,如何「保」橋?都是難題。每次劇組的橋被颱風刮壞,原本是拍攝電影的製片組立刻變身工兵連。跟《金剛川》中志願軍戰士感嘆「我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修橋的」的情節十分相似。劇組被迫停工了差不多10天後,終於等到颱風過去,可洪水卻退不了,仍然是無法拍攝。最後劇組只能另闢蹊徑,找了一個魚塘架橋,拍攝了電影中的殘橋和人橋戲份。
為了盡力還原70年前志願軍戰士的狀態,張譯、吳京提前半個月接受高射炮訓練,李九霄、魏晨學習使用槍械、攀爬施工塔吊,前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現場演員太多,執行導演忙不過來,張譯甚至擔任了臨時的執行導演,指導演員表演;道具組為了達到電影的拍攝要求,集體住在道具間,夜以繼日地改造高射炮;戰場上血肉橫飛,那些被炸斷手腳的戰士,都是由特殊演員(殘疾人演員)化特效妝完成;扛橋的演員,凍得嘴唇發紫……連導演田羽生都感慨:「扛橋的真是在用命在扛。」
正如張譯在採訪中所言:「我們電影各部門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儘可能地呈現70年的跨越。」「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指的不僅是戰場中的並肩協作,也是全體主創人員的共同奮鬥。
作者:王彥
編輯:周敏嫻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