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在初窺傳武歷史之門徑的時候,曾簡單介紹過楊式太極拳一門的創始人楊露禪先生,以及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中楊健侯和楊班侯2位傳武名家的實戰功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前面回顧一下)。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歷史傳武名家,同樣也是出自於楊式太極拳門下,他便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了。
楊澄甫
楊澄甫先生於1883年7月11號在京城出生,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兄長楊少侯皆是傳統武術歷史上的太極拳名家。而且,他們每一位的太極拳術造詣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楊班侯
而同樣身為楊式太極拳傳人的楊澄甫先生,其拳術造詣自然也是非常之高。至於楊澄甫的實戰功夫究竟如何?或者說楊澄甫的實戰能力到底有多強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楊澄甫從小開始就跟隨父親楊健侯學習太極拳術,只不過由於楊健侯的性格較為溫和,再加上他老人家年少時又在楊露禪老先生的督導下經歷過一段極其艱苦的「魔鬼訓練」。因此,深知練功之苦的楊健侯對於小兒子楊澄甫的管束確實是寬鬆了一些。
楊健侯
以至於楊澄甫在年少的時候,雖說每天也會遵從楊家祖傳的規矩去拳場練功,但是卻遠不如楊健侯和楊班侯年輕時練拳那般辛苦。就這樣到了1912年的時候,29歲的楊澄甫也在京城的中山公園設立了自己的拳場並開始收徒,其教授的內容則主要是楊式太極拳劍刀槍等各類功夫。如果有人想學「大捋散手」或「粘劍粘杆」等絕技,便只能到楊府拳場求教(這些主要由楊健侯負責教授)。
楊澄甫老照片
一直到1917年楊健侯臨終之時,他老人家才對小兒子楊澄甫道出了心中的憂慮,並斥責他年少時從未下苦功學武,如果此番自己撒手人寰後再有高手上門比試的話,那楊家功夫的聲譽必然會毀在他的手上。
楊澄甫老照片
楊澄甫聽完父親這一番話,當即便痛定思痛發誓日後一定加倍用功學武。隨後,楊澄甫也確實是自楊健侯去世之後,便開始不計寒暑的閉門苦練。當時已經34歲的楊澄甫曾以每個月6塊大洋的價格僱活人為「樁」。
打樁
簡單科普一下,歷史上絕大多數學習傳統武術的名家在練拳時,大都會將木樁或石碑作為自己練功時打擊的目標(這一行為被稱為「打樁」)。而楊澄甫這種將活人當作打擊目標來試勁的練習方法,傳武歷史上稱其為「打活樁」。
楊澄甫老照片
就這樣楊澄甫每天都對著一根白蠟杆(練粘勁)和1個人樁苦練,並反覆參悟楊健侯所授給自己的內功心法。最後,楊澄甫在閉關整整6年的光陰中,終於達到了內勁通靈的境界(其具體表現為隨手就能把人樁打出2丈開外)。
吳鑑泉老照片
可人樁說到底畢竟不是身懷絕技的武師,當時心中仍舊有些不太放心的楊澄甫,便去拜訪了同樣在京城天壇教拳太極名家吳鑑泉先生。隨後兩人經過了一番簡單的切磋試手,楊澄甫才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功夫確實是長進了不少。那時已經是1923年,而楊澄甫更是到了40歲的年紀(可以說是傳統武術歷史上極少數大器晚成的武學名家了)。
關於楊澄甫的實戰案例,其實自從他在40歲時再度重新開門收徒之後,京城中就已經有很多人曾上門討教。而拳法大成的楊澄甫自然也是來者不拒,其中大多數挑戰者基本上都戰敗而歸。甚至,還有一些功夫不到家的武師被楊澄甫騰空擊飛出數丈,一路跌出到楊府的大門外面。自此以後,楊澄甫也開始在京城的聲名鵲起。
孫祿堂
不過,據說當時前來挑戰的諸多名家之中,還真有2個人與楊澄甫的功夫不相伯仲。這第一位是河北香河縣的張秀林,他是所練的功夫為通臂拳(號稱「臂聖」)。第二位則是身兼形意拳和八卦掌兩門功夫的孫祿堂先生,因其身形瘦小輕靈在武術界被稱為「活猴」。
而楊澄甫在與張秀林和孫祿堂比武之後,三人便彼此結拜為換帖兄弟。由此可見,他們互相之間對彼此的功夫亦是十分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楊澄甫的身材雖說十分肥胖(其晚年體重曾達到288斤),但其身法和步法的變化卻依舊一如既往的靈活。據說,楊澄甫和陳微明有一次在樓上推手的時候,楊澄甫突發勁力後,陳微明便如斷線風箏一般朝窗口飛去。
而正當眾弟子面露驚愕之時,楊澄甫僅一個箭步就躥到窗邊拉住了陳微明的腳踝,並輕喝一聲將其拽回到窗前站定(其身法之快可見一斑)。
楊澄甫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1936年時53歲的楊澄甫卻突然去世。至於具體原因也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其中有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大致觀點主要是認為楊澄甫早逝是由於飲食不節制被口腹之慾所害。
因為,楊澄甫在年輕年時每天練功的體能消耗非常大、譬如,他每日都要抖白蠟杆左右各200遍,以及在樹樁上刷杆左右各200遍。甚至,就連站樁也要堅持3柱香的時間。所以,楊澄甫從小食量就非常大(據說他每頓都要吃高莊饅頭(山東沂水縣高莊鎮的傳統名麵食)30個,豬蹄和家禽各1隻)。
楊澄甫
一直到楊澄甫成名以後,其訓練強度明顯降低,可飯量卻從未縮減。再加上他喜葷厭素的飲食習慣,以至於體內的熱量無處消耗,其膽固醇和血脂必然會變高。最終,很可能是由於長期血脂過高導致心臟病突發才驟然離世。
(更多的歷史趣味話題,盡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臺,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