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不能說我在那做了官,就是哪裡人吧

2020-12-17 騰訊網

1973年,安徽合肥準備建鋼鐵廠,上級命令選址範圍裡的所有住戶、墳墓都要遷走,但是遷址範圍裡有一個很特殊的宗族墓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包公墓地,這時,肯定有人質疑,包公不是開封人嗎?怎麼會葬在合肥呢?

包拯本身就是合肥人,主要的辦公地點在河南開封,當時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因為現在大量的電視劇之中,播放的都是包拯在開封府尹審理案件的情形,所以很多人會誤認為包拯是河南那邊的。

實際上開封只是包公就職地。包公祠只是開封人為了紀念包公大公無私而修建的,跟包公的祖籍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目前,已經證實的是,包拯,祖籍安徽肥東,包拯衣冠冢也在合肥。所以,這就可以解釋上面的說法。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其實,包拯墓的爭議也是不斷,河南和安徽也在爭執,一說是在河南鞏縣,一說是在合肥大興集。直到1973年,在合肥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磚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了墓誌、瓷器、銀器、銅器、陶器等一些列物品。尤其是包公墓誌上,洋洋灑灑3000多字,不僅記錄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跡,而且其死亡時間及死亡後由河南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的敘述。也讓爭執消失。

包拯死後,傳說為了防止記恨他的達官顯貴破壞墓葬,在全國二十多個地方同時下葬,疑冢很多,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目的在哪裡。

也由此有了河南與安徽爭執包拯到底是哪裡人的扯淡公案,這種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改地名、爭古人、立牌坊的行徑也是有點那啥。

