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
深圳一個朋友和我說現在短視頻以及各種訓練營都如何如何,一個女的的說誰
誰誰幾千萬粉絲誰誰誰賺了幾個億,所以,他/她計劃怎麼樣怎麼樣……
我立馬反問這些都是「外部機會」,對於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所有人也會看到,更會努力去抓住,我們都這個年齡了,為何還總是外求,不內觀自己,看看自己最擅長幹啥,而總是根據風口和趨勢去追逐機會?
流行抖音你就去做抖音,流行公號時你也做了吧,流行微博時你也做了啊,為
啥每次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因為你每次都在向外看,從不內觀,這是問題所在。
形式會不斷迭代,永遠會有不斷搶佔用戶時間的新載體新工具以及新流量獲取
方式,可這個世界總有不變化的東西比如信譽無價,比如好產品好口碑更容易長久,比如專注的人容易成功,比如多元化的人容易破產……等等。
從人性角度,因為貪婪,一個人很容易做加法,但因為「恐懼」,一個人就容
易做減法,一如我昨天的文章,大多數長期成功的人,大都是有「敬畏之心」
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比如他們很少社交,也很少朋友,但都是真正的朋友,而非一群狐朋狗友酒肉
朋友;
比如,他們很多人專注一個行業20、30年了,不僅不厭倦,而且樂此不彼,甚至有整個產業的責任感;
比如他們其實很少是消費主義者,興趣很單一但很極致,不追逐名牌或裝逼,
越成功越低調。
其實都是「恐懼」使然,都會本份,都經歷過人生或事業的無數「生死考驗」,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很容易內心富足,外在自在。
來自:張桓投資筆記
#關於思維#關於掙錢與市場#
她做的很偏門。
多偏?
與她自己的需求類似。
只服務生殖類。
不孕不育以及試管嬰兒還有就是定向精子庫。
她提供給我的數據是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不育的,這裡面有很多的個性需求,例如基因篩查,多胞胎,定向性別。
我覺得她做這些是很符合她的,性格使然,還有就是她自己可以當活榜樣,你看,我自己就用的精子庫的,自己養的孩子,養的很好,孩子也接受。
她還在知乎上寫過一個帖子,在日本當單親媽媽。
而且,這類醫療問題,往往伴隨的是什麼?
第一、難以啟齒。
第二、倫理問題。
而到國外去做呢?
就覺得無所謂了,反正沒人知道,類似服務做的比較好的有泰國、日本、美國、德國,就近原則,肯定選日本。
特別是很多單身女人,不想跟男人在一起生活,但是就是想要個寶寶,然後就去這麼弄一個,給自己以及給孩子直接斷了念想,我也不知道你爸是誰。
我說,以後有這樣的活,你介紹給我,省了往日本跑了,咱把錢瓜分了。
她說,你那基因不行,日本這邊有個網紅,長的特別帥,可以理解為頭牌,一管合人民幣5千元,供不應求,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娃了。
我說,真幸福。
疫情對她影響很大,原本預約的客戶也去不了了。
有事沒事,我們也聊幾句,說自己這幾年做的也還不錯,就是覺得自己太累,也想家了,想回國了,但是孩子回國又適應不了了,基本是全日語成長,只能等孩子讀高中後,到中國去讀國際學校,也是可以的。
後來,我發現淘寶上有個做日本青銅藝術品的,做的非常出色,開了不少店,一個店裡有藏品數千件。
我研究了很久,有不少SEX作品很完美。
就委託她去幫找。
看看這些東西到底是從哪進的,什麼渠道?
給我的答覆是:
日本青銅器類,主要是兩類。
一類,大師作品,比較貴。
一類,定向加工,也就是500元左右,但是比國內做的要好,基本全是黃銅。
淘寶普遍賣5000元左右。
也否了,原因就是定向加工基本就涉及到盜版問題。
海南政策出來後,她格外的興奮,她覺得,高端醫療一定會出現在海南,就是海外知名醫療機構去海南建點,大陸人去海南看病。
至於怎麼布局,她還沒想好。
她認為是機會,慫恿過我……
她說,你是不知道每年有多少人跑到海外就醫,包括體檢、求子、整形、治病,一旦有了一個跳板,大家就不必跑那麼遠了,直接去海南就可以了,絕對是個機會。
我問,有沒有人提前搶跑的?
她說,我們這個領域就有,慈銘博鰲,已經很多過去做的了,可供選擇的就很多了,日本的、韓國的,你想生個歐巴也可以的。
我問,有沒有那種倆女孩生活在一起,然後去國外生個孩子的?
她說,有,多的是。
我問,去日本做這麼一個,要多少錢?
她說,跟國內差不多,15萬左右,當然,這東西不能一概而論,你選的醫院、醫生,你自身的條件,你選擇的目標參數,都有影響。
來自:懂懂日記
#關於怎麼把事做好#
1.深度&跨界
專攻領域: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不斷向行業滲透。方法: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找到該領域最有權威的專家進行諮詢。
跨領域學習:打破傳統思維界限,產生全新的認知肌肉,同時提供了信息優勢和創新優勢。方法:研究不同領域的核心概念,並經常將這些概念聯繫到日常生活和真實世界中去。
2.人生有時候只缺一次正確選擇
基於事實做決策:這種思維方式是執行層與管理層的本質區別。
優化選擇:並非所有事都有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別鑽牛角尖兒,關鍵在於思考制定方案,再設法改進。
3.第一原理
用「第一原理」思考問題,而不是比較。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關於成長#
普通人的成長大致可以分為兩個路徑,一個是職場發展,一個是自主成長發展
職場發展就是你只要在職場路徑裡面去磨練自己就可以,專注於主業裡面的機會和技能。職場發展的問題是,你很多程度上自主程度有限,有時候得熬年頭,有時候得配合別人做事,有時候要考慮集體的利益,不能求所謂的個人公平。職場的優勢反過來也一樣,不用考慮太多的東西,公司來面對大壓力,規劃大戰略,承擔大風險,自己做好小任務,自己只要安心做好職場人,競爭過同事就可以。
自主成長發展就是個人自己規劃設計自己的人生,自定義需要的技能模塊來安排自主學習,自己經營自己獲得全部收益承擔全部風險。自主成長的效率最高,因為你為自己定製自己的人生路徑。
我創業起就開始自主發展了,包括到現在的生活,和任何職場沒有任何關係,完全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收支。時間也基本都是自己的,這是我喜歡的方式
當然有更複雜一些的模式,比如有自主規劃的職場發展,就是自己來安排各種職業身份的切換,這背後需要兩種能力的結合。
自主發展對個人安排自己的能力要求比較高,很多人只能在集體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喜歡一個固定的角色比如教師或者固定職業身份來確認自己。我不是說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好,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這個分類思路其實是告訴大家,不同的選擇裡面需要的能力和付出不一樣,忍受的東西也不一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去做出選擇。
目前的情況而言,個人自主發展是一個特別廣闊的天地,主要是個人的靈活性比組織高,時代發展很快,聰明的個體可以很快的同步社會的進步來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
我個人在這方面積累了特別多的經驗,也希望可以喚起一部份夥伴的意識,去嘗試自主發展的道路,起碼自己的業餘時間,可以去探索各種的機會和可能 。
來自:方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