相關焦點

  • 真實的包拯是什麼樣的人
    大家都稱之為包青天或者包黑炭,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大家的的印象就是,清官,大清官,鐵面無私,破案高手,文曲星下凡,等等還有很多,但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今天小編就結合歷史記載和大家聊一聊這位歷史上的大清官,包拯首先,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包拯有斬殺過任何皇親國戚,這就沒有了所謂的影視劇中的鍘美案和狸貓換太子,不過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
  • 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包拯
    包拯當了二十幾年官,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戶部副史和地方三路轉運使、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不管在何處當官,他都是克己奉公。 在天長縣當知縣時,一天有個農民來告狀,說他家的牛昨晚被人割了舌頭,請求查清此案為民伸張正義。包拯詢問了一些問題,估計是冤案,但沒有證據,就對農民說:「你先回去吧。」
  • 歷史上包拯官多大?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是人都可以攔轎鳴冤?
    歷史上包拯官多大?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是人都可以攔轎鳴冤?文/十月相信大家都看過《少年包青天》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能有好幾個版本。在這部劇中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包拯包大人,包拯是一個清正廉明,一身正氣,鐵面無私的好官。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包拯這個人吧。
  • 如何成為一個好官?值得深思,包拯罷去官職
    上回我們說到王丞相將堤防弊案交給包拯辦理,經公孫策查證包商徐賓不在開封去了大名府,張龍已帶著開封府的公文去拘捕他。而驗收工程的李楠昨日離京至今沒有消息王丞相驚訝這個兩個重要的人證竟然都不在京城,這也太巧合了吧!包拯說恐怕並非巧合而是刻意安排。
  • 真假包拯,展昭成就包拯的清官,好官
    上回我們講到展昭屈服意欲前去殺害楚戈以救包拯性命之前的夜裡,公孫策前來找假包拯談話,假包拯正愁悶得慌便同意了,只是假包拯既然已經洩露了身份,為何還用包大人的聲音,他說,可惜的是自己受傷的左腿洩露了身份,都是拜楚戈所賜,這因為這句話公孫策明白他派展昭殺他的原因,假包拯隨即也知曉公孫策的心機便什麼都不說了
  • 包拯臨死前對展昭說了句話,為何展昭消失了?
    其實另有原因:害怕連累包拯的一生可以說是跟貪官汙吏一直鬥爭的一生,百姓是愛死了這個包青天,而那些貪官汙吏則是恨死了包拯。但由於包拯的背後是皇帝宋仁宗,所以那些達官顯貴也只是心裡恨不能說出來,而包拯死後就不一樣了。
  • 包拯反其道而行,假意偽裝成昏官,實則略設小計誘敵上鉤
    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和好官,包青天在北宋天聖五年考中進士。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他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長達十年之久的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因此孝子的名聲傳千裡。請讓包拯找出為他割了牛舌的人。包拯聽完農民的申訴,心裡想肯定是仇人制了他家的牛舌頭,可是這樣的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略一沉思,心裡便有了譜,他故意裝作嚴厲的樣子。對告狀的農民大聲說:「大膽刁民,分明是你自己割了自家牛舌,還要誣衊別人,還不趕快趕回家去!」農民十分委屈,心想這個包黑炭真是昏南。哪裡有這麼判案的呢?
  • 推測:包拯去世後,展昭去了哪裡?
    「展昭兄弟,我走後你要小心敵人的報復。你的武功並不是天下第一,為了安全切記要按我的布置去做!」包拯握住展昭的手,奄奄一息的說。當年包拯赴京趕考,差點命喪金龍寺。幸得當時半路相識的展昭不顧自身安危勇敢出手相助,制服兇僧救下包拯。包拯和展昭之間,不僅僅是表面的上下關係,更是有著生死交情、彼此肝膽相照的鐵哥們。
  • 包拯為破案出了一上聯,一書生對出下聯後,包拯:你就是兇手
    在包拯的世界裡只有一條真理:只要我保證當一天官,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犯法之人。這是包拯對天下百姓的承諾,也是包拯鞭笞自己的準則。 據悉,包拯曾經斬殺駙馬陳世美,皇帝小舅子,自己親侄子,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只要有罪,都會死在包拯的閘刀之下。包拯手裡握著皇帝御賜三口閘刀,為天下百姓申冤,斬盡天下有罪之人。
  • 宋朝「包青天」的官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說出來你別不信
    開封有個包青天 ,鐵面無私辨忠奸」對於這一句詞調,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聞吧?如果比較喜歡包拯包青天的人應該還能唱出來。一部《三俠五義》,一部《包公案》,早已經將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入到了民間心中。特別是包青天黝黑的皮膚加上額頭中間那一彎月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 《清平樂》中官家為何讓包拯擔任三司使?韓琦一語道破玄機
    而在最新的劇情中,官家趙禎卻不顧包拯百般推辭,執意讓包拯出任三司使之職,可以說是讓觀眾感到非常迷惑,而韓琦卻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包拯眾所周知,包拯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忠臣,因為斷案無數而被世人稱為「青天大老爺」。由此可見,民間百姓對於包拯的能力和為官的政績是非常肯定的。
  • 包拯為何有那麼大的實權?他的官職有多大
    民間流傳著他各色各樣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形象,就是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只知公正,不懼權貴,哪怕皇上的轎子他都剛攔。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好奇,一個斷案的判官,究竟哪裡來的這麼大的面子?到底有多大官?對於這麼問題,那就不能只停留在電視劇的印象中了,因為包拯一生做過很多官。
  • 宋代奇案:牛舌頭被人偷,包拯讓人把牛宰了,小偷自來自首
    某一天,包拯還未升堂,只聽外面有人擊鼓鳴冤,包拯趕緊命人升堂將那人帶來,問清原委以後,是那名農夫的牛無緣無故被人割去了舌頭,也不知道賊人是誰,因為包拯是當地的父母官,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可以管,於是便一大早就來申訴。
  • 老農的牛半夜被人割掉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小偷自會來自首
    《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裡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和民間傳說的包青天是同一個人嗎?
    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才做了天長知縣。到任後,有人割了一戶人家的牛舌頭,失主上訴。包拯說,把牛殺掉賣了吧。牛是農耕社會主勞力,宋朝規定殺牛者犯罪。斷案如神,作官清廉於是有人來報告,說有人私自殺牛。包拯對這個人說:「你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他?」盜竊者只好認罪。後來調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硯巴結權貴,任期屆滿,也沒有私自拿回家一個端硯。
  • 包拯鐵面無私,為官清正,但卻不是丞相,原因在這
    判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的包拯在世人的心中堪比青天,然而這位以為民申冤,造福百姓為己任的青天相爺,卻未曾獲得丞相之名,相爺之稱實乃誤傳。因斬美案一句把包拯稱為相爺的秦香蓮,有句唱詞說相爺替民生冤屈,然而縱觀北宋一朝的官制和包拯一生的仕途不難發現,包拯並未為相,在宋朝時期的政治體制中丞相編制並不固定,這明顯是在集中皇權分散相權,以緩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 《少年包青天》:包拯的成功離不開這3種人!
    包拯能夠成為包青天,人生獲得成功,離不開這3種人的幫忙!母親開明的教育少年包拯離開家鄉,赴京趕考,包拯的母親沒有去送別,依舊打開診所做生意,但是心不在焉搭錯了脈,明明不捨得為什麼不去送一程呢?如果包拯母親送了,難免要忍不住掉眼淚,可是包拯的母親不願意包拯擔憂自己,希望包拯能夠踏踏實實的赴京趕考。
  • 包拯臨死對他說了什麼,為何
    ,入仕為官,為此,他也不忘展昭的恩情,將他特別推薦給了皇上。後來,展昭陰差陽錯地成了包拯的「守護神」了。包拯與展昭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狄仁傑與李元芳那般。眾所周知,包拯斷案如神,也得罪了不少人,經常遇到刺殺的事情,期間展昭的存在才讓包拯一次次逢兇化吉。
  • 包拯到處得罪人,26年內仍升遷25次,靠山太強大
    28歲考說進士,十年後做官歷史上的包拯雖然沒有月牙還是個白面書生,但他確實是一個是非分明,廉潔正直的好官,關鍵的是他簡直是打破了古代宦海沉浮的魔咒,為官26年25次升遷,平均一年一次,這除了歸功於包拯自己的政績外還歸於包拯的背後有著巨大的靠山。
  • 老農報案:自家牛被人偷了舌頭,包拯:把牛宰了,小偷乖乖來自首
    在能查閱的包拯斷案的記載中,又不得不感嘆他的英明神武,《宋史》中記錄的「牛舌案」就是其中一件。《宋史》記載的牛舌案極其簡短,草草幾筆就記錄完了,但是展開分析後對包大人的神機妙算心悅誠服。這樁案件發生在包拯出任天章縣縣令的時期,正是秋收的季節,百姓們都忙著收割田裡的莊稼。那天,一名農民敲響了衙門的擊鼓,他稱自己牛的舌頭被人偷了